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什么叫“无差别境界”?周先生说得很清楚:“没有矛盾或差别消除,矛盾平衡,对抗消亡的境界,从正面说又叫绝对境界”。在他看来,这是从“矛盾是可以解决的”这一命题中必然得到的结论。果真如此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事物的发展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两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之中。对于这一点,周谷城先生也是同意的。问题就在于,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倒是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矛盾的解决并不导致“无差别境界”的产生。诚然,任何矛盾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解决;不同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同,而矛盾解决后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一种情况是,当矛盾获  相似文献   

2.
周谷城教授的立论是:“矛盾既是可以解决的,就必有不矛盾的时候,就有无差别境界或不矛盾境界。这一境界存在于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开始,旧过程完结新过程发生之间。”他无疑认为“无差别境界”是客观存在的。我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矛盾的解决”?所谓矛盾解决只是指事物经过质变而解决了旧的统一体中的矛盾,旧的矛盾发展过程让位于新的矛盾发展过程,而并不是说没有一切矛盾了。客观辩证法告诉我们,由于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之网,因而在前一种事物中必然有着发展到后一种事物的内在因素,在旧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就已孕育着新的矛盾(这  相似文献   

3.
周谷城先生在《再论“无差别境界”》一文中说:“我依旧认为‘无差别境界’或‘不矛盾境界’的命题是正确的。”对此,我想谈些不同的看法与周先生商榷。首先,应该说明的是,周先生不是个无冲突论者,他也并不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他只是认为,在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即旧矛盾解决、新矛盾产生之前的“间隙”,会出现“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对立”的“无差别境界”,即使出现的时间是“短暂的、一瞬时,但毕竟是出现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是周先生矛盾观的核心。我的意见,这  相似文献   

4.
何谓“无差别境界”?周先生下的定义是:“无差别境界,即没有矛盾或差别消除,予盾平衡,对抗消亡的境界。”我认为,无论是“矛盾平衡”还是“对抗消亡”,都不是“无差别境界”,而是有差别的境界;都不是“无矛盾的境界”,而是有矛盾的境界。先看“矛盾平衡”。任何一个矛盾都有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个根本属性。对立而的统  相似文献   

5.
“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读了《复旦学报》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一组争论文章颇受启发,同时也觉得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们讨论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概念。以“艺术起源”问题来说,那就先要明确,这里的“艺术”指什么?“起源”指什么?“艺术的起源”又指什么?只有界定了这些概念的具体涵义,讨论才能取得共同的基础,争鸣才有意义。我们认为,这是指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如果只是把“艺术”理解为具体的艺术现象,只是从史前艺术反映了哪些内容,表现了哪些题材、采用了哪些形态以及对具体生活产生了哪些作用去推论艺术的起源,那就既缺乏明确的规定性,又缺乏高度的概括性。因为史前艺术的内容、题材、形态、功用并不是促成艺术起源的基本条件,从中并不能推导出艺术起源的成因。每一种史前艺术的具体样式往往都有其特殊的题材内容和实际功用,譬如洞穴壁画与交感巫术的关系、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6.
"无差别境界"即"没有矛盾的境界",作为一个命题,追溯得早一些,我是在一九五七年考查创作过程中提出来的.当时,我论述创作过程应该是由主观到客观的斗争,创作开始之先作者有强烈的主观要求;创作进行之时,主观与客观有尖锐的冲突对抗;创作成功之后,主观应已表现为客观了.主观被表现为客观之时,作品完全出现之时,作者应已斗争胜利,完全由矛盾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绝对自由,到达艺术境界,这就是无差别境界,即没有矛盾或差别消除,矛盾平衡,对抗消亡的境界,从正面说又叫绝对境界.处在这个境界,平常我们所谓的主观与客观,是没有区别的.后来,我又进而论述了生活上亦必有无差别境界.  相似文献   

7.
讨论任何问题,不应只从书本、理论、概念出发,还应该多从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实际生活出发。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体会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生活在二十世纪,更不应该受某种理论的束缚而不敢正视现实。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无差别的境界”即不矛盾的境界。正如周谷城先生所说:“婴儿睡在摇篮里,由母亲推到公园;正当风和日暖,鸟语花香的时候,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宜人的景物;这时的生活应该进入了无差别的境界。”(《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他还认为不仅生活上存在“无差别的境界”,就是复杂的技术活动巧妙到极境,如  相似文献   

