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柏拉图的中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念论是贯穿柏拉图思想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正义问题,而正义问题实质就是秩序和和谐问题,正义和和谐最后归结为理性对情欲的控制.理性如何控制并驯服情欲,这是柏拉图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正是人类文明的基本问题,它决定了柏拉图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柏拉图对其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形而上学的,正确的解决方案是理性与情欲间的互动,以及理性对情欲的相对统摄,这样的理性才能承担起统摄情欲、维持社会和谐幸福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明清通俗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情欲观的演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清通俗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反映的情欲观呈现出阶段性的演进,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阶段:工具和符号、蔑视情欲阶段;浪女与菩萨、情欲矛盾阶段;淫妇与情痴、张扬情欲阶段;世俗与新女性、超越情欲阶段;真情与意淫、情欲诗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散文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秦汉论说散文在情感与文辞方面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呈现出"情欲信、辞欲巧"的时代特色。文章着重分析了秦汉论说散文"情信"、"辞巧"的特色,并从先秦的优良传统、辞赋的直接渗透、文论的侧面推动、社会的现实影响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秦汉散文这一时代特色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从道德层面,曹七巧的灵魂是丑恶的——对金钱的无限度追求,丧失人伦的对情欲的非理性发泄,在非正常的"自我理性"中酿造他人的悲剧,与人为恶。从人性的层面,曹七巧的人性被摧残,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反人性、反价值造成其"恶人"的悲剧。曹七巧的形象对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展现和文化人格的揭示有着极强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研究主体的社会道德化问题时,必然会遇到欲望的道德化过程这样一个伦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感官的情欲需求发自他的生理本能,而其满足则是论理的。社会对个人情欲的满足机制加以规约,使人的感官功能实现的连续过程本身变为一种道德实现的过程。因之道德不过是对情欲需求、表达与满足的适宜性的一种规则,这一点表现了道德对主体进行某种抑制和规范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儒家“以乐修身”思想探微——解读《礼记·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记》是先秦儒家乐论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礼乐的教化思想是其核心思想。本文试图从心性论基础、乐教的核心、以及"以乐修身"的特点、目的和境界来探析"以乐修身"的思想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产生的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乐可以治心,使人心灵愉悦,陶冶人的情操,节制人的情欲。借助"以乐传德",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性格和意志,提高人的品行,实现追求"内圣外王"的人格的目的,从而达到"和"的最完美的境界。进一步说,"以乐修身"有助于移风易俗,使社会和谐安宁。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拟谈四个问题:一,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逻辑模式;二,什么是理性逻辑;三,什么是情欲逻辑(具体说,是个人的感情和欲望的逻辑);四,理性逻辑和情欲逻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艾尤 《北方论丛》2007,(6):38-41
台湾女小说家在书写同性恋题材时,书写策略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一个从"有放逐悲情/无同性情欲"向"有放逐悲情/有同性情欲"转变的书写历程,这除了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关,更关乎女作家们对同志身份和同志情欲的认可程度。朱天文和邱妙津是将放逐主题、悲情书写、同性情欲三者相结合的典型作家,她们最具代表性的同性恋作品通过描写同性恋者们的外在放逐(外部社会放逐)/内在流放(内在自我流放),控诉和批判了男权异性恋社会。  相似文献   

9.
荀子性情思想的基本特征为即情显性、性情一体,即“性”通过“情欲”和“情感”发显出来.荀子从“情欲”的自然必然性出发阐释了对待“情欲”的两种态度:“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并认为“情欲”的多寡不关乎道德,而如何求得“情欲”的满足才是道德之根本.荀子进而提出“礼以养情”,以“礼”对自然情欲进行规约,又使“向善之情”成为践行“礼”的精神动力,由此成就了“礼”的情理精神.  相似文献   

