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于《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姜文这样介绍:“这部电影是不能说的,只能看。因为这就是一个梦。”在他看来,电影就像吃饭、喝酒和做爱一样,带来的是身体满足,没有逻辑,也不需要逻辑。所以,当有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时,他很不耐烦:“看戏没有明白不明白,只有享受不享受”,“看不懂便多看几次,中国没有这类电影,世界上也不多”。  相似文献   

2.
前两天看到《上海文学》2010年第1期上郑涌撰写的《哲思与文心》专栏的第一篇《傅雷仍在震撼、颠倒我们》,由此而想到“圣人”与“贤人”、“圣人”与“英雄”、“拯救”与“逍遥”、“启蒙”与“顺性”等问题。先说“圣人”,《说文解字》:“睾,通也。”就是说,圣人是通人。“通人”与我们今天说的“通才”概念似是而非。“通人”是从品德角度定义的,而“通才”是从才能角度定义的。  相似文献   

3.
从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手机》,在中国贺岁片的龙椅上,稳稳当当地端坐着一位其貌不扬的导演——冯小刚。不管人们怎么评价冯小刚和他的“冯氏电影”,说他是个俗导演也好,说他的作品只是商业片也罢,没有人能够忽视这个既无背景又半路出家,却有本事把观众招回电影院的编导。冯小刚自称是个“相貌怪诞的苦孩子”,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冯导年轻时都吃过哪些“苦”吧!转业1984年,26岁的冯小刚还是名军人,在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任美术设计。有一天,政委笑眯眯地找他谈话,让他转业。冯小刚心头一沉,表面上却装出一副无所谓…  相似文献   

4.
书香碟影     
《现代妇女》2005,(11):56-57
《向日葵》:导演:张扬制片人:罗异主演:孙海英饰父亲陈冲饰母亲上映日期:2005年10月剧情简介:上世纪70年代人的成长历程,献给我们的父亲。《向日葵》被导演张扬称为“北京胡同的故事”,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的悲欢离合。尽管陈冲扮演的母亲跨越几十年,但她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她年轻时就扮演过年老的角色,去年在《茉莉花开》中又扮演了章子怡的母亲。所以驾驭这样的角色没有任何问题,难怪导演张扬会选择陈冲……《警界争雄》导演:奥利维耶·马赫沙勒主演:丹尼尔·奥德耶热拉尔·德帕迪约安德烈·杜索里埃出品:(法国)高蒙公司上映日期:2005年…  相似文献   

5.
这一届柏林电影节上,王小帅的《左右》再擒银熊,在宣读获奖感言时,他以“相信电影,相信爱”为开场白,说“我将会继续坚持拍最好看的电影。”我想,王小帅在出征柏林之前一定抱有足够的信心,毕竟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独立电影在欧洲电影节上备受青睐,有报道称“中国最优秀的电影都是在三大电影节上让世界知道的,它们真正代表了中国身后的文化底蕴,也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李仲 《老人世界》2020,(3):27-27
多年以前,透过电影这个窗口,我看到了多彩的世界,丰盈了内心,甚至影响了人生。上世纪70年代初,能看到的电影不多,《地道战》《地雷战》《奇袭》,还有几个样板戏等,都反复看过多遍,但每次放映时依然能够吸引我们乐此不疲地前往。偶尔赶上放映阿尔巴尼亚电影和朝鲜电影,那更是满城轰动,一票难求。记得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时候,由于票源紧张,人人都广撒关系网,我家托人买到四张票,还不是一天的。  相似文献   

7.
王朔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影响确实是无人能及。可以说,今天中国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的基础其实是王朔带来的文化风尚打下的。当年他的小说是冲击原有文学规范的重要作品,而从《渴望》开始的电视剧的创作更是首开先河,变成了今天电视剧市场运作的开端。但2000年以来,王朔似乎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沉寂了好几年,有点象徐静蕾的电影《我和爸爸》中的那个当年纵横江湖的“顽主”,变成了沉默寡言的“居家男人”。而这几年却也是中国的大众文化风起云涌,开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的几年。王朔似乎在文化风暴眼的外边静静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这让我们感慨人生的变化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杂志8月14日的文章说,当一些本发端于单纯的刑事、治安、民事或经济案件演变为公共事件时,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涉及的法律、司法程序多受到公众的普遍质疑,相关执法人员或当地政府也不是以中立的调查者和公正的仲裁者形象出现于公众议论中。  相似文献   

9.
史书也畅销     
史书可以说是近年来图书市场的常胜将军,以2005年为例,先是海外学者唱主角,接着国内学者也不甘示弱。 2005年初,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等书刮起的“大历史”之风还未过去,同样来自美国的史景迁的中国研究系列丛书又掀起高潮。作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相似文献   

10.
伍振 《老年世界》2013,(10):34-34
《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