8.
周国勇 《社区》2008,(11):28-29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大生意的,一次我问他,他的财产有多少?他回答说不清楚。我说,怕我跟你借钱吗?他说,不是那样的意思,是我整天忙于生意上的事情,哪有时间关心这些呢?再说,如果每天都关心自己赚了多少或亏了多少,那样会影响自己做生意的心情的。我想做个快乐的生意人!你问我,我也只能回答你一个笼统的数字。  相似文献   

9.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企业领导人“换代”,总是在不断发生。交出权杖的教父式企业家,应该如果对待新锐?  相似文献   

10.
贺安敬同志在《生态危机与征服自然》(载《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一九八六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征服自然”这一口号是不科学的,并且认为,在实践中如果人类继续征服自然,奴役自然,得到的将是自然界加倍惩罚和报复。笔者对该文的这些观点是不敢苟同的。 贺安敬同志之所以否认“征服自然”命题的正确性,在于把“征服自然”片面地理解为对自然界的巧取豪夺,为所欲为,不分青红皂白地向大自然开战。我们认为,如果采取些方式去征服自然界,确实是不足取的。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却从  相似文献   

11.
赵文禄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党建》2008第3期“理论探索”专栏上撰文指出,风格即其人,人品即官品,做官先做人,是为官理念的根本所在。人品是官品的基础,而官品是人品的具体体现和延伸。所以,只有有了好的人品才有好的官品,如果不具备诚信、正直、善良最基本的人品,就不会有好的“官品”。  相似文献   

12.
惠林 《社区》2011,(17):54-56
现在社会上对一些所谓“大学者”多用“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词来褒奖。“博古通今”一词感到还过得去,“学贯中西”一词怎么听、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前段时间看《马一浮思想新探》时,又看到了“学贯中西”一词,就随手在书的留白处写下了下面一句语无伦次的话:即使西学很优越。最精华处也不容易体会到;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文化”命题,曾对宗教研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也开拓了宗教研究的广阔视域,对扭转进而深化对宗教的理性态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研究的深化,该命题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将宗教研究的泛文化化倾向,从而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削弱了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宗教特性的澄明.由此,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事实上,在狭义的文化视域下,人类文化样态植根于宗教之土壤;而从宽泛文化视角看,宗教则显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协同渗透、功能互补,宗教在与世俗文化样式互照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公孙龙名世的逻辑命题——“白马非马”,乍看几乎是儿戏般的诡辩,宋人黄震直接以“大率儿童戏剧”一笑置之。然而,倘若果真是完全违背常识而近于儿戏的笑话,何能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况且,其说受尽诋毁诛伐,犹历千古而不泯,不时引发后人对其理论的思索与探究。而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如统治者的讳忌诛禁,简籍的散佚,文字的讹夺,后人的曲解,遂使其说蒙垢千载,是非莫辨。本文就这一战国名辩的著名命题,结合《公孙龙子》一书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作一探索,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15.
“以美育代宗教”命题中包含着对信仰问题的深切关注,只不过在蔡元培看来,信仰所指向的对象并非现实世界之外的超绝世界,而是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互为表里的世界。蔡元培的这一观念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从本质上说乃是渴望在人心中建构起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与传统境界论所倡导的回归心性本根的思路不同,蔡元培依托于康德、席勒的观念,提出要以审美为中介、以完善人性的恢复为基础来实现现象与实体的融合,其中彰显的乃是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人性哲学精神。心性哲学与人性哲学之间天然的异质性,使得蔡元培的信仰观念充满了矛盾,但即使是这样,“以美育代宗教”命题对中国特色的现代信仰建构以及“境界美育”观念的形成依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美育理论建设理应从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中提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以下简称“相敌对”——笔者注)这是马克思在科学地分析研究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多年来,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著名命题之一,经常为人们所引用。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引用者对这一命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概述了“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的区别和联系,并对一些常见命题否定的制作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不老的境界     
人总是要老的。英俊潇洒的小伙儿要变成步履蹒跚的老翁,艳丽如花的少女要变成颤颤巍巍的老太,这是千年不变的规律。但人类并没有停止过做“长寿不老”之梦。在岁月的长河面前,人不是万能的,求仙访道,炼丹制药并没有改变人不老的命运。古人只好劝告人们以珍惜时间来延长生命。孔夫子曾扼腕叹息:“逝者如斯”;李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年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对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现实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概括 ,它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新。但是 ,反思人们对此命题的某些论证 ,却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所以 ,在人们以往对此命题论证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来分析、说明和论证科技生产力 ,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及江泽民同志提出和强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