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炳 《浙江学刊》2012,(2):205-210
“政治社会化”具有双向维度,它是指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持续不断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包含政治系统主客体之间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在终极意义上,政治社会化指向于公共人格与公民政治的生成.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西方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两种重要方式.二者在依存的社会语境、教育的内容、教育对象的范围、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通过审视二者的关系,结合中国的实际语境,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吸纳公民教育的合理部分,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6):79-83
中国传统社会里仅有臣民之说,公民这一概念在中国起步较晚。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公民教育正逐步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中国应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对公民和公民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找出中美公民教育存在的差异,为中国公民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以便提高中国公民教育质量和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3.
王宝坤 《唐都学刊》2012,28(4):38-41
"身教"是中国古代僧才培养中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国佛教教育的精髓。"身教"教育理念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儒、道、释三家思想中都有关于"身教"的论述。在当前佛教僧才培养方面,继承"身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是僧才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既然是"身教",意义的表达就相对深隐,所以,"身教"内涵及其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西方政治传统中,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蕴涵着两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竞争的公民传统.哈贝马斯的“三位一体公民模式”试图整合并超越公民传统的二元对峙.“利益性公民”、“认同性公民”和“共同性公民”三维度的理论构建,丰富了现代公民身份的内涵、明确了我国社会管理的主体特性;对交往理性和“认同性公民”的重视,有利于充实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话语民主的建构功能有益于增进公民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教育的偏差或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缺乏公民素质的城市居民给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在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进行公民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建设教育强省、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琪瑛 《创新》2011,5(1):121-125
"从娃娃抓起"的定势思维根植于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社会,是一种典型以成人为主导的功利取向教育观;而在当今处于急剧变化的工商业时代里,一种新的儿童观——"解放儿童"的呼声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两股对立的儿童观分别代表了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发展的不同思维。如何将两股迥然相对的观点调和成一种适应当今教育所需的实践原则是本文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公民身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两种解释范武都陷入了一种自身难以调和的困境.两种范武的内在紧张,根源于公民与国家的不同价值趋向.我国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的缺乏,已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制约因素,公民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宣扬人格独立、崇尚宽容精神和强调政治参与.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民主文化,对于政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农业文明为基石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缺乏公民文化的资源,因而公民文化的培育需要公民教育,在新时期必须探寻公民教育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戊戌变法是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近代学制;革新教育内容,“兼习中学西学”;“参用泰西学规”,设立京师大学堂,构成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推行的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不仅为清末新学制的出台和科举制的废除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中国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火种─—京师大学堂。因而戊戌维新“虽骤起而卒蹶”,但却以它“拨旧开新”的历史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分水岭,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在明朝开始和西方渐渐拉开距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学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明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和西方中世纪大学进行比较,明代国子监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到考试形式等方面都排斥了科技教育,严重阻碍了科技发展,而西方大学教育却促进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多论 《创新》2011,5(4):92-94,135,136
我国传统哲学思想隐含着大量的管理思想,应将这些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并以"道并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思维将西方管理科学中的"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管理之"道"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及在不断自我"扬弃"中实现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以使传统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好的应用,并达到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共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都有不同的侧重。优质与卓越应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质量要求。这是高等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优质与卓越需要着力打造文化实力,包括改变精英文化式微的社会大环境,引导大学形成学术自律的规范与传统以及营造崇尚学术的氛围等。  相似文献   

12.
从杜威的教育思想看我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润  陈晓平 《创新》2009,3(4):13-15
杜威提出教育要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为目的。这不仅是整个教育的战略方针,也是各项教育改革政策的战术方针,它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其中包括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以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反思,从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评价改革:实现创造力教育的支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佳 《学术交流》2003,(4):147-150
创造力教育观念正在为教育界广泛接受 ,而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阻碍了创造力教育的实施 ,因此探索与创造力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将成为重要支点 ,它直接支撑起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的革新。教育评价机构应该从政府走向“民间” ,摆脱评价制度中的权利色彩 ;教育评价应该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适应创造力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而涉及评价思想、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评价效果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更应成为推进创造力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立芝 《唐都学刊》2002,18(3):126-128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新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 ,应与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相协调 ,通过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树立以民族音乐为本的观念 ,在教育思想、教育的生态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建立完整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宇 《学术交流》2005,(11):184-187
《学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经典文献。《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社稷的兴衰存亡,其所阐述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对当代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中,关于尊师重教的阐释,凸显了民族文化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冀德荣 《唐都学刊》2002,18(3):111-113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集中表现为它的系统观、内省观、中道观、德治观及其传承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继承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 ,对于提倡以德治国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德育工作都具有积极意义。道德教育创新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导向 ,给传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不合理的内容与方法 ,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广泛而有效的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罗辉 《创新》2012,6(2):113-116,128
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提供方式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成本应该由政府还是家长承担,也是我国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在深入调查了解南宁市学前教育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破解教育"短板"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明确和强化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8.
社区教育经费不足一直困扰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实际上,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作用、资金用途和资金管理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听之任之。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还处在由萌芽向初级阶段的过渡过程中,最缺乏的是投入机制上的系统、互动联系。文章分析了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四个阶段,并研究我国社区教育各机制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呼应着社会律动的脉搏,但其目标定位仍有浅层次、游移不定,甚至功利片面的缺陷,因而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亟需优先予以探讨。概括地说,高职创业教育在目标内涵上,重在培养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设性态度;在目标外延上,重在以点带面培养大多数高职生受益终身的创业精神和品质。这将为统筹规划创业教...  相似文献   

20.
王伟萍 《创新》2010,4(3):121-126
中国先民非常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尽管历代母教的具体内容会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母德在教,教女为切要"的基本观念始终未变。这一观念,在当今中国社会全力启动母亲教育工程,提高中国母亲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现实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