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史哲》2010,(4)
全真道作为道教中的改革派,提倡精神超越、内丹修炼、建立教团、出家修行等,这与传统道教所主张的肉体成仙、外丹修炼、个体修道、在家修行等有诸多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王重阳通过三教合流所建立起来的全真内丹学,达到了道教理论的最高峰。全真道所提出的修道长生、济世度人、性命双修和三教合一等思想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处理身心关系、宗教冲突等,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丘处机作为早期全真道的扛鼎人物,不仅使全真道由山东走向全国,为全真道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西行觐见成吉思汗,劝其"寡欲止杀",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道教界应该继承济世度人的全真精神,提倡"生活道教",积极参与生活、提升生活、改进生活,把全真道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道教全真龙门派开山祖师丘处机在金泰和年间,结集了他主要于"硒溪六年、龙门七载"和山东等地咏道畅怀作品,真实地反映他在此间修真悟道,隐居和传道演教的生活及感受,本文试从该诗集中丰富的道学思想,虚静、清淡、冲和的美学追求和文学艺术上独特的风格及承上启下的价值作分析,力求从全真道见素抱朴的道风、真功真行的教诣和随方设教的演教等方面中获得对当代全真道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作为曾跟随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的十八位弟子之一,全真道士宋德方信仰坚定,道行高超,为金末元初全真道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不仅凭借其坚定的信仰,带领全真弟子,开凿了山西太原龙山与山东莱州寒同山两个大规模的全真道石窟;而且还以其渊博的知识与卓越的组织才能,主持了《元玄都宝藏》的编纂与刊布工作。由他带领开凿的这两大石窟在全真道教史上是空前的,对于今天研究元初全真道的信仰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他对《道藏》的编纂、补充、整理与刊布,不仅对保存早期全真道典籍做出重大贡献,而且还昭示出元初全真道向传统道教回归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谭处端继承了王重阳"全真而仙"的思想,以人的真性为成仙的根据,彻底抛弃了肉体成仙的观念。他又把修性归结为修心,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自我觉悟。人之所以不能成仙,在于人有无明,有贪、嗔、痴三毒蘖,被它们蒙蔽了真心和真性,所以人要想成仙,必须破除无明、三毒。这种思想显然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也合乎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哲学思想是王重阳及其七位全真弟子的道教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但根据时下学界的研究成果,人们多从文化史、思想史、人类学史或科学史等视界解读重阳与其七位弟子的"全真"思想,未能将其哲学思想单独剥离出来予以专门解析,这不能不说是全真道教研究中的一个缺憾。鉴于此种研究现状,丁原明、白如祥、李延仓合著并由齐鲁书社新近出版的《早期全真道教哲学思想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可谓是走近"全真"哲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全真道作为金、元道教中一个新兴的教派,广采诸家思想学说之长,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需要,既能引起上层当权者的重视,又有广大社会下层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使其创立后得以迅速发展.金世宗、章宗时,已经在中国北方有很大的影响,"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元朝统一后,全真道传至江南,其鼎盛又超过金代.汲取儒释墨的思想精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全真道得以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精神是西方教会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教会法是基督教律条在法律上的载体,其演变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命运密切相关。随着基督教进入英国,教会法开始渗透到英国世俗社会中,逐渐形成了教会与世俗社会权力二元制衡的格局。当教会法不再能直接以强制力的形式影响英国世俗法律时,其逐渐转化为英国衡平法中衡平、良心等思想,内化为英国法律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8.
周立升 《文史哲》2006,(3):71-74
全真道是由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的。在山东半岛,他度化了七大弟子即后来的北七真,山东半岛遂成为全真道的重要阵地。全真即全有形之物的本真,这个本真就是万物所蕴涵的道,道也就是真。人的本真就是人的本性,亦即人的道性。故全真道因倡导保全人的本真、纯粹人的本性而得名。  相似文献   

9.
卢梭通过对整个西方基督教传统的检讨,提出了"公民宗教"的思想,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宗教对一个政治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二,基督教本身并不适合作为"公民宗教".只有当一种宗教信仰本身不但能够重新树立起"仁慈的、全能的上帝"的至高权威,而且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社会道德与自身职责的遵从和热爱的时候,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而确立起来.虽然公民宗教起着整合社会大众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作用,但其绝不游离于世俗社会之外,更不会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对立.  相似文献   

10.
