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2.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1-66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现实主义论辩,从前期展开"新现实主义"的传统辨析,转向后期出现"现实主义在今天"的道路选择,从而显现出中国现实主义在战时发展的轨迹及其此后线路。 相似文献
3.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陪都重庆的报告文学书写在趋向文学化的战时过程之中,通过不断消解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个人审美距离,以便能够从不同角度与则面呈现出战时生活的多重风貌.在推进现代散文战时发展的同时,对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也发生着不容忽视的书写影响,从而显现出抗战时期从散文乃至文学的中国发展趋向来. 相似文献
4.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4-18,44
陪都重庆的话剧创作中现实剧与历史剧并存,完整地显现出战时生活中的现实追求与历史追寻,通过喜剧、悲剧、正剧的多种体裁,来进行史诗性的文学叙事,以展示重庆话剧运动在抗战时期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陪都文学与"重庆形象"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7-24
陪都文学作为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通过对陪都文化的现实表达,在地方文学的基础上生成为区域文学,直接推进了"重庆形象"的战时变迁,促使重庆形象具有了陪都文化的双重内涵与陪都文学的整体构成,重庆形象由此成为陪都文学的区域性标识。 相似文献
6.
试论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两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0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高度体现出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双重维度,因而陪都重庆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发展的战时典范,拥有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全国性中心地位,并显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方向。 相似文献
7.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2-47
抗战时期,随着中国大学从东部迁往西部,陪都重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心,加快了现代青年的培养与中国大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明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6):110-115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山城意象,共同扩大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向天渊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陪都时期的重庆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高校林立、报刊云集、学人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救亡,但这并未妨碍众多深受中西文化洗礼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们以跨文化的眼光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各种问题。一时间,大量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艺研究的著述,发表于重庆的各大报刊或出版于重庆的各个出版社,使得陪都时期的重庆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日重庆的比较文学界留下了一批丰厚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0.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区域发展为基点,以陪都重庆戏剧运动为例,通过主导性影响与主流性地位这两个向度的探讨,确证陪都重庆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体现了区域文学的全国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二次大战中的"驼峰"航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康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83-93
中、美两国于 194 2年 5月至 194 5年 8月开辟的“驼峰”航空线 ,不但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获得外援和开展外贸最主要的国际交通大动脉 ,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上的重要国际战略空运通道 ,为盟国夺取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金重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问题经常吸引苏、美、英三大国的注意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国曾要求苏联立即参加远东战争 ,美国政府则希望 ,依靠苏联的帮助大大减轻自身在对日战争中的负担和损失。经过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上的长期讨论 ,三大国首脑最终就苏联参加对日战争问题达成了协议。苏联于 1 945年 8月对日宣战 ,并在战后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二战结束至今已 55年 ,然而苏日两国有关千岛群岛的领土争论却遗留至今 ,并成为俄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二战题材电影的人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光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51-55
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是二战题材电影的一大主题。这些影片通过独特的人文视角,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识行为,展示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不同形态,并对人性结构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无论是对战争苦难的深深悲悯还是对完美人性的呼唤和期待,都透视着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哲学观照。 相似文献
14.
15.
程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642-64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西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源源不断地供应盟军战略物资,派兵作战,积极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贡献出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19.
杨毓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16-18
1944年底,中美英印缅联军集中兵力于中缅印战区发动攻势,将日军全歼于滇西和缅甸战场,取得堪称“东方诺曼底”战役的伟大胜利,与欧洲盟军“诺曼底登陆”遥相呼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昌沛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96-199
1931-1945年,横跨整个二战时期的苏日关系是复杂多变的.随着战略态势的变化,双方的外交主动权发生同步转移,致使双方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即由二战初始阶段日本对苏"求和"政策的"待价而沽"、经过日苏双方的"和平相处"、转入二战后期战略态势发生根本转折后苏联对日本"明送秋波"的断然拒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