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意是文章的命脉,王夫之亦云:“无论诗歌或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要写好议论文,较高或较新的立意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即“全方位思考”),深入开掘,善于发现事物的矛盾,从而提炼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颖、深刻的议论中心。一、变向分析变向分析就是对一个题目、一则材料、一种观点变换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这种分析的实质在于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具有求异思维.具有这种思维特征的人,对于未知领域、迷惑不解的现象有着强烈的探求兴趣;从一些人人皆知、微不足道的现象中,提出一些使人意想  相似文献   

2.
教师对作文的命题本应该是命“论题”,然而由于老师由于体制、观念、命题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命题时往往“命意”,强制规定和提供命题的立意(观点或主题),结果使得学生写作“被立意”。目前,在中学教育中,由教师“授意”,学生“受意”写作的“命意式”命题比比皆是,学生“被立意”写作的现状甚为严重,呼吁必须予以克服和严加避防。  相似文献   

3.
黄子肃《诗法》道:“大凡作诗,先须立意。意者,一身之主也。”王夫之亦道:“意犹帅也。”意,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聚光点,是决定文章成败优劣的因素之一。立意当如何?  相似文献   

4.
作文的立意     
文章“立意”的优劣,是写作成败的关键。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是评定文章“质量”和“价值”的决定因素。作者不管写什么,都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内容上,坚持从“主题”为主,力求主题正确、深刻、新颖、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 我国古代写文章的人,早就认识到“立意”的重要性。南朝的范晔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义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清代的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这里所说的  相似文献   

5.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之魂,全篇之纲;缺少立意,文章就是画龙无睛,有形无神。“意高则文胜”,立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决定着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度,影响到考试作文成绩的优劣,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古代园林与中国的古代诗画,尤其是与唐诗宋词和宋元山水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古人对于诗画,讲求“以意为主”,“意犹帅也”,“贵先立意”,对于园林,古人刻意将自已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所描写的意境溶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以表现生活意趣、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因此,园林的构造总是具有某种“立意”的。没有“立意”,园中设置的各部分景物就很容易因缺乏艺术灵魂的统率而难以成为情意贯通、风格和谐的艺术整体。苏州古代园林名扬天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筑园有“立意”。下面,试就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的“立意”和“置景”略作论述,以俟来者。  相似文献   

7.
高考作文时间紧,任务重,从立意谋篇布局,到确立书写成文,多数考生只有六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有些考生时间还会更短一些,甚至只有三四十分钟。这么短的时间,根本无暇对作文斟酌推敲,快速作文势在必然。而快速写作的关键又在于快速立意,因为“意”定才能行文,“意”正确才能保证作文不出现失误,从而至少得到基本分。那么高考作文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快速立意呢?  相似文献   

8.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写同一个话题,用类似的题材,有的立意平庸,有的立意脱俗,文章的优劣高下立见。归纳立意的“平庸”,主要有下列三种表现:一是“老调重弹”;二是“人有我有大家有”,言人所已言,千人一面;三是浮光掠影,思维停留在表层,缺少深度。怎样使文章的立意闪出亮点,胜人一筹呢?方法是:一、深入一层,在思想性上闪出亮点。四川省2003年考“交往”话题,不少考生写作时跳不出“因某件事友谊破裂——后又恢复——悟出交往需要宽容(或真诚)”这一圈子,缺少个性化的思考。有位考生拟题“君子之交”,立意新颖,文思层层深入:一是从“身在乱世,…  相似文献   

9.
诗文应“以意为主”是魏晋南北朝作家和理论家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常常有“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丰富、新奇、精细、巧妙、深刻、高远、有余味、古等是这一时期人们在立意、构思上的普遍追求。  相似文献   

