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在东欧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包括地理和语言、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东西方社会的特殊关系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和学术视野。同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又以其独特的思想把握东欧的时代,包括主要集中对苏联和东欧由“权力”控制的各种扭曲问题的揭露与批判,根植于“现行的社会主义”本土而对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内在的体验与反思,及以创新的理论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历史把握理论、从理论把握历史,而历史与理论互动的结合点不仅是阐释结论,更重要的是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范式转移时代,"革命"与"危机"并存,故新旧范式之间的矛盾乃至冲突在所难免。在国学研究中,无论国学所充当的角色是信仰还是知识,都必须以稳妥的态度对待。在当今中国人文学科面临着范式转移的同时,整个知识界面临着一个更大的范式转移,即自然科学逐渐凌驾于人文科学之上。在此背景下的国学研究,要有大文化观的视野,强调自我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国学精神的汲取而非外在形式的复古,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并行而非局限于学术。唯此,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才更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工作之一 ,在此坚实基础上产生的成果更有可能是较为科学的。发生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年青”的学科 ,资料年代近 ,易得 ,天然地造成忽视资料的毛病 ;而且许多研究材料在不同场合下被不断地重复使用着 ,新颖性和学术价值在降低 ;与此同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版本较多、繁富迷乱 ,又使文献的搜集与研究相对地困难 ;加之现代文学是个政治性较强的学科 ,其传播、研究受到政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的干扰。这些就给我们的研究设置了一个课题 ,必须先做资料的辨伪、辨证工作。基于此 ,本栏六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学术资料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史料建设的重要意义 ,认为必须重视史实 (即“根据”)的析理 ,重视资料的辨伪、辨证工作 ;研究和考证是一体两面的学术行为 ,考证的过程就是研究深入的过程 ;文学资料特别重视前伸 ,因此要下些由当代到历史的功夫 ,强调翻检资料时 ,既要有历史感 ,又需要当下的立场 ;为了提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水平 ,讲求科学性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解放思想、努力创新的同时 ,还应注意反思 ,保持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自50年代美学大讨论至今,我国美学原理研究已走过40余载不同寻常的历程。各家各派无论具体观点如何,都由一定的哲学起点和逻辑出发点来支撑整个框架结构,都有各自的方法和研究视野。概括起来说,主要有物性论或机械唯物论视野、认识反映论视野、社会实践论视野、情感心理学视野。本文在批判性地总结建国以来各流派不同视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美学原理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性,并试图构建新的美学原理框架,这个设想包括七个部分的,即审美需要、审美活动发生、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审美评价和审美文化价值类型。  相似文献   

5.
推进理论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进行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必须及时地分析、研究、把握学术动态和理论前沿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必须贯彻"双百"方针,营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6.
2011年11月1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落下了帷幕。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在中国国际声望越来越高、国际学界对中国关注度越来越  相似文献   

7.
论多利莫尔文化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纳森·多利莫尔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史家和社会学家,作为英国"文化唯物论"的重要开创者和积极实践者,多利莫尔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领域和左派政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权力、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重复杂关系,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这也鲜明地体现了其文学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并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小说,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文体,只是在二、三百年内获得较大发展;而诗歌和戏剧,从世界范围看,已有二、三千年的发展历史。相比较,小说仍是一种年轻的艺术文体,其自身的结构模式尚处在不断演变过程之中,一切关于小说文体的理论,都应具有如此的历史意识,否则不是妄言就是教条。黑格尔认为,在思维历史上人们能将历史和文学,作为两个有区别的范畴认识时,意识着思维的飞跃。但文学意识真正同历史观念相分离,真正地在小说创作领域中实践康德关于美的艺术只对其自身合目的性的理论,却可以看作是自意识流小说出现之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些小说大师们尽管也谈创作理论,然而他们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基本上是复合在十九世纪占学术思想主导地位的历史意识的投影之中。那一世纪中宏大壮阔的历史意识不仅孕育出了达尔文、黑格尔、马克思等如此博大精深的杰出头脑和思想,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小说家们。虽说历史意识的背后还有学术背景,但作家们渴望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历史把握。巴尔扎克九十六部的《人间喜剧》,左拉二十部中长篇的《卢贡—马卡尔家族》,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托尔斯泰威武雄壮、气势磅薄的《战争与和平》等等,从他们的作品中,确实可以看到十九世纪所特有的历史视野、历史角度和历史自觉。这种意识自然也渗透进了当时的艺术理论之中,重视作品的内容、即重视艺术表现对象的历史真实性程度和容纳历史的深广度,成了那一时代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钱津 《学习与探索》2007,(5):114-118
对效用范畴给予纯主观性的界定应该成为历史,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扬起尊重客观实际的大旗,必须自觉地努力追求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统一,对效用范畴重新定义。效用是指人类有用劳动成果作用的一般化,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经济学范畴。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效用应有中间效用与终点效用的区分,界定中间效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炳良 《求是学刊》2002,29(6):113-119
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 ,清代乾嘉时期形成的历史考证学独树一帜。历史考证学派史家以求真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研究历史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治史的理性意识比前代史家大大深化与增强。考察乾嘉史家理性意识的内涵 ,不仅能够拓宽传统史学研究的层面 ,对于研究中国史学史具有学术价值 ;而且有助于澄清过去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观念 ,正确认识与评价乾嘉历史考证学的得失与功过  相似文献   

