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探讨了性爱、家庭、婚姻和宗教等问题。把他的最为人所知的“兔子”四部曲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结合作家的创作初衷,指出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包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容量使得它堪称研究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断代史”,认同作者宣称的“我的关于普通人的小说有着比历史书更多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王晨 《理论界》2008,114(3):145-147
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最重要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兔子五部曲”是他的成功代表作,覆盖了20世纪后半个世纪整整50年的美国社会生活史,将一个小人物"兔子"贯入动荡变迁的社会大背景中,并以他的生活为半径,生动地描绘出当代美国社会的现实。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明显地影响了厄普代克对书中女性人物的态度,小说的写作重心从男权主义倾向转移到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约翰·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描写了四个意象:网、逃离、体育、性爱。网是对"兔子"的生活困境的展示;逃离是"兔子"对个人理想展开的追求;体育和性爱是"兔子"难以实现个人理想,到处碰壁之后企图摆脱社会现实的途径。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作家成功地揭示了美国文学的传统主题,即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黄协安 《兰州学刊》2010,(4):151-153
美国作家厄普代克在“兔子四部曲”中成功塑造了“兔子”这一形象,同通过这个人物的视角,揭示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兔子”的一生,尤其是他“过早”的死,强烈地反映了受到女权主义运动颠覆的两性社会关系,以及因此产生的男性危机。在性别政治中,女性获得了主动的话语权,而男性则相应地沦落到被动的客体地位,从而产生了焦虑。“兔子”的形象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作为一个平凡“反英雄”,他的人生轨迹昭示了女权语境中的男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浅析《兔子,跑吧》中的连锁隐喻和主题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琪 《东岳论丛》2003,24(1):140-142
二战后的美国文学作品中 ,众多作家着力表现“精神流浪”的美国人的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以叛逆、逃跑行为对传统社会的种种道德规范提出置疑与反抗。约翰·厄普代克以现实主义作家特有的敏锐目光 ,聚焦于中产阶级的生活及生存状况 ,展现了美国丰裕社会中人们普遍的精神贫瘠、迷惘状态。《兔子 ,跑吧》创造了“兔子”哈里这个经典文学形象 ,作品中连锁隐喻的运用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多个隐喻看似独立 ,实则关系密切 ,主题的表现和深化与高超的艺术技巧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经过历代犹太作家的不懈努力,美国犹太文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为世界文坛所瞩目。随着美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当代美国犹太文学越发重视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构建,并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如对"美国文化"、"美国历史"以及"美国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认同。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是美国犹太作家指引犹太民族克服困境、不断前进的重要措施,对于犹太民族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 当代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于1959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莱比特,跑吧》(“Rabbit,Run”),描写五十年代美国一个青年三次出走,企图逃离丑恶的社会现实,去寻求他的理想。(见《文史哲》1979年第六期《评约翰·厄普代克的〈莱比特,跑吧〉》一文)厄普代克于1971年发表了这部作品的续集、长篇小说《莱比特回来了》(“Rabbit Reduc”),对十年后的主人公莱比特作了进一步的描绘。十年沧桑,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莱比特也发生了变化。莱比特在美国宾州布鲁沃城的一家印刷厂当排字工人,已有十年。他和妻子詹妮斯不睦,经常吵架,彼此作为挂名夫妻,貌合神离。莱比特的情妇露丝十年前怀孕后,和他脱离了关系,不久跟一个鳏夫结婚,生了三个孩子,第一胎生的实际上就是她和莱比特的孩子。莱比特在十年中勾搭了好几个女人,最新的情妇是有夫之妇佩吉。詹妮斯经常住在娘家,并且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神话的发展从源头上就具有差异性,在被重述的当代,也因为文化背景、时代潮流以及作家的性别立场、创作理念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如果说西方"重述神话"的参与者表现的是对"过去历史"的改造与重建,那么,中国的作家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记忆的依赖.本文试以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究中西思维的差异性,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历史小说家总是能以现代意识烛照传统文化和历史情境,能在作家意识与史家意识间找寻到和谐的叙事节点.安徽作家潘小平的<翁同龢>就是近年来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一部历史小说佳作.作家以文化观照与反思为本位,由翁同雠这一历史人物发掘出了晚清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情感、文化生态与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10.
贾樟柯是当代中国最具思想深度的电影作者之一,他在1997-2006年所拍摄的五部重要影片中透露出来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作品中的人物经历了从"出走"到"回归"的循环轨迹.由于社会现实的变化,这显然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的人物经历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不过,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个人的心路历程却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14.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