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抽象──读沈从文四十年代论说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别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的文学世界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使沈从文获得巨大成功的是以写于1933年的《边城》为代表的湘西小说系列,它们使他的以写于1935年的《八骏图》为代表的城市小说系列相形见绌。在政治上,沈从文始终保持了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尽管他一度被认为是“京派”作家的领袖,并实际上几次引起文坛重大的论争,而且不断受到各种批判,但是他对于派阀之争的厌恶使他几乎一直在孤军奋战。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沈从文的立场都是人性的与生命的,不言而喻,这使他游离于中国…  相似文献   

2.
读罢永玉老师给我的信,又细读了沈从文的《来的是谁?》,甚为惊喜. 我主编过《沈从文别集》,又参编过《沈从文全集·小说》10卷,为对得起那个"别"字和"全"字,曾与另两位同事不辞劳苦,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贵阳各高校图书馆和有关研究单位资料室反复进行过细细收罗,也曾翻拣过沈从文未发表过的大量文稿,结论是1950年后,沈从文从未正尔八经地写过一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洁美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作家对故土风情描述的遇异和对寄托作家理想的主要人物刻画的不同,反映出在爱情悲剧这同一母题下,两位作家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哈代表达 的是颓废的悲观主义,而沈从文则更多地表达对重建故土乐园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边城》是其享誉中外的代表作。本文阐述《边城》中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及其成因,剖析作者淡化悲剧结局的独特构思,并体悟《边城》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域文化对作家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沈从文是一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审美理想的作家。沈从文的《萧萧》和鲁迅的《祝福》虽然写的都是童养媳制度下的小丈夫制度,但由于受着不同的区域文化的浸染,两篇作品在题材内容的选择和对人生命运的阐释,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段奇清 《社区》2013,(14):9-9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中,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即圣人贤人境界。这是社会与人生金字塔的塔顶,这样的境界人人为之景仰为之奋斗。追求了。奋斗了。即便达不到.其大概也不失为一位高雅之士。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与沈从文有很深之“缘”,这不仅仅缘于沈从文1902年诞生那年,《大公报》也在天津创办,而且更在于此后沈从文与《大公报》长达近20年的相处过程中,发生了与他一生活动有重要意义的诸多事件,如在发表过沈从文作品的所有报刊中,数《大公报》上刊载其作品为最多;在沈从文1949年前所经历的6次大的文坛论争中,有4次是因他最先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文章引起;沈从文在其整个报刊编辑活动中,唯有对《大公报》的时间、精力与心思等投入最大;沈从文的一些代表作(如《湘西》)最先由《大公报》推出面世;沈从文等人经营的《大公报…  相似文献   

8.
陈益 《社区》2011,(17):44-45
“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汪曾祺这句话.是指作家的灵魂与沅水相交融。在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的耳房南墙上.用毛笔书写着孙女沈红的悼文《湿湿的想念》。文章说:“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走出沅水的沈从文,也成了一本人们未必能读懂的大书。  相似文献   

9.
<正> 沈从文先先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和物质文化史专家,是一位内涵丰富、深情而又深刻的哲人.他的成就和人格是不朽的.应该让更多的当代人和后代人理解沈从文先生,从他那里受到教益.我们这所地处湘西,曾蒙受沈先生关切的吉首大学,有义务在学习、理解、宣传沈从文先生方面尽力作出更多的有益的工作,为此,特约请海内外深知沈先生的亲友和学者撰文纪念,编辑了这本《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全书的组稿、编辑工作由沈从文研究室刘一友和向成国两位同志主持;参加组稿、编辑工作的还有沈从文研究室的孙韬龙、叶德政、张永中同志.  相似文献   

10.
简讯     
<正> 沈从文黄永玉给我校赠送书画前不久,我国著名苗族老作家沈从文将《沈从文小说选》和《沈从文散文选》两种集子赠送给我校图书馆。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在最近回湘西配合拍摄电影纪录片《画乡》期间,也为吉首大学作了一幅题为《故乡荷塘》的画。沈从文、黄永玉给我校赠送的书画,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赞赏。龙友鸣副教授来我校义务讲学中央民族学院副教授龙友鸣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人,苗族。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情关怀  相似文献   

