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孟颊的"古意"是以尊重人性为主体的老庄精神,魏晋精神的复归;这同时又带有近代人文主义解放的色彩,与其它时代的复古有根本的不同,它是一种开放、发展的思维.  相似文献   

2.
文人画是中国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在元代绘画实践上,提倡复古,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相似文献   

3.
赵孟頫是中国绘画史上提倡复古的代表人物。他的复古主张经过明代董其昌钵承并发展,对明清画坛的影响巨大。理论导向的失误,是明、清绘画衰落不振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他的复古主张颇多微词,诸多论者以赵、董二人的观点相似为据,将他们的复古本质视为一致,殊不知由于赵、董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绘画本体发展阶段各异,其复古的本质是绝然不同的。赵孟頫的复古主张,旨在克服宋代细瑾秀润的画风,恢复唐代简古、质朴之风格,是托古改制之举。而董其昌的复古主张,则是崇尚以柔淡为美的文人画风,排斥其它艺术风格的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4.
赵孟頫与元四家的升降进出,与元代绘画的发展趋势及文人画的审美趣尚紧密相关,这可从宋元绘画之变,文人画推崇"逸品"进一步寻找原因。虽然赵孟頫"提醒"元画品格,自作涉及多种题材,却没能明确元画的发展方向,其画也未形成个人的典型风格。元四家才是成熟元画的代表和最高成就者,也因为他们符合并引导中国绘画向山水发展的潮流,而成为后世之典范,为明清两代极力推崇和模仿;文人画对逸品的审美倾向,使倪瓒的地位抬升得更高。所以,赵孟頫与元四家之变,正是中国绘画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1 元代画家注重师传,其中尤以赵孟頫及其影响下的元四家为突出。赵孟頫的绘画起步于李思训、王维、李成,而成熟于融汇唐、宋诸家之法并加以变通发展中,最后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始开元季画坛一代新风。赵孟頫的这一创作道路,决定他对传统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倾向性。举“贵有古意”说为例,赵孟頫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  相似文献   

6.
元代是"文人画"兴起的时代,在那个异族统治的黑暗时期,文人所处的不幸际遇,使大批饱学之士隐循山林,寄怀诗文书画."文人画"由此发端并漫延开采,形成一股贯穿元、明、清三朝,尤盛不衰的滚滚洪流.本文旨在管窥"文人画"的历史成因,透析元代文人心态和"文人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明代复古派领袖王世贞晚年曾经指定"末五子"接替他执掌复古派。王世贞去世后,"末五子"中的胡应麟和李维桢成为接替复古派领袖的热门人选。两人是否能继承王世贞的衣钵,执掌晚明的复古派,学术界颇有争议。通过结合晚明文坛重视进士出身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李维桢最终担任了复古派领袖以及晚明的文坛盟主。李维桢对复古派的文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修正,指明了复古派在晚明的发展方向,引导复古派与公安、竟陵相抗衡,延缓了复古派在晚明的"颓势"。  相似文献   

8.
赵孟頫以唐五代画风为法鉴,纠正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各种现代主义此起彼伏的当代中国画坛,提倡高举复古旗帜的赵孟頫绘画关学思想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文化艺术发展趋同的潜在危机,突显了文化艺术保持民族特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文章试图从分析赵孟頫绘画美学思想入手,思考其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孟兆页的“古意”是以尊重人性为主体的老庄精神,魏晋精神的复归;这同时又带有近代人文主义解放的色彩,与其它时代的复古有根本的不同,它是一种开放、发展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赵孟颊的"古意"是以尊重人性为主体的老庄精神,魏晋精神的复归;这同时又带有近代人文主义解放的色彩,与其它时代的复古有根本的不同,它是一种开放、发展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艺术以"古意"为崇高审美理想,这"古意"难道就是回望过去、重视传统吗?从时间角度看,中国古代有两种不同的"古意":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式;一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中国艺术强调,这非时间的"古意"有两个侧重点,一是为了打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沟通的桥梁,所谓"意与古会";一是为了归复人的生命真性,这是另一种"复古"——让一颗朴素本真的"古心"复活.前者侧重在"同群",后者侧重在"点醒".传统艺术的创造并非排斥时间性的"古意",它要在"古外求古",时间性古意作为一个他者,成为将创造者导人生命真性呈现的非时间境界的前提,"怀古一何深"的传统艺术精神就是其体现.  相似文献   

