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苏轼一生,曾两度任职杭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九月,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七月至元祐六年三月,任杭州知州。两次合计,历时四年半。虽然时间不算长,但苏轼一生十次到九地出任地方官,却属两莅杭州的时间为最长,因此两杭时期是苏轼生命中的重要历程。其时散文创作,年月可考者,计有二百三十余篇。这些体式多样(包括记、叙、表、奏议、题跋、书简、杂著等)、题材丰富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 苏轼于抒写自我、或则无意于表现自我却倾入了自我之中,昭示了自己的心迹、禀性、操守、志趣,发露了其彼时的行动事功,而这内在与外化二者的交合融汇,即使一个两杭时期的苏轼有血有肉的鲜明的自我形象显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
杭州词是苏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苏轼在熙宁和元时期两次出仕杭州,其词作都具有清丽毓秀的特色,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苏词。而两个时期的杭州词也各有其特点:熙宁时期属词创作的早期,承袭婉约词风,但高出人表,且题材上大有开拓,自有其独特价值。元祐时期则在艺术表现上日趋成熟,风格多变,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3.
论苏轼密州时期的词作古今,宋培宪现存苏轼词作三百余首,以他被贬黄州为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在密州的作品,于苏词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标志着走向别开生面、自成一家的新阶段。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至熙宁...  相似文献   

4.
苏轼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苏之于白,由钦慕、效仿而至于并称,堪称两位伟大文人之间的跨代对话。那么,这一倾向是在哪里奠基的呢?笔者认为,是在徐州时期。谨以徐州为中心,梳理和分析苏轼眼中的前代诗豪白居易。从“乐天知命我无忧”,可见白居易诗歌对徐州太守苏轼的影响痕迹。从“我是朱陈旧使君”,可见苏轼对白居易致敬的别样形式,从“燕子楼空三百秋”,可见苏轼已经将对前贤白居易的理解,与自身、眼下和未来无痕有机地衔接起来,因此,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的苏轼,不愧是白居易接受史上十分典型和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遭贬离京,到杭州任通判。熙宁五年游西湖时,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绝句五首,其一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相似文献   

6.
刘焘是北宋后期词人、书法家,元祐三年(1088)进士;元祐六年至八年,为曾布幕僚,后任定州安抚史管勾,与苏轼同僚;绍圣年间(1094-1097),任删定官;建中靖国元年(1101),任秘书省正字兼著撰;崇宁元年(1102),任监察御史;政和八年(1118),为淮南东路提刑;宣和七年(1125),除秘阁修撰;靖康(1126)中,因擅离官守,被劾致仕,后家居故乡长兴.  相似文献   

7.
张先与苏轼     
张先是苏轼所见到的唯一以歌词著称于世的前辈词人。在北宋熙宁年间,张先是实际上的词坛领袖,而苏轼才开始学习写词。探讨他们在熙宁、元丰年间的交往与特殊的师生情谊,对了解北宋词坛情况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苏轼在元丰二年写的《祭张子野文》中,对他们的交往曾作过简略的回顾,“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送我北归,屈指默计,死生一诀,流涕挽袂。我来故国,实五周岁,不我少须,一病遽蜕。”这里的“我官于杭”,是指熙宁四年苏轼通判杭州之时。“始获拥彗”一句,点明了他们的关系。以前许多研究宋词的前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一生,在生活的激流中拼搏、思考,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宿。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九月第一次赴杭的政治生活及文学创作,是苏轼文化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可以说,苏轼的人格及其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影响后世,闻名遐迩,体现出东方文化的“苏轼精神”的独特风采,即是第一次赴杭时期的特殊社会心态及创作情绪所决定的;也可以说,他在这种意识驱使下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为他后来在黄州及海南时期的创作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众星闪烁的宋代词坛,秦观是一位风格独具的卓然名家。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扬州高邮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登进土,任蔡州教授。哲宗元祐初,得苏轼引荐,应制科,进策论,于元祐五年(1090)除太学博士,转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等职,授左宣德郎。在京三、四年间,是词人一生最得意的时期。旋因党争遭贬,出为杭州通判。又因被劾增损《神宗实录》,道贬处州,徙郴州、横州、雷州,辗转流离,历尽坎坷。元符三年(1100),徽宗立,向太后临朝,遇赦放还,归途卒于藤州,终年五十二岁。  相似文献   

10.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享年六十六岁。有《清真集》传世。《宋史》卷444,《东都事略》卷116,《咸淳临安志·人物》有他的传记。 一、家世和青少年时期 邦彦父、祖以上事迹无可考。他的叔父周邠字开祖,嘉祐八年进士。熙宁间,苏轼为杭州通判,多与唱酬,《东坡集》中所谓“周长官”者即其人。邠元祐初知管城县,后知吉州,累官至朝请大夫、上轻车都尉。元符末上书入邪等。事迹见《咸淳临安志·人物》。据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下简称《遗事》)所考,《茅山志》所载周邦彦佚诗《芝术歌》中“庐陵太守蕴仙风”句所谓“庐陵太守”就是指周邠,因为周邠尝知吉州。周邠之孙周莘字  相似文献   

11.
<正>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江城子》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  相似文献   