10.
作文在中考语文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审题立意又是关系到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步骤。立意,“意”就是指中心思想,也称主题或主旨,指的是在写作时中心思想的确定。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而这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对文章的高低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文章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没有这个中心意思,文章就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灵魂。由此可以看出,主题与文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制约了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如把握不助主题,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使人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1.
这里的"意"就是指立意,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有统率作用,因此,立意的"有无"和"高下",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文章的审题立意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以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提炼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对同学们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代散文写作中的优良传统。所谓“意”,就是作家在执笔以前所形成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优秀的作家在著文时,无不是首先以“达意”为主要原则的。对文章的“意”,苏轼一向很重视。在已经掌握了素材,准备动笔之时,他强调“意”在文中的统摄作用;而在想要作文之前,他更提出要“有意而言”这个前提条件。相反,腹内空虚,却偏要搜索枯肠,硬挤出文章来,他是极端反对的。既然苏轼如此重视“意”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他自然不会对散文立意掉以轻心。事实上,他的散文创作也大多是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的。由于他散文著述宏富,所以题材  相似文献   

13.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现代教育开启智力的核心。在写作中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写作训练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须从“立意”入手。其次 ,辐射思维立意训练包括多向思维立意训练和侧向发散立意训练。再次 ,反向思维立意训练又包括两个方面 ,即对旧观点进行质疑、否定 ,提出新的观点和改变对事物思考的习惯的方向和角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写诗为文都非常重视立意,对立意的论述颇多。他们强调意的统帅作用,主张意从己出,清新有创见,不要抄袭前人;意要鲜明集中,切戒庞杂混乱;意要深刻,要才、学、识三长,才能立意中要;意要含蓄,给人有余味无穷之感。  相似文献   

15.
文眼,即文章之眼,以眼睛来比喻散文中的精警语句。它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对全文的题旨进行的高度概括与反复炼意,是立意的灵魂和炼意的升华。这正是陆机所云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中的起“警策”全文作用的、“居要”的“片言”。许多散文名篇中都有意设置文眼,巧用文眼会收到以下的效果:一、巧设文眼,可使文章结构严密《陈情表》中李密立足一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孝”字来陈情;《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围绕“熟知赋敛之毒有胜是蛇者乎”的“毒”字来立意;《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则紧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16.
文章,“意为帅”。立意的深刻或浮浅,新颖或浅俗。决定着文章的审美价值。那么.是什么决定文章立意?  相似文献   

17.
立意是文章的命脉。写好议论文,较高或较新的立意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题目、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深入开掘,善于变向分析和多向分析,从而提炼出富有启发意味的新颖深刻的议论见解。  相似文献   

18.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含义起着重要的诠释作用。它着重表现在对文本“意”“情”“格”的理解与阐释上。文章从《红楼梦》中“食谷者生”一词的英译出发,讨论了译者与作者在文章的立意,情感风格各方面的一致。突出了译者主体性在彰显文本价值与含义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考作文作为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其立意无疑关系到该科的成败。在人人都有话可写的情况下,竞争的热点很大程度上就落在立意能力的高低上,谁的文章立意深刻、新颖,谁的作文就能胜人一筹。笔者纵观近年中考满分作文并结合同学的学习、生活实际总结出几种作文立意的方法,不妨一试。一、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作者从生活中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或一个小问题入笔,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引申和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提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把意义浓缩成为大事、大问题的结晶。换句话说,“以小见大”就是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滴水…  相似文献   

20.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面对一段提示语或一段材料,要分析题目设计者的意思,明确中心句子的含义,紧扣写作题旨,准确把握范围,来表达自己新颖独特的思想。立意创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逆向思维,从一般材料中挖掘新意。例如:以半命题“我渴望——”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写成是“渴望成功”、“渴望沟通”、“渴望理解”等,一看就感到平淡无特色,立意也不会有新意。但如果是逆向思维,反向立意,写成是“我渴望受到批评(有感于个别老师对优秀生的偏爱)”、“我渴望做个差生(中等生被忽视后渴望得到关爱)”、“我渴望吃苦(反对父母的溺爱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