11.
时亮 《唐都学刊》2013,29(4):84-89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书有一鲜明的研究特色,即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社会史”与“思想史”概念在侯氏眼中与它们的现代意义不同,概而言之,侯氏的“社会史”范畴比现代意义的要小,而他的“思想史”概念却比现代含义广泛得多。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既包括以社会史为基础来研究思想史,又包括以思想史为基础来研究社会史,这是由其理论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侯氏《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书有许多具体研究都鲜明地体现出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的治史特色。  相似文献   

12.
姜国柱 《唐都学刊》2006,22(1):63-67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一物两体与动必有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仁政德治与渐变改革等,既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奠基性,又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合理性。因而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其以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建构功能的凸现 ,关键是史家主体意识的弘扬 ;重视文学本体和培养文学素质的文学史 ,才能还原出文学的鲜活 ;而文化视域的对话和交流 ,为我们提供了若干文学史新理念和多样叙述方式的构想。文学史有它的过去 ,也有它的未来。这是一个永恒的学术话题  相似文献   

14.
孟庆延 《社会》2013,33(2):208-232
土地革命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战争动员并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在有关近代中国革命的诸多研究中,土地革命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本文在细致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问题意识、理论范式与具体议题三个不同层面,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有关土地革命的研究做一批评性回溯,以此澄清土地革命的问题化过程,进而理清学术的内在理路与发展变化过程,洞悉不同研究传统与理论视角所存在的问题与局限,为新的学术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慈善史研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新兴的关注点之一,区域慈善史也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王娟所著《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在着重考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慈善事业总体状况的同时,初步探讨了南北区域之间慈善事业发展的若干异同,为深化中国区域慈善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结合评述该著,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区域慈善史研究的区域范围界定问题,分析了比较视阈下开展区域慈善史研究须把握的地域特征与基本线索、区域慈善与社会环境、区域慈善与国家救济、区域与区域及整体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并尝试提出了若干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术史方法论是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前身,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和内容,主要是自发性、简约性、双维性、纲领性、动态性、原创性等。自发性指中国学术史方法论尚处在自发运用而非自觉研究阶段;简约性指述作结合、高度凝练的点评式方法;双维性指用两点论评判研究对象;纲领性指抓住研究对象的主旨;动态性指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历程;原创性指重视研究对象的理论原创性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创造。探讨中国学术史思想和方法论是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乃至研究整个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岸挺 《阅江学刊》2010,(2):107-110
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对于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首先表现为科学、进步的时间意识。在李大钊的时间意识里,时间是一维的、向前的,人是时间的主体,人在时间的创造构成了历史和人生;“时间”“历史”“人生”是三位一体的;“今”和“新”是核心价值元素。李大钊时间观的理论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率先提供了现代哲学诠释的“大视域”,并将学术研究与民族独立、社会革命结合起来,从而超越了纯学术,为历史变革提供了批判武器。  相似文献   

18.
蒋廷黻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课程新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廷黻是著名的史学家、政论家和外交家。近年来 ,有关蒋氏的研究信息虽越来越多 ,但对其史学理念的提取及他对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卓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对蒋氏史著中的一些重要史学理念加以阐释 ,并说明这些理念与蒋氏新建清华历史学系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体系的内在关联 ,从而使蒋氏在中国现代史学中的地位更加理性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不同文学史教科书中的《左传》书写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对《左传》性质、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上,它们观点各异甚至相互抵牾.一方面,它们对《左传》性质的书写,勾勒出民国时期文学观念的演进轨迹;另一方面,它们对《左传》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与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对《左传》研究的激活与促进,也生动还原了民国时期文学研究的"学术景观";此外,教科书作为传播、普及知识的重要工具,它们对《左传》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的正面书写,是20世纪《左传》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使《左传》位列中国文学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1978年以来北京史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并结合中国城市史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对北京史研究进行展望,建议开展"城市环境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