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汉晋招隐诗的两次复变及文化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霞 《唐都学刊》2002,18(1):30-34
招隐题材自西汉至西晋经历了两次变异 ,即从招还隐士到寻访隐士再到追求适性之隐而招还山林之隐的复变。从汉晋两朝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潮、文人心理视点 ,探讨《招隐》诗起伏衰长的深刻动因 ,可以把握中国古代隐逸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形态上,同西方社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东汉农村社会形态的具体分析,说明从古代农村公社衍变而来的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形式,宗法血缘关系是中国封建制度社会组织的纽带,等级——阶级寄寓于宗法关系之中。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残余不断被冲破,社会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从而造成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特点。这是东西方社会发展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中国封建社会以帝王、家长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3.
唐代“处士”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对隐士有多种称渭,皆各有侧重,处士作为古代隐士称谓之一,原意指居处于家中,从未有出仕经历的士人.然而随着隐逸文化的发展,这一概念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详细考察唐代处士称谓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唐代官制的复杂和处士概念的泛化,同时可窥见唐人价值观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李红霞 《唐都学刊》2004,20(2):33-37
隐逸风尚的盛行 ,使唐代文人与隐士的交游十分密切 ,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唐诗中得到集中的反映。这一现象的产生 ,主要是基于对隐士学识修养的敬服、道德人格的敬慕、恬逸生活情趣的企羡  相似文献   

5.
试析宋代城镇雇工发达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友 《唐都学刊》2005,21(4):137-140
雇工是中国经济史上一种古老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入宋后,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急剧变革和经济的空前高涨,使雇工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于是,雇工这一古代社会最底层的劳动群体再趋活跃,广泛分布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宋代城镇雇工发达的原因可以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农民生活的艰辛、土地兼并的严重、人地矛盾的加剧及宋代城镇规模扩大,经济繁荣等方面窥其端倪。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皇位继承制度都说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宗法制的核心要素。但是纵观中国古代史 ,以嫡长子身份当了太子并顺利继承皇位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矛盾的根源是由于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特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秦汉以降的封建社会 ,只有宗法观念或者说是宗法精神 ,而无完整意义上的宗法制。连宗法制都不存在 ,在封建社会又何来嫡长子继承制呢 ?所以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只能是父子相传的皇子继承制 ,它最符合“君天下”的专制体制  相似文献   

7.
古代隐士的称谓分类及其身份特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翼鹏 《唐都学刊》2007,23(3):60-65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的称谓多种多样,按照其命名方式,大致可概括为五类:以“人”为描述中心的称谓;隐逸行动作为身份指示的称谓;隐士原型及其衍生的称谓;以隐士居处空间作为指代的称谓;来自经典隐士文本的称谓。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士的身份特质,如隐居、不入仕途与道德高尚等。而且每一种称谓都反映了人们对隐士的认知程度,和对隐士的接受维度。  相似文献   

8.
常春 《唐都学刊》2010,26(3):30-33
唐代、宋代的书法观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书法观念的典型代表,二者之间又有颇为明显的异同之处。正如常人所说的"唐书法"就是说唐代书法对于字体规范、风格法度有着严密的内在要求,其实由于科举进仕的需要以及宋人文化素养的普通提升,宋代文人对"法"也有着自觉地遵循。同时,在宋代还大量出现了"游与艺"、"以书为乐"等更为轻松的书法观念。  相似文献   