12.
唐代李邕书法对以赵孟頫为首的元代书坛影响甚大,促进了赵体书风的成熟并风靡天下,成为一代书法主流.元代人通过学习李邕书法,终至出唐入晋,复古为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可称为"视觉典故"的现象,在文人画中表现最为明显。本文以明代吴门画派画家唐寅为例来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觉典故"的概念,二是唐寅关于视觉典故的运用。本文认为,视觉典故的运用,使唐寅绘画富有强烈的智慧特点,他的绘画不是图写物象,吟弄花鸟,而是追求生命的"真性"。唐寅绘画视觉典故的运用,反映了明代以来文人画的独特旨趣。  相似文献   

14.
赵孟頫甲戊年所写四条屏是他早期人物画作品.本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立意、构图和绘画技法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探讨.赵孟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画思路宽广,-生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和形式的作品.该文也从其它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对他的艺术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及表现形式进行了阐发,对他的艺术人格进行了揭示.这些将有利于对赵孟頫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文抄公"体是对章太炎文学复古思想的复归。章太炎的考据之文培养了周氏作文的求真精神,他提倡小学以达到文学复古的思想又使周氏注重修辞的精确与朴质,这两点构成了周作人的文抄公"体"的主要特征;周氏把章氏的儒家人本主义言说表述为"人情物理"一语,作为"文抄公"体写作的核心价值;"文抄公"体继承了《新方言》借助方言考察中国社会、生活、文化变迁史的民间立场,将民俗作为写作的内容主体。对两者关系的考察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晚清文学复古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王学仲的山水画作品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王学仲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同时在艺术思想上,王学仲提出"艺必己出"为传统文人画转向现代文人画的基础,"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为其所追求的现代文人画终极艺术理想,他在现代文人山水画领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了"重、拙、奇、旷"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重、拙、奇、旷"是王学仲在脱离传统并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后美术界对其艺术特征的总结,并且这也是王学仲由技法方面反映其个人所追求的写意山水的一种表现。那么,"重、拙、奇、旷"四种特征的指向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墨色之"重"、笔法之"拙"、构图之"奇"以及气势之"旷"。  相似文献   

17.
与赵孟頫“复古”秀雅的书风比较,杨维桢的书风具有明显的叛逆意味.他以一种新的视角解构了正统书风,在艺术形态上呈现独具一格的面貌.文章首先从笔法、结体、章法几方面分析了杨维桢书法在技法形态方面的特点;再分别从风格取法、空间意识和个性化的语言样式几方面来考察其书法审美形态的架构方式,探讨其创新之处和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同时联系明清个性书家、尤其是明末狂放书派的书风特征,来阐述杨维桢对后世书风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早年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表现出"复古求解放"的特点.1916年以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他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到"树"资产阶级新民阶段,表现在国民性改造目标实现由"民"到"人"的时代切换国民性的批判深入到了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国民性改造方法选择趋于可操作性,凸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元代兴起了书法复古潮流,其核心问题是推崇二王、向二王笔法回归。学习书法最主要的途径是取法历代名家,临摹经典作品,不同的取法对象常常对应着不同的书学观和不同的书法风格、审美趣味的追求。从南宋中后期到元初,文人们的书法取法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晋唐并立、由唐溯王转变为直取二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元人无法掌握可靠的魏晋书法资源,在对二王笔法的探寻上陷入了误区,虽作出了王羲之用笔内擫、王献之用笔外拓的总结,但并没有阐述清楚究竟何为二王笔法。书法复古潮流的最终结果是以向二王书法回归的名义造就了赵孟頫的形象,赵孟頫书法成为二王笔法的样板,成为元人竞相学习的对象,改变了复古潮流所提倡的直取二王的初衷,出现了实践与观念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松雪斋文集》是赵孟頫入元后的心灵记录.他应征出仕,颇有用世之志,骤受恩遇,则进一步激发了其参政意识,然而宦海浮沉,感慨良多.赵孟頫对自己出仕的叙述有着"捉来官府"、"误落尘网"、"诏举逸民"、"擢自布衣"四种解释模式,追忆中的自我美化和强化,是现实境遇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自我心理的需要.而他对仕元生涯的慨叹,则由钦羡逸民与自述本志、有意用世与渴望归隐两种叙述框架交织而成,其心理特征是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的交战.他的归隐田园、官事尘杂、蛾眉见嫉、贪恋君恩四种描述归隐之志的视角,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归隐之志.而这正是南宋遗民文学所呈现的共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