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文静 《老年人》2010,(5):27-27
周末带儿子回家看望父母,刚摁响门铃,父亲就出来迎客了.他笑呵呵地对我和儿子说:“快进来,我正在包饺子哩!”落座后,我朝屋里瞄了一眼,却不见母亲的身影。一问才知道,母亲出门办事去了,不回家吃饭。  相似文献   

2.
赵大勇 《老年人》2005,(5):34-34
同事老刘的母亲心脏病突发,离60岁生日只差两天,就不幸去世了。噩耗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老刘没能赶上看母亲最后一眼。每念及此,老刘自责不已,禁不住泪流满面。是呀,老刘已经永远失去了向母亲尽孝的机会,怎么不难过呢!感同身受,我想到了自己的双亲。一个周末,我决意带着妻子和女儿去乡下的老家,看望我年迈的父母亲。我们回到老家,父母感到十分突然,竟一下子愣住了。他们好像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们平常总是说忙,难得回家一趟,要回来也是我一个人,妻子和女儿过惯了城里的日子,并不愿意跟着我走乡下的路。父母迟疑片刻,终于回过神来,显得十分…  相似文献   

3.
宽大     
这是一个关于越战结束后一个士兵的故事——他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当然可以。”父母回答道“,你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有些事情必须告  相似文献   

4.
在越战结束后的美国,许多人都知道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 他刚刚从越南打完仗回到国内,在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兴奋地回答,“我们见到你的朋友会很高兴的。”  相似文献   

5.
母亲在病中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从不住医院的。这一点她特别像外婆,一听说要住医院,要做检查,病仿佛就要加重三分。姐姐打来电话告诉我,母亲患胆结石引起急性胆囊炎,非住院动手术不可,但她顾虑重重,要我做做工作。我急急地赶回家,未进母亲房门,就听见她大着声问:“是晓牧回来了吗?他忙,你们要他回来干什么!”晓牧是我的乳名,母亲能凭我的脚步声一猜就准。母亲憔悴不堪,脸蜡黄,看得出刚刚和剧烈的阵痛搏斗过,虚汗浸湿了衣被枕巾。我说:“母亲,您别固执了,不住医院会危险的。”母亲望着我,没吱声。一会儿,她突然问:“瑜子这次考…  相似文献   

6.
锺芳 《老人世界》2014,(9):22-22
前段时间工作繁忙,我一个月都没回一次家看望父母。母亲几次打来电话,我不是在开会就是在洽谈业务,没说上几句话就匆忙挂了电话。  相似文献   

7.
寄钱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习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地下的父亲。临走时成刚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  相似文献   

8.
有艺术活动我要去新加坡。一般我在远行前都要回家给父母告个别,这次也不例外,专程从北京回了趟老家。我对母亲说,我很快就会回来的。没想到我离开家的那天晚上,母亲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医院。等我辗转同到老家,母亲已永远地走了。  相似文献   

9.
偶翻杂书,看到越战结束后一个士兵的故事。 他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他的父母打电话时说:“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他的父母说:“当然可以。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儿子继续说:“有些事情必须告诉你们,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他踩着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相似文献   

10.
晓晨 《老年人》2003,(8):33-33
“大爷,您该吃药了……”一年多来,这甜甜的呼叫,总是定时在父亲的耳边回荡。去年4月起,独居的父亲就带病守在他亲手栽下的那片小树林里。为了让父亲能按时吃药,电信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天按时拨通父亲的手提电话,提醒他吃药。我在外地工作,母亲去世后,我日夜牵挂着父亲。去年,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回到乌鲁木齐探望父亲,走进父亲住的那栋老楼,却见家门关得紧紧的。邻居说:“你父亲又去了那片林子。”我一听,放下行李,安顿妻儿,出门拦了辆出租车,直奔郊外的那片小树林。小树林是父亲晚年的全部寄托。前年我回家为母亲扫墓,还专门帮父亲栽过树。父亲…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日历     
王群 《女性天地》2005,(6):29-29
母亲节那天,我带着妻子、女儿回乡下看望母亲。回到乡下,已是午饭时分。还没跨进院门,母亲已听到了动静,急忙从厨屋跑了出来,一边拍打沾在衣襟上的草屑,一边埋怨说,怎么也不先打个电话回来?我想逗逗母亲,便说,打了呀,它没捎信给你啊,母亲满脸疑惑,追着问,没呀,给谁捎  相似文献   