9.
李玮  杜文玉 《唐都学刊》2010,26(5):37-40
谏诤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唐代五谏的考察,得出唐时的五谏为中国古代谏诤制度中五谏的集大成者。考略五谏在唐代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以及谏诤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为今天的民主生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世民 《唐都学刊》2003,19(4):6-10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日臻完善和空前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文教政策上,尊崇儒术,兼重佛老;在学校制度上,经学学校、专科性学校、职业性教育,各领风骚;在课程设置上,学科细化,必修与选修并进.另外,唐代官学,无论在学校体制、管理结构,还是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等方面,都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性质特点,并对以后中国古代学制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判例法成因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判例法成因及经验教训崔永华例,作为封建社会法律形式之一,为什么会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中经久不衰呢?为什么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呢?过去,一些学者专家对这方面分析论述不全无道理,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的确立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价值,两者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深层次的矛盾.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的缺失及社会的两极分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必须通过推进社会民主化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化解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的本质与根源是制度矛盾。只有从制度关系着眼才能明确把握社会矛盾的发生与演化,也只有从协调制度关系并且用制度安排来协调社会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形成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社会理性化的正式制度同感性化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矛盾,是广泛存在且难以协调和化解的社会矛盾。中国传统社会用重亲情伦理、重仪式教化的思维方式,认同并确立了一套感性化的礼俗制度,实现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维持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超常稳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重视作为文化传统存在的各种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要借鉴中国古代社会以感性化方式实现制度协调、社会稳定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指主动从政治上引退,弃官归隐或终身不仕的那部分上人。他们以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学识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深受历代帝王的推崇礼待,亦为历代士大夫景仰崇拜。本文就隐士出现的原因、隐士的品德才能以及隐士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隐士出现的原因 传说远古时代,尧让天下放许由,许由退而遁於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其为九州长,许由耻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类似的传说还很多。这大概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隐士吧!是否真有其人其事,无从可考。我认为很可能出于后人的假托,…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小说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时候的小说创作与史官文化联系极为密切。由于作者追求叙述的真实性,唐代小说成为后世了解唐文化的一个窗口。这种情况的出现,为学者利用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唐代小说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此方法来考察唐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对唐代小说的创作及主旨有更深更为贴切的认识。但在运用此方法时,不能执着于用时代背景来阐释文本而替代对整篇小说的综合体察,否则会对作品主题有偏颇的认识。本文以唐代士人的婚姻与仕宦之关系为例,探讨用社会历史研究法研究唐代小说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刘淑梅 《学术交流》2002,(5):147-149
隐士是远离人群、远离闹市 ,不愿做官的人 ,是士阶层的一部分。由于构成隐士的标准 ,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因而有种种不同的隐士。隐士是在春秋晚期私学兴起之后产生的。隐士的产生 ,有着特有的社会基础。隐士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而王朝更替、政治昏暗 ,则往往成为隐士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印度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中,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问题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印度和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印度史著作中,虽然往往也有古代和中世纪之分,但是他们另有历史分期标准,同我们所说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法根本是两回事。现在还存在着印度古代是否有奴隶制社会的争论。这个问题需要另作专门讨论。本文在讨论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北印度社会性质时也将对当时奴隶制社会的存在作一些论证。在承认印度历史上有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分的学者中,对于二者划分于何时也有不同的见解。不过,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势强大,经济繁荣,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便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娱乐。随着唐帝国对外交流的增加,西方的宗教、哲学、音乐乃至风俗习惯等大量传入中国,使中国文化有机会吸收不同于自身传统的文化营养,形成了儒、释、道并行传播的局...  相似文献   

19.
王雅林  高凤清 《学术交流》2007,(12):141-146
从古代政治文化体制的绵绵沿革透视我国经济管理的特质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附着于封建社会政治与伦理的理念。传统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的建构,为农耕经济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人"经国济民"或称"经国济世"的管理思想和携带着天然的弃私性;求均意识限制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形成;重农抑商的政策及重义轻利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制约经济发展与高效管理的障碍。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合而为一的形态表现。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形态,托体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用今人的价值观念去品鉴古人的经济管理意识,目的是从中获取睿智的思想源泉,加深对中国经济管理思想独特性的探讨,为凝缩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唐代学风的颓坏与科举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的策试,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唐代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把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力量集合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从而使唐代的政治除了具有空前的统一性之外,还具有一种广泛性与平等性。尽管这种广泛性与平等性极其有限,却对唐代政治的稳定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唐帝国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代,科举制度的贡献不容抹杀。但是,另一方面,科举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