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神话的感性结构、概念结构和神话思维方式,是神话研究的重要维度,也是探讨神话与文学原型生成关系的几个重要维度.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这决定了中国神话对文学原型生成的影响也不同于西方.本文从上述几个维度,探讨中国神话与叙事文学原型生成的关系及其置换变形.  相似文献   

2.
文化人类学与神话-原型批评给萧兵重要的思维启示。萧兵创造性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理论的精髓,把它的方法内化为一种学术思考境界,铸造了一种源于中西学术文化理论滋养又扬弃二者弊端和局限的崭新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崔建军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与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西方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在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与宗教神话原型存在着某种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神话在一...  相似文献   

4.
变形,是中西古代神话共有的一个重要主题。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对嫦娥奔月神话与提托诺斯(Tithonus)神话作一比较,认为中国文学从最初起,便体现了某种外向的、社会的和社会的特点,而西方文学则是内向的,宗教的和个人的。而“个体性”与“世俗性”恰是推动文学创作与流变的动力;它们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西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神话之异看文学民族特色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早在神话中就已初露端倪.作为古代人类精神活动的智慧之果,它最率直地表现了原始先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对各民族文学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追寻中西文学之所以呈现不同民族特色的历史踪迹.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修辞学都发端于对口语交际的研究,但中国修辞学对文学的关注要比西方修辞学早得多。在对文学的修辞批评方面,西方多强调"说服",而中国更注重"表现";西方重在接受,而中国重在表达;西方侧重作品,而中国还兼及作者;西方突出程序,而中国还考虑过程。在方法上,西方长于论理,中国长于感悟。然而,中国的修辞批评失之零散与玄虚,而西方的修辞批评失之宽泛与偏激。因此,未来文学的修辞批评,必须对中西修辞学及修辞批评理论进行合理取舍,建立全新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天"与"地"在中国和西方都与民族起源和创世神话紧密相连,作为一对基本的文化概念,二者拥有丰富且不同的文化内涵。近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以中英文互译为代表的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基本文化概念的有效互译不仅增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理解,也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本文以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为背景,对"天"与"地"在两种文化中的渊源、历史、定义、内涵以及宗教、哲学和文学三个方面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以跨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二者,讨论这些概念各自代表的社会与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以期为翻译的文化研究及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8.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9.
赵炎秋教授的著作《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分为三大板块,贯通西方文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立足中国的学术立场,对西方文论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的批评与反思;以深入浅出的论述、明白晓畅的文字进行文本解读;从具体的阅读中砥砺心智,表达自己的一孔之见.简要论之,该著跨越中西,沟通古今,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对话与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现代神话”,是原型批评派的批评家们在现代派文学研究中,提出来的一个饶有趣味的命题。本文仅从历史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角度,探视一下导致西方现代神话产生的可能性因素。 一 “现代神话”,并不是无根据的杜撰,只要翻开部分作品,就可以发现它的踪迹。长篇小说《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他假想在一次世界性的原子战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 ,应克服西方偏见和东方局限 ,树立起“世界文学”的博大胸襟。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创造的中国小说“读法” ,与儒道禅中的重体验、重直觉、重诗化的体验审美心理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包含了中国智慧 ,是中国式的文本批评。西方叙事学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先在的逻辑出发点 ,是文本批评的现代形态。它们各自发现了文本的不同的性质侧面 ,而从更高的层面上看 ,文学本体是人的本体的全面展开 ,语言和心理都体现了人的本体存在。因此 ,从人的本体存在出发 ,就能将西方的语言美学与东方的体验美学沟通起来 ,建构起一个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叙事学理论体系。本文论述了中西融合的叙事学体系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多元对话成为知识构成的显著特征,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也不断增多。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等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互涉特征;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等跨越学科边界的研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知识创新强烈地同自觉吸取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上的洞见相连,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关联,学科互涉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西方文明传统中的“双希”因素及其与西方文明发展之间的渊源关系。分析认为:研究西方文明的历史必须追溯其根脉,探究西方文明演化过程应始于对希伯来文明与希腊文明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希伯来精神代表了西方文明传统中的宗教渊源,而希腊精神展示了西方文明传统中人文主义的基础;将“双希文明”互动关系的进程置于历史演变和文明交替的宏观框架中,以哲学思维的视野对其进行观照才能深入勾画出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文学交流史上,《诗经》在西方的流传一直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汉学家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诗经》的多视角研究建立起两种文学通过理论的移植而形成的比较关系,这是西方诗经学上的一大重要特色,而对《诗经》阐释史的深入探讨又是其一大焦点,对这两方面的系列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考察其得失,借鉴其成果,有助于我们在既有对话的基础上延续中西之间的有效对话,从而促进中国诗学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文化的滥觞,西方神话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被大量译介入中国。然而,相关学术专著文本的翻译研究却非常少见。西方神话学术专著与西方神话一脉相承,具有近似的文本特征和行文风格。本文以《巴比伦与亚述神话》专著汉译本为例,基于对西方神话学术专著简易风格的分析和探讨,有针对性地总结出合句、释义、增译和作注等多种翻译方法,以最大程度保持原文朴实文风,使译文显豁流畅,减少读者阅读障碍,促进西方神话学术专著更好的译介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首先要理解其民族的文化,这是决定翻译水平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模糊,可以说是文学翻译中出现障碍的根源。中日两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因此我国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与翻译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不同,其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具有独特性,本文对日本文学翻译和日本文化的几种关系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相信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宇文所安基于西方文论语境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论述了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表现为中西文论在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上的契合、共振与贯通。文道论与理念论体现了本体论上的契合;神思论与艺术想象论、《文心雕龙》风格论与西方的风格论、内外论与西方的内容形式论体现了创作论上的共振;心物交融论与摹仿论、知音论与西方批评理论体现了批评论上的贯通。从西方视角解读中国文论,可以发掘中国传统话语,实现中西文论的交互对话。在中西文论的契合中,各民族文学显示各自的特征和价值,有利于揭示世界性的文学观念,推动民族文学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与西方近代小说的定义颇有相同之处,均强调小说的叙事性、虚构性、散文性以及道德教化作用,但西方小说的发生有一个很明显的轨迹,即神话——史诗——传奇——小说,而中国小说在古代经历了两条线的平行发展:神话——志怪小说,史传——志人小说,最后在魏晋时这两条线合二为一,发展为唐传奇。中西小说的渊源均是远古神话,由于中西神话的叙事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中西小说不同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文学的创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剖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的"无名女人",阐述了替罪羊、夜莺及美狄亚这三个原型与"无名女人"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是移位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指导原则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翻译信守的“忠实理想论” ,能够有效调和传统指导原则中“忠实”与“美文”之间的旧有矛盾 ,宏观调控文学翻译过程。因中西修辞的历史渊源不同 ,总体表现为汉语尚美的传统和英语质朴的文风 ,中西互译时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归化处理 ,以迎合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在进行翻译批评时 ,要努力体现出公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