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钱春芸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92-95
在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成长小说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无论是新手还是知名作家,对此都有所涉猎。本文以余华的两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长主题并与西方成长小说的主题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余华对成长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陈媛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3):93-95
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文坛的经典之作。克莱恩本人也成为19世纪末以来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评论家们从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但对于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研究还很有限。在现代美国小说研究中,对成长主题的探究为研究人物及其所面对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成长小说通过捕捉主人公一系列成长过程的事件,展现人物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便是最好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3.
周显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53-55
刘震云的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是单位题材成长小说的经典。主人公小林从刚入单位的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单位人,其中蕴含着成长主题:成长的主体经过他人的命名和自我的定位,认识到"成长"在单位中的必要性以及它与改善私人生活的关联,逐渐由被动改造到主动改造。在这一"成长"历程中,小林通过对单位等级秩序的认同而逐渐成长,单位也通过特有成长仪式而接纳考验合格的他。 相似文献
4.
薇拉.凯瑟与欧洲移民朝夕相处以及自己的历次迁徙,是以潜文本的形式存在其作品之中。《我的安东妮亚》探索了美国作家情有独钟的成长主题。小说在叙事线条并行和时间历时推进的聚焦中,通过对女主人公富有开拓精神形象的塑造,反映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反抗与对农业文明的推崇,洞悉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迁,文中成长历程的叙述、成长隐喻使用、成长引路人的出现恰恰彰显了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5.
《大西洋和太平洋商场》成长主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西洋和太平洋商场》是约翰.厄普代克短篇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一些学者从社会道德、文学的社会功能、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等角度对此文进行过细致解读。本文作者认为,此短篇小说亦是关于小人物或者“反英雄”成长历程的典型之作。本文从个人与社会矛盾的外在表象入手,探析故事主人公本我与超我的内在冲突、成长中顿悟与困惑的悖论。论述了人物成长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妥协、融合以及个体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兴维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86-90
海岩小说的轰动与流行,形成了当前小说创作领域中的“海岩现象”。纵观海岩的系列小说,主人公形象青春亮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真挚爱情的坚守,融合着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触和思考,曲折演绎着时代青年的心路历程,鲜明地体现出海岩小说的青春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7.
武天瑜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7-111
摘要(Abstract):《刺猬的优雅》是法国小说家妙莉叶·芭贝里的代表作,成长主题一直贯穿这部小说始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成长小说的基本模式:成长中的困惑与反抗——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成长仪式这几个方面剖析少女帕洛玛的成长历程,探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克服各种阻碍,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是英国著名学者、小说家兼评论家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之一。小说中运用了各种聚焦手法,通过讲述主人公亚当·埃普比一天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处于天主教教义压抑之下的现代小人物的心理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曾玲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94-98
成长小说一般把视角放在青年人在领路人指引下的成长上。沃克的《紫颜色》中主角虽已超过青年时期,但精神上却停留在少女阶段,加上黑人女性所受的压迫,她的成长成了笔者关注的重点。分析《紫颜色》的成长小说主题,探讨了西丽在莎格等人的引导下逐步成熟并通过斗争最终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赵琳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3)
玛雅·安吉洛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继承并发展了美国黑人士性文学,展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与性别的困境中经历艰辛与屈辱并顽强成长的过程.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基础,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小说所折射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1.
王升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4):44-47
梁启超将启蒙作为其诗学主张的核心主题 ,并自觉地将这一主题贯穿于其诗学体系之中。他明确提出诗歌要用当时的新语句来表达新意境 ,诗歌要表现近代世界新兴的社会理想、哲学观念及其自然科学、物质文明 ,宣传当时欧洲先进的精神思想 ,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变革服务。启蒙是梁启超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诗学的基础 ,是理解他诗学主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1):89-92
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英国荒诞派的代表作家。《送菜升降机》是品特早期的优秀作品之一,全剧由本和格斯之间漫无边际的闲谈构成,整个剧本都充满了品特戏剧的荒诞性特色。这部独幕剧只有本和格斯两个人物,他们在一间地下室里等候着命令,对未来一无所知。从荒诞而又真实的语言、荒诞至支离破碎的情节、荒诞而又被动的生存三个方面,来解析送菜升降机的荒诞性,能够发现品特作品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企业自身资源既是成长的制约因素也是成长的动力之一,是关系企业成长的重要因子。针对不同的资源基础情况,企业成长可以表现为专业化、多元化、跨国公司和集群化4种方式。不管企业成长利用何种方式,都是基于一个资源的基础——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作正确的事。企业对这4种成长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企业在特定的成长时期所拥有的资源情况,同时还受到所处外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成长是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相匹配的产物,企业自身资源在这一匹配中起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我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首次在增长率上超过城市居民。以我国正在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为基点出发,分析我国近几年的农村与农业情况,并借鉴国外的农业财政政策经验,设想我国在将来应采取的农业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5.
江久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6):64-65
本文在语言符号的非理据性特征基础上探讨文学符号的理据性。文学符号所指意义理据性地依附于能指之中。文学欣赏过程即是文学符号理据拾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周红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2):37-40
巴赫金的诗学研究广泛涉及社会学诗学、历史诗学和文化诗学各个领域,各领域之间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其研究成果在20世纪诗学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对当今文论建设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杨先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2):75-78
英语中有一种类似汉语歇后语、能表达双关和幽默的语言形式:Tom Swifties。它的语义建构机制与汉语歇后语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采用谐音法、语义双关法、拆字法以及典故法等基本语义建构模式。由于它和汉语歇后语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可以将其翻译为英式歇后语。对Tom Swifties语义建构机制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这种幽默手法。 相似文献
18.
张丹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2)
翻译一是种特殊的双语转换活动,其中也牵涉到文化的因素,它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深奥的艺术。鉴于翻译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误译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老翻译家也会有误译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进行准确翻译的必要条件。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转换能力,即译入语的表达能力,才能将原文作者的意思准确地进行传达。 相似文献
19.
文章拟就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再生产方式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农业经济时代的简单再生产、工业经济时代的扩大再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再生产的观点,阐述了创新再生产的趋势及其机制和运作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