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民俗构成。沈从文的小说对民俗进行了一种主动的叙事建构,它主要表现为场景化、情节化、意象化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雾是沈从文小说中一个显著意象,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晨起与夜暮的时间流转、水光与天色的辉映变幻、孤独与忧愁的情绪蕴含,以及对于隔阂、生死、家国未来的象征等等。雾气缭绕的湘西给了沈从文创作雾意象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攫取到了雾意象之美,而雾意象也符合沈从文的创作偏好,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主观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沈从文的创作心理和小说产生的环境,对其代表作品《边城》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解读.文章主要由语词、意象、主题三个层面来展开.通过总结“黄昏”意象出现的次数,在对“黄昏”各个意象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边城》表现了人神(主要指傩神)之间隔阂的悲剧,传达沈从文对本民族(苗族)在汉族文化冲击下可能被湮灭的担忧的同时,还表现出沈从文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从民俗学角度看,沈从文小说中出现的审美意象显示出与民间情爱主题的某种关联:风、云、雨、水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也是具有情爱内涵的意象;自然界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情爱和子嗣繁衍的内涵;民俗节日也是民间男欢女爱的时节。小说中民俗风物的意象化是作者叙事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民俗学角度看,沈从文小说中出现的审美意象显示出与民间情爱主题的某种关联风、云、雨、水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也是具有情爱内涵的意象;自然界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情爱和子嗣繁衍的内涵;民俗节日也是民间男欢女爱的时节.小说中民俗风物的意象化是作者叙事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存有某种隐秘的同构关系。"水"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也是解读沈氏小说思想内涵的重要符码。"水"作为作品的主体意象,实为作家柔韧与刚强和谐一体的双重人格写照,亦与其文格交汇合流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迄今人们大都还只瞩目于其光辉的艺术价值。揭示并敞露《边城》的文化思想价值是本文的旨意所归。《边城》勾勒出的是一组优美而破碎的农业文明意象。“优美”是农业文明的牧歌,“破碎”是农业文明的沦丧。城市文明的时代忧患是沈从文如是描述的言说语境。历史与现实、理性与经验的龃龉是沈从文如是状写的叙述心理。本文正是从此四个角度立意论析,从而折射出沈从文及《边城》耀眼的文化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水之原始意象看沈从文创作的"水"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沈从文作品中心灵外化且有丰富内涵的情结.他的"水"情结与水的原始意象有内在联系,水传达孤独、隔阻、忧郁这一意象与沈从文孤独忧郁的情感相对应,这与作品中传达的孤独感和悲剧性相吻合.水的另一原始意象--女性,也与沈从文创作的女性化倾向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存有某种隐秘的同构关系。"水"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也是解读沈氏小说思想内涵的重要符码。"水"内蕴孤独、阻隔、忧郁等文化因子,与自命"乡下人"的沈从文的情感内核高度契合,显现出作品的悲剧性意蕴;"水"作为女性形象的外化,是天人合一自然生命观的表征符,寄寓了作家理想人性的追求;"水"作为作品的主体意象,实为作家柔韧与刚强和谐一体的双重人格写照,亦与其文格交汇合流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深受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影响。在五四“人的文学”的熏染下,他挥动着如橡大笔恣意书写美好人性;湘西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他用诗意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世界;有着神秘的苗族血统,更使得沈从文以其诡异瑰丽的文字,发展了巫术与文学相结合且以浪漫主义为核心的巫诗传统。三要素影响下的沈从文作品,人性和神性交融,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从一个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变 ,实际上就是心理上由自卑到超越的过程 ,这一过程影响到其都市女性小说的写作态度 ;从戏谑嘲讽到冷静批判 ,更进一步影响到他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基于这种心理走向 ,将其作品中的都市女性按其对待爱情、婚姻态度划分三类 :虚伪的背叛与偷情 ,无望的空虚与守候 ,神圣的崇拜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汪曾祺在小说中引用了大量民歌。沈从文用情歌高扬生命力量;汪曾祺用劳动歌和儿歌关注劳动者的生活。民歌引用反映出沈从文的保守性和汪曾祺的开放性,奠定了他们的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14.
自30年代开始直至50年代后的长时间内,以叶丁易同志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史家们,均把沈从文视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拙文以沈的挚友巴金老人和新月派诗人饶梦侃对沈的不同思绪所作出的相同论断"沈从文不是新月派文士"为线索,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从情景叙事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并分别从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弥补学界在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文本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对湘西民族“爱”的开掘与抒写,是一种和谐的、仁义的、忧伤的、诗意的“爱”,透视出作者对于“爱”的独特的人格理想和个性心理特征,因而也使其小说成为现代文学中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7.
具有楚人个性气质的沈从文,在其湘西小说中对楚文化精神表现出特有的文化体认。这便是:崇尚自然、活泼灵动;热爱生命、尊崇人性;感世伤生、沉郁忧患;神秘奇幻、浪漫诡谲。  相似文献   

18.
从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心理,认为正是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北京遭受的歧视使他产生了极度自卑的心理,为了摆脱自卑的重负,他创造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文学世界,并因此获得了自尊.但只有沈从文以更具思辩、更带理性的眼光来看取乡村和都市的时候,他的创作才真正地超越了自卑,他也才得以跻身名家之列.  相似文献   

19.
“神”在沈从文的文本中具有多种内涵,然而作为其思想核心范畴的“神”指的是宇宙本体和生命的终极状态。它不可分析、不可言说,是沈从文在对“美”的迷狂中借助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获得的天人相契的启示——“无言的教训”。沈从文思想中的“神”既是对于湘西神秘文化的继承和提升,也是以湘西神巫文化铸造民族品德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沈从文体"小说,其小说具有一种"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妙境界,并且有着明显的自然主义特征。该文力图从如下三个方面来阐释这种特征:注重细腻描绘,客观实录;不作主观介入,不进行道德评判,在沉默中给人以震憾的力量;截取生活片断,关注凡人琐事,叙述倾向散文化。可以说,沈从文在对"自然"的追寻中使其艺术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