12.
父爱的传递     
父亲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工作狂,成家之后就很少顾家,儿子呱呱坠地之时也不例外。儿子12岁那年,母亲受不了父亲的冷落,狠心去了美国,儿子判给了父亲。从此,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带着儿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更艰难的是,儿子已经开始懂事,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让他怨恨的是父亲的冷漠逼走了母亲。父亲跟任何女性的一个电话、一次通信,都令儿子反感,经常赌气住在学校多日不回家。在儿子心里,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母亲会从美国回来,一家三口破镜重圆,重新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但每一次,父亲总是这样回答他:"你妈妈的生活观念与我不一样,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轨……"这期间,父亲的工作与事业如日中天。因巨大的声誉与社会地位,身边一直不乏美女追求者。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父亲有些不自然地招呼他:"儿子,快过来认识一下,这是刘阿姨。"儿子望着"刘阿姨",又望了望有些情怯的父亲,当即扔下硬邦邦的一句话:"你别想给我找后妈,否则我会永远离开这个家!我妈肯定会回来的,我一定要等我妈妈回来!"  相似文献   

13.
隔壁的父亲     
给父亲开门时,我正接着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耳朵旁还夹着手机。父亲在门口寻出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要出去?"我说朋友约我吃午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了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我这才想起,又到七月七了。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母亲便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把烧饼送到城里。我不回家取的理由很简单——没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苦心     
黄邦在 《老年世界》2008,(23):21-21
那是我就任检察院处长后的第三天,父亲一连几个电话催我回家,最后一个电话还是通过院长转到的。当我从办案点急急忙忙赶回老家时,已是深夜10点。父亲正看晚间新闻,见到我,他把目光从电视上移开,说:“大忙人,终于有空回来了?”  相似文献   

15.
一束玫瑰     
正这么多年,父亲只买过一次玫瑰,还是买给母亲的,但是却被母亲拒绝了。那是父母和母亲婚后第二十个情人节的事情。那天晚上,父亲和母亲去亲戚家玩,回来的时候经过一家花店的门口,母亲对父亲说:"给我买朵玫瑰花吧!"父亲说":哎,都结婚二十年了,老夫老妻了还买它干啥呢?"父亲心想,一朵玫瑰得五十元钱,花这么多钱买一朵花未免有点奢侈浪费。母亲听父亲不想买之后,便三  相似文献   

16.
过年     
浪波 《老人世界》2010,(2):42-42
前年岁末,我想自己在城里安家两三年了,如能让在农村住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城里过年,他们肯定会高兴的。于是,我便在春节前几天回乡接父母进城。父亲答应了,母亲却以母猪要下崽和守屋为由拒绝了。  相似文献   

17.
袁仕友 《老年人》2008,(1):51-51
问:丈夫病逝后,在县城工作的儿子接我与他一起住了一段时间。因不习惯城市生活,后我又独自回到农村居住。回来后,我很想念儿子一家人,便要求他们每月回来看我一次。但儿子坚持了几个月后,就以事情多、忙不开为由很少回来看望我了。请问:我要求儿子回家看我有法律依据吗?  相似文献   

18.
李保 《老年人》2013,(10):35-35
去年3月的一天,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早晨起床去菜园摘菜时突然跌倒,已送往医院抢救……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请假赶往医院,一进病房,看到父亲的鼻孔上插着氧气管,仍处于昏迷状态,我的心陡然沉重起来。看到父亲一副欲去还留的模样,我心里不觉一阵悸痛。父亲贫寒出身,劳累了一辈子,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那些年,父亲为了供我们兄妹3人读书,一直在广东打工。卖的是苦力,吃的是次之又次的饭菜……为了节省开销,父亲竟然连卷烟纸都舍不得买,烟瘾上来了,就拿我们用过的作业纸卷烟抽。母亲不忍心父亲这样苦自己,劝他要善待自己。父亲总是说:"等孩子们都读完大学工作了,  相似文献   

19.
《伴侣(A版)》2011,(6):33-33
正问:我父母生前有住房一套。去年6月份,父亲因病去世。去世前,因我跟妻子不分昼夜地照顾他,他曾立下遗嘱,声明我父母所有的住房归我所有。父亲过世后,母亲因伤心过度,前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在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我的三个弟弟提出要继承父母留下的房屋。我拿出父亲曾立下的遗嘱,提出要尊重父亲的意思,房屋由我来继承,但三个弟弟坚决不同意,他们说这只是父亲一个人的意思,并不代表母亲的意思。请问:法律对父母只有一人留下遗嘱的效力是如何认定的?  相似文献   

20.
白水之爱     
居家生活朴实如白水,无味,无色却又不可少。 早上六点,房门轻启和关上,母亲早上锻炼去了。十点,父亲取回报纸,在阳台上浏览,实则在望母亲回来;母亲拎菜的身影出现,父亲放下报,欢喜地抱起他的宝贝狗狗,去开门迎接;如果母亲还不回来,父亲便要焦急地引颈四望,不安地在客厅和阳台间踱步往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