12.
元祐初,在学士院任上的苏轼主持了馆职、贡举两次考试.在这两次考试中,他发起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诗歌酬唱活动,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文士群体,充分显示出了他在文坛上的盟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卓发之、卓人月与卓尔康、卓人皋两对父子,是明清之际杭州卓氏文人群中比较重要,而当今学者对其生平情况又知之甚少的四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该文依据众多善本文献对这四位作家的生平事迹暨生卒疑年略加考补,以丰富和改进学术界有关明清之际文学、历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苏轼自熙宁五年(1072)开始直至逝世,在这近三十年中作词三百余首。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词作是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形象反映,本文拟将苏词创作按生活经历分为四个阶段加以考察:通判杭州、密州和徐州、黄州、去黄以后。一、通判杭州词,女性色彩的淡化,清丽飘逸,但还未显出特别的“风味”由于北宋前期近百年的承平,为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娱宾遣兴、歌舞升平的需要,由晚唐五代以来的婉丽词风更弥漫一时。一些道德文章名重一时的人物,如晏殊、欧阳修等所作的小词,皆沿五代之习,极为柔靡。柳永更以俚俗词句、市民生活,将“花间”词风进一…  相似文献   

15.
一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曾说:“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所谓苏轼“晚喜陶渊明”主要是指他晚年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广东海南岛儋县)期间特别喜好陶诗。实际上,苏轼喜好陶诗,早在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就开始了。当时他就把自己躬耕的东坡,比为陶潜游过的斜川,把陶潜的《归去来辞》隐括为《哨遍》。苏轼写作和陶诗,也是从元祐七年(1092)知扬州时就开始了,曾和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不过,苏轼大量写作和陶诗确是在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到达惠州以后,这同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分不开的。苏轼认为自己同陶潜的性格和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开封,同文学的缘份是很深的。有人以写它成名,也有人以在它这里生活、写作而成名。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同开封有不解之缘。李清照就是一位。 一、李清照在开封生活的时间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在开封为官多年。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及第,哲宗时官太学,后曾任校书部、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等。他是北宋著名学者兼散文家,传世作品有《洛阳名园记》等。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李格非官太学,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年李清照三岁。 元祐四年(1089年),李格非官太学正,赁屋于东京经衢之西。是年李清照六岁。晁无咎《鸡肋集·有竹堂记》:“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傍,而名其堂曰‘有竹’,(片旁)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埽地置笔研,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从晁无咎这则文字看,李格非是在开封安了家,妻子儿女到开封居住的时间也许还要早一点。 元祐六年(1091年),李清照八岁,李格非仍在太学官博士。《枫窗小牍》载李格非撰“元祐六年七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录宰执侍臣吕大防等三十六人,中有赵挺之及格非。  相似文献   

17.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公元一0七六年),是苏轼在密州任上怀念其兄弟子由时所作。它清丽明朗,情调健康,想象丰富,熔抒情、写景、议论为一炉,在当时那些叙写离情别绪的词里,确实是卓尔不群的。苏轼自己也很喜爱这首词,二年后,在《中秋月三首》里他曾不无自豪地说:“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北宋词话家胡仔对这首词极为推崇,他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相似文献   

18.
就数首苏轼词编年提出与曾枣庄、保佳昭的不同看法 ,用大量事实考证出《永遇乐·长忆别时》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1 0 75 )正月 ,《浣溪沙》二首 (“倾盖相逢胜白头”、“炙手无人傍屋头”)作于熙宁七年 (1 0 74)三月 ,《南歌子》三首 (“雨暗初疑夜”、“日出西山雨”、“带酒冲山雨”)作于宋仁宗嘉八年 (1 0 63 )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 ,《双荷叶》词题中“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之“双荷叶”乃两妓均以荷叶名之而非一妓姓双名荷叶 ,贾耘老也不可能娶双荷叶为妻。  相似文献   

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神宗赵顼熙宁二年(1069年),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这时苏轼已经由高唱改革转到保守派一面去反对新法了,因此被外放到地方做官。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这时,他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做太守。写这首词时,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离京游宦巳达五年;在个人家庭生活方面,丧妻(这时作者妻子王弗死去已经十一年)别子,同时又和亲人不得团聚已经多年。当时,作者的心情是很郁闷的。所以,  相似文献   

20.
苏辙在齐州     
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有些大手笔先后到济南来,有的到此为官,有的由此路过,最先是欧阳修,继之是曾巩、苏辙、苏轼。他们的到来,为济南的历史留下了值得回忆的内容。苏辙因为在京上书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王安石欲加之罪,经人救助,出任陈州(今河南淮阳)教授。又于熙宁六年(1073)冬到济南任齐州掌书记(知州的从官),在济南住了三年。在此期间,齐州知州更换频繁,新旧交替之际,他则“摄守济南”。苏辙到齐州为官时,正当连年大旱,“赤地千里”,豪强侵暴百姓,社会秩序很不安定,齐州“号为难治”。曾巩知齐州时曾为此用了很大精力。掌书记虽为从官,却不如在陈州任教授消闲清静。他在《自陈适齐戏题》诗中写道:“陈风清净眠真足,齐俗强梁懒不容。”但他愿意到齐州经受一番磨炼,接着写道:“久尔安闲长自怪,此行磨折信天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