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深化与拓展孙中山研究张磊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已近70年,中国和世界在这期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他的光辉形象并未在时光流逝中淡化。他在炎黄子孙中间受到普遍的尊重,而且获得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层次国家的人们的广泛认同。这是...  相似文献   

2.
<正> 1989年1月13~15日,广东省社科院孙中山研究所举行了以“深化孙中山研究”为主题的座谈会.张磊、黄彦、李时岳、方式光、黄明同等十多位同志欢聚一堂,在热烈、自由、融洽的气氛中交换意见,回顾了近几年来孙中山研究状况,提出了拓展与深化孙中山研究新领域和新途径的一些看法.针对孙中山研究暂时沉寂的状况,有的同志指出:研究的暂时沉寂,并非说明研究的过时或走到尽头,而是发人深思,说明我们需要开拓与创新,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反思与参与将是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环节,孙中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仍有待于我们一代人以至几代人的努力.拓展与深化孙中山研究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把中国近代军阀放在中国近代化进程来考察,便会发现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还是起了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从君主专制政治向军事分权政治过渡中国的君主专制政治历时几千年,“皇帝”偶像对中国大臣将军和黎民百姓均具有强大维系人心的魅力,在政治权威上富有极大向心力。但自1840年以来,西方社会政治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实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以青 《文史哲》2005,2(4):102-108
出版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为主,以积累和传播文化为目的的特殊行业。中国古代图书出版与收藏,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与文人士绅的圈子,与普通大众无缘。中国出版业在近代完成了它的转型。在近代中国“救国救民”的时代主题下,出版具有了传播西学、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特殊功能和社会价值。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全面推进,带来了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出版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近代出版业对提高国民素质及文化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建国三十余年来,关于孙中山的研究有着重大的进展.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了两次明显的起伏.隆重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年的活动引发起第一次高潮,从1956年冬到1957年夏的短暂期间发表了两百篇左右的论文.1958年到1960年的低谷期间,见诸报刊的研究成果不过二十篇(其中还包括“批判”性的文章).1961年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活动,再次促进了研究工作的发展,在此前后发表的论文约六十余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正> 徐泰来同志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记》分上中下三册,共158万余言,已于1989年秋季,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巨著,不仅在体例上与众不同,在分量上创新纪录,而且更突出的是在〈史〉的叙述上另立架构,别开生面.读后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在他四十年革命生涯里与华侨和留学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关于他与华侨的关系与交往,已有许多专文论述,本文专就他与留学生的关系以及他对各个时期留学生们的看法与期望进行初步探索。(-)孙中山“幼尝游学外洋””,十三岁时随母亲到夏威夷群岛,以后留在那里求学,直到十八岁回国。在国外学习期间,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②。孙中山青少年时期,清政府已被迫开放了中国的门户并且开始筹办洋务,派遣青少年出国到美欧西方国家学习声光化电等科学技术和开设制造军械、轮船以至各种民用企业,…  相似文献   

8.
璀璨的双子星座———《孙中山与宋庆龄》图册读后陈锡祺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受国者、革命家,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历史伟人。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孙中山在1894年创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  相似文献   

9.
1918年5月,滇、桂军阀为了排斥孙中山,改大元帅制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通电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一般论著都以此作为孙中山对军阀本性认识发生“质变”的标志和根据.这一概括是否符合实际?孙中山是否在自己的政治行动中如同宣言那样实行了依靠工农群众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政策?是可以研究的. 笔者坚持认为,虽经共产党人的帮助,孙中山晚年的政治实践、革命战略的重心,仍然是依靠军阀反军阀,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依靠工农群众反军阀.他仅能做到他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所能做到的这一步.超出此点,即意味着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孙中山本人是“终身不悟”的.我们不是看他说过什么,而是看他做过什么.现就一些重大战争问题看孙中山与军阀的关系,再述管见,求教于胡显中同志与学术界研究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无论在反抗侵略、改革内政还是在寻找救国真理 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孙中山对知识分子中的旧式 士大夫历来就不抱希望,而对新式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则寄予厚望,把他们看成是革 命的原动力,在各个时期都希望他们承担救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刘志强 《学术界》2007,6(3):289-296
研读《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一书后,笔者以为该著在问题意识和切入进路上论证了近代中国国家公权力存在正当性和合法性问题;指出了该著在历史视野角度下的三大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申论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留学生李喜所孙中山一生,比较注重的社会力量有华侨、会党、新军和留学生。其中,有些华侨来自留学生,不少新军军官,也由留学生充任,总起来看,留学生在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算起,在孙中山30多年的...  相似文献   

13.
世纪伟人与国之瑰宝———《孙中山与宋庆龄》图册读后李文海《璀璨的双子星座———孙中山与宋庆龄》是一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深远社会意义的大型图册。该书的优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题材重大。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宋庆...  相似文献   

14.
九卷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视作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一个相对完整过程,揭示转型的外在条件、内在机制及内外互动关系,探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若干关键环节及基本理论问题,其关于近代转型内因与外因主次关系的分析,关于"中体西用"论及"西学中源"论生成机制的分析,关于"改良"与"革命"的歧异性与同一性,皆提出颇具创识的评议。全书于坚实的考辨中,透现出平允而又卓异的史识。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文化自为是指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处于理性阶段。孙中山不是学者型的思想家,但他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看法均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激进的反传统主张,不赞成全面西化,在保守与发扬传统方面,也不像辜鸿铭那派人那么偏执。对于中西文化,孙中山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派,或曰折衷派。时过八十多年,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还是孙中山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徐毅  崔海霞 《天府新论》2003,(3):126-127
当伊始的新世纪以其特有的时间魅力剌激我们放眼回眸流动不息的学术史长河时 ,我们不禁发现 ,中国经济史学从上个世纪初由一批研习西方经济学、历史的学者开创至今 ,业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坎坷历程。百年的学术发展史不断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学科发展规律 :中国经济史学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其内部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新的分支学科的相继涌现。然而 ,一个研究新领域的开拓 ,不仅需要扎实的研究成果 ,而且必须假以时日。恰当不少学者努力超越学术旧状 ,企盼中国经济史学在新世纪里开拓与日俱增多新领域之际 ,唐凌教授等人所著的《自开商埠与中国近…  相似文献   

17.
谢本书 《学术探索》2001,3(1):54-57
孙中山一生的理论著述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方略》(含《实业计划》)是其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实业计划》提出了建设近代中国的宏伟蓝图.发展交通运输是这个蓝图的核心部分,铁路建设是其重中之重.城市近代化的设想是这个蓝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发展,让人民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对外开放是实施《实业计划》的重要条件.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试图为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作重大贡献.然而,它最终却只停留在强国富民的美好愿望上,作为历史经验值得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宪政的信念与追求--《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弘弘 《江汉论坛》2002,4(5):91-94
《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揭示了近世的文人学士对宪政的执著追求与至诚信仰,以及他们一生不息地为宪政建设鼓与呼的战斗精神。在中国宪政发展的历程中,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都留下了它们深深的足迹。历史启示今人,宪法信仰是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持。宪政思想的普遍传播对于实现宪政至关重要。明确宪政的价值是传播宪政信念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20.
<正>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近代产生的军阀政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经写有不少论著,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论著对什么是军阀尚是众说纷云.这就是说,对军阀这个概念尚没有较为科学的定义.于是,对中国近代军阀史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对军阀派系的代表人物的评价,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研究.本文拟就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