10.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认为"和谐社会"的思想原则表现为"情欲引力",傅立叶的"社会和谐"理论是围绕"情欲引力"展开的,"情欲引力论"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傅立叶认为"社会不和谐"是"文明制度"压抑了人们的种种情欲,人们不仅不能满足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而且也不能满足自身社会结合的需要.并且主张建立情欲的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的和谐来实现"社会和谐".傅立叶的"社会和谐"理论虽然有缺陷,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20世纪初的女作家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孤寂深渊》,是英语文学中的第一部女同性恋小说,被誉为"女同性恋者的圣经"。《鳄鱼手记》是当代台湾著名女同性恋作家邱妙津最成熟的小说之一,突破了之前同题材作品情欲规避的传统,在台湾女同性恋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霍尔和邱妙津本身都是同性恋者,这两部都源自于作家本人切身体验的作品,通过不同的母题、叙事风格和叙事策略,展现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女同性恋者应对男权与异性恋社会的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山鹿素行批驳朱子学的性本论思想,但是并不抹杀"理"这一范畴,而否定的是理之超越性、形而上学的测面,并提倡径直主张向事物本身逼近。他以天地亦理气之相合,而妙用生生无穷,是天地已有气质来,其间人亦理气相合,其妙用名为性,则不可混天地之性。然而素行思想之重要特点,对人的诸情欲是宽容的对待其思想,对后世思想界影响巨大,尤其是由此而产生了日本独特文化特色之一———近世"武士道"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拉辛的悲剧《费德尔》中,女主人公费德尔有两次爱情悲剧的经历,她的一生都纠缠在爱情和不满之中。通过描写费德尔情欲与理智的冲突、自我欲望和他者欲望以及情欲为神欲控制等方面的心理变化,拉辛细致地刻画了费德尔矛盾而不安、痛苦而渴望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黄意明 《江淮论坛》2007,(3):116-123
先秦儒家关于关于“情”“欲”问题的看法,近来颇受学术界关注。考诸先秦儒家原典,“欲”“情”“知”三者常交织在一起,成为人性的内容。本文辨析了其间的关系:三者之中,“欲”是最基本的,相当于一种原初意志和生理本能,又可分为道德之欲与生理之欲。由“欲”而“情”,欲望的实现,引起情感的满足,两种欲望对应两种感情。“知”则对“情欲”进行调节。一些学者(以苟子为代表)不承认有道德情欲,故特别强调“知”的作用,以理性调节情欲;而另一些哲人(如孔孟)则重视道德情感也兼及“知”(智)。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中的武则天形象塑造 ,倾向于从人物的内心欲望与私人情感两方面来刻画表现 ,存在着明显的情欲化趋向。这是由于 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媚俗化趋向、审美取向的时尚化和大众化、以及历史小说创作与批评本身的变化所致。情欲化趋向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有弊 ,关键取决于作者创作时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6.
《国风》雄踞《诗经》多半壁江山,两千余年来围绕它的解读争议最大最多,其中一个重要之点就是,《国风》是否涉及情欲以及如何看待这种情欲表达。汉儒以"美"、"刺"说诗,淡化乃至曲解《国风》之情欲表达;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前进一步,肯定《国风》写了情欲,同时依礼教对其表达的正当性加以批判;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现代解读派也肯定情欲表达,却否定《诗经》与礼教的关系,企图跳出儒家语境而以抒情诗和文化学的眼光来解读《国风》。本文回到传诗的原初语境,考察早期儒家所持的"《国风》好色"论,还原他们对待《国风》之情欲表达的基本立场,揭示《诗经》解释学中诗→欲→礼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意在证明:早期儒家看"欲"是自然论的,不涉及道德批判;这种自然的"欲"乃是"礼"之根源,对此"好色"之"欲"的诗学处理,使得《诗》的解释导向了"礼",从而形成教化论。  相似文献   

17.
晚明由于王学风行造成的个人主体性原理彰显,情欲作为人性自然面向当中的固有之常开始受到关注并逐渐合理化。当时思想家强调自我感受,关注个人小己的利益,以情欲解释礼制的根本精神,从而使礼制超越性维度丧失。嘉靖帝在大礼议中,以父子之间天然自有的作为因果律之爱来为礼制奠基,以小宗而夺大宗之席,船山藉此故事大发议论,认为礼制之形而上根基是仁与义,绝非情欲,力主严格区分两者,以此力反王门后学对于情欲的无限肯认态度,企图重新确立礼制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表现说与再现说是中西诗学本质论的两种主要历史形态。一般说来,中国诗学本质论发展的基本走向是表现→再现,而西方诗学本质论的发展演变则是再现→表现。本文要探究的是中西诗学本质论中表现说的内涵差异,从而进一步去认识中西诗学本质论之逆向发展的内因。中西诗学表现说的内涵差异,就是情志和情欲的不同。中国诗学强调的是情志的表现,而西方诗学注重的则是情欲的表现。情志说,强调的是情感、情绪与志向、怀抱的结合;而情欲论,注重的则是心灵深处进射  相似文献   

19.
荀子“性恶”论原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德斌 《东岳论丛》2004,25(1):132-137
在荀子,其所谓"性恶",既不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是恶的,也不是说人的自然情欲本身就是恶。其真正的含义是:人的自然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不受节制的自然情欲必然导致恶。此即荀子所谓的"性恶"。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这里,一方面,人们并不必因为"性恶"而放弃对礼义道德的追求,因为"性恶"并没有剥夺人们向善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耳目口腹等自然欲望,人们可以有一个更为积极和健康的态度,道德并不要求人们"去欲"和"寡欲",人们所要做的仅仅是立定心志,把住方向,使情欲的实现始终是在人类共同的生活规范———礼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20.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即"有用意识"膨胀,"有限意识"薄弱;"体系意识"浓厚,"问题意识"淡漠;"建设"意识强,"经营"意识弱。由此,要正确处理"有用"与"有限"的关系、"体系"与"问题"的关系、"建设"与"经营"的关系,这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