11.
《左传》论士,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之说,元好问就是13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位杰出的达节之士.他金亡不死,上书蒙古中书令,又觐见忽必烈,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这些惊世骇俗之举,是其价值观的反映.综观其在易代之际的全部表现,可以发现元好问的社会、人生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仁为归的生死观、以事功为重的忠义观和以民为贵的道统观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2.
休士(Langston Hughes)是一位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1933年7月访问上海之前出版过诗集《犹太人的好衣服》《梦乡人》,长篇小说《不是没有笑的》。他反对种族歧视,同情民间疾苦,在文学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听说他自称见过鲁迅,但鲁迅日记和书信中均没有直接反映。1933年8月1日,《文学》杂志1卷2号在“批评”专栏刊登了“伍实”撰写的《休士在中国》一文,暗讽鲁迅、梅兰芳看不起黑人,因此没有像招待萧伯纳那样招待休士,也没有出席《文学》社、《现代》杂志社和《中外新闻》社为休士举办的招待会。为此,鲁迅在盛怒之下撰写了《给文学社信》,刊登…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迄今人们大都还只瞩目于其光辉的艺术价值。揭示并敞露《边城》的文化思想价值是本文的旨意所归。《边城》勾勒出的是一组优美而破碎的农业文明意象。“优美”是农业文明的牧歌,“破碎”是农业文明的沦丧。城市文明的时代忧患是沈从文如是描述的言说语境。历史与现实、理性与经验的龃龉是沈从文如是状写的叙述心理。本文正是从此四个角度立意论析,从而折射出沈从文及《边城》耀眼的文化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杂文在沈从文创作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它却涵纳了沈从文思想艺术中的诸多曲折与矛盾。特别是《怎样从抗战中训练自己》这一组杂文,展现了三四十年代沈从文曾经有过的尝试、探索与失败,补充了沈从文由"边地牧歌"转向"抽象的抒情"的精神轨迹。而《沈从文全集》对"杂文"的收集、归纳,又为我们提供了沈从文研究的一条新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沈从文被经典化的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15.
<正> 不管什么界的名人去世,正常情况下次日消息即可见报.可沈从文去世最快的消息是外转内.《人民日报》直到九天后才告知全国读者.这个有点反常的情况也算一种文化现象吧,颇有引人深思之处.果然,不久便有关注沈从文的人们发表议论,感慨或惊异于这样一位享有艺术盛名的老作家的逝世竟然在大陆显得如此之寂寞.感慨显然出自为沈从文鸣不平的良知.可是当我们冷静回顾一下沈从文自二十年代末以来与“政治”(或左翼文学)的恩恩怨怨,就不会惊异,甚至也懒得感慨.沈从文生前一再嘱咐亲属,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初刊载于一九三四年一月《闻国周报》第11卷一至四期、十至十六期。全文七万字,分二十一节,犹如二十一首诗,又象是二十一幅彩色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为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一位仙女。她既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的情节非常简单。它描写了一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孤处的人家,里面住着摆渡的船夫和小孙女。老船夫年逾古稀,小孙女情窦初开。茶峒城里,码头大哥顺顺,有两个儿子,都那么雄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且多产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中短篇小说尤其出色。《菜园》作为沈从文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抒情的环境描写;象征手法的运用;简约的文字描写——冰山风格;客观冷静的叙述。以《菜园》为主,并结合沈从文的其他短篇小说,对他的短篇小说艺术风格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以便我们更好的领会他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湘籍作家沈从文先生享誉国内外的一部经典小说。2005年,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将《边城》重新进行了英译工作。为了给《边城》英文译作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从阐释翻译观角度对金介甫的《边城》英译本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并找出其中的优缺点,这也是对沈从文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秦牧先生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大文:《人和事小品》,共三则,第一则为:《海外的沈从文热》。在这一则里介绍了海外研究沈从文的种种盛况。他写道:“海外现在流行着一股沈从文热,欧美好些国家,风起云涌似的,有好些文学爱好者都在研究我国作家沈从文。在美国,有四人因研究沈从文获得博士学位,有三十多人获得硕士学位。哈佛大学有一个文学博士写了长达五百多页的有关研究沈从文的专著。在法国,巴黎大学甚至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凡是要投考‘终身中学中文教员’的,都要读四本中国文学书,其中必须有一本是沈从文写的”。接着秦先生还谈及了香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乡土文学观念的发生与徐志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1925年底,徐志摩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市集》,这同时也是对沈从文乡土选材和散文诗化叙述手法的肯定,对今后沈从文文学创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1926年底《筸人谣曲》的整理发表标志着沈从文乡土观念的自觉。但发生与自觉并不代表成熟,20年代末,沈从文乡土文学观念才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