全真道创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一千多年来,随着朝代的变迁,全真道也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艰辛和曲折,但是,它却不仅教脉不断,顽强地延续下来,而且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道教教派之一。这不能不说是古老文明的中国的又一历史文化奇迹。一切历史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活动特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则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来体现,全真道作为历史长河中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也是如此。对其教内教外有关人物的研究是研究全真道历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全真道中需要研究的人物很多,“全真七子”之一的马丹阳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就笔者所知,除日本著名道教学者蜂屋邦夫先生对这一问题有专文研究之外,别的专文研究至今尚未见到。鉴此,笔者不揣浅陋,对马丹阳的生平活动及其业绩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法思想的内涵不断因时代的要求而发生着变化.从自然到理性,从与实在法的二元对立至直接表达一种价值追求.自然法思想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自然法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就是引导人们重新关注探求法律中的价值,重塑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宋辽金元时期出现的道教新道派——全真道以不灭的心性为修仙之本,以“全真而仙”相号召。这种对修道不必外求,只须反身内求的强调,不仅使神仙的内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对道教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十分复杂,它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发生、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四个环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在"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李秀华 《殷都学刊》2009,30(3):130-134
传统观点认为,庄子思想以崇尚虚无为标的,庄子其人以逍遥游世为准则.这种看法带有片面性.事实上,庄子对干宇宙、社会、人生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切的关怀和哀怨之情.他不单是思想的巨人,而且还以自己的行为挑战世俗所谓的规范和权威,勇敢地保持和发展自我个性.庄子这种"不经"行为呈现了一种蕴含独特魅力的风度.庄子风度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质上是对世俗社会的抗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遮蔽"("social cover")是指社会权力主体或强势群体的价值观与准则,在特定情境实化中,其潜在功能造成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对个人或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损害的过程及问题.社会遮蔽在我国转型期的发生,既与大国转型受环境影响和传统规范价值牵制相联系,又因权力主体的行动及价值观,在缺少参照的情境下实化的潜在功能使然.它作为一种阻遏和影响社会协调发展的失调现象及问题,是导致其它社会失调现象及问题的重要社会基元.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力求把审美的外在目的和内在需求统一起来;把美对社会进步的间接作用与直接作用结合起来;把审美的自律和社会的他律结合起来.这些尝试和努力清晰地反映在其文学作品关于"新民"、"新小说"、"趣味"和"生活的艺术化"等思想的表述中."新民"和"新小说"启蒙民众的目的明确,彰显梁启超美学思想对进步、民主、科学和自由的精神追求;"趣味"和"生活的艺术化"潜蕴生活审美,用广义的生命趣味和艺术给审美以本体规定与价值定位."趣味"美论和"生活的艺术化"思想与"新民"和"新小说"思想折射出梁启超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独特美学品格,对于今天的文化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迄今对本雅明思想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他对现代主义及其"后现代"转向的披露上,而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深层的批判性题旨.这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失落批判性精神使然.其实,本雅明整个思想的意旨在社会批判,在于通过其特有的意象语汇展示现代主义中令人悲哀的方面,从而指明消除或医治其弊端的根本所在:告别主体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本雅明向现代主义中注入了"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志愿者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改革是计划因素逐渐弱化与市场因素渐次增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由国家所承担的资源开发、组织与调配等功能让渡给一些非政府组织,曾经受行政权力强制的志愿者精神得以复兴.志愿者精神的复兴有其深层的人性基础,也是中国情理社会和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使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精神是公民社会孕育和生长的智力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关系的泛经济化和个体自我的主体化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变化中的两个基本倾向.前者使商品交换关系超出了经济活动的界限而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后者使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他人"关系失衡、"互主体性"关系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对商品交换关系进行必要的"划界",正确处理好人们交往实践中的人性化关系和物性化关系之矛盾,寻求一种既能充分实现个性发展,又能与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和角色期待相融通的和谐社会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