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贫困地区出生性别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些年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一直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运用500多个贫困县的有关资料,对出生性别比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贫困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并没表现异常;出生性别比的升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下表现得更为明显。经济发展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是复杂的、间接的、多重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发展趋势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坚  孙克 《西北人口》2008,29(5):93-97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采用非线性分形分析R/S法,对1950—2003年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趋势存在很强的持续性,即出生性别比在未来的53年间持续偏高的概率将很大;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演变可能存在一个大约27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3.
始于1993年的“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研究”课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资助项目。1996年7月,这一为期三年的项目,其成果为《中国近期出生性别比变动研究与出生性别比新概念的创立》的研究报告。1996年9月,该研究报告经同行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4.
在观察数据基础上,描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现象,并对其内在机理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普遍规律,其波动周期与生育间隔相关。正常情况下,周期成分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影响较小并且稳定。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成分明显大于其他国家,这与中国强烈的性别偏好有关。周期成分不是影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性别选择行为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尊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的客观规律,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中长期变化趋势。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拐点"已经出现,在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条件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进入下降过程。  相似文献   

5.
韩国的出生性别比状况研究陈泽编译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升高曾经引起国内外人口学专家的关注,这也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攻击中国人权的根据之一。但是出生性别比随生育率下降而升高并不是中国大陆独有的现象,在东亚、东南亚范围内,如韩国、台湾、香...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联合国《人口年鉴》出生统计专辑汇集的世界各国多年的人口出生数据.对全球不同类型国家近20年来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统计特征和动态趋势进行了描述和概括,以尝试着反映人类人口出生性别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更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提供背景与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出现了引人属目的升高趋势。国内外有些人对此大做文章,认定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已严重失调,甚至将其上升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认为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中国将出现严重的婚姻危机。更有甚者,国外竟有人仅仅根据某数据就断定中国每年溺杀女婴多少万。如果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说法都是没有道理的,他们对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担心是多余的。据调查,我国50-7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除个别年份出现过随机波动外,均处于正常值的范围内。1980年以后,我国出生性别比开始升高,第三次人口普查给出的1981年出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韩国出生性别比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持续升高的势头。200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9.92。地区间、城乡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也较大。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1990年高达116.5。但经过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2004年韩国出生性别比下降至108.2,接近正常水平。韩国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震  马茜 《人口研究》2022,46(1):3-18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持续40余年,预计到2050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长达70年的出生性别比转变对中国人口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性别失衡问题,对出生性别比升高加剧人口老龄化的关注较少。为此,利用新近估计的中国出生性别比、生育率和死亡率数据,借助人口模拟预测和稳定人口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出生性别比上升不仅会减少女婴出生数,还会减少男婴出生数,由此造成人口规模的下降并加剧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引导出生性别比尽快回归正常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强出生性别比治理可以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口自然出生性别比是分析和评价人口出生性别比偏离的重要指标,中国对人口自然出生性别比的研究一直比较缺乏。人的出生性别比正常范围为102~107,国内一般都是以其上限作为标准判断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但是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双生子信息探讨双生子出生性别比特征。研究表明,中国1989年双生子出生性别比为104.87,在女性主要生育年龄阶段生育的双生子出生性别比是相当稳定的,比较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出生性别比。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不仅普遍偏高,而且随女性生育年龄变化的模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在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出生人口性别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总结和述评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典型发达国家的出生人口数据,对出生性别比的长期变动趋势、种族(民族)差异及母亲年龄与出生性别比的统计关系等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更全面、客观和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标,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王燕  黄玫 《人口研究》2004,28(6):27-33
利用对中国人口有代表性的、最新资料 ,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变化趋势和人群、地域特征。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异常 ,主要表现为第二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别比的升高 ,其中只有姐姐的婴儿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情况最为严重 ;且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从地域分布来说 ,华南和华东地区出生性别比异常现象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治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通过对全国关爱女孩试点县重庆彭水和云南会泽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与地处发达地区浙江省绍兴市的调研比较,分析了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基本阶段、特征和经验模式,试图探索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内在规律。文章提出了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三阶段假说,并在调研基础上总结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基本机制、方向和工作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婚姻挤压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研究背景近几年,人口学界有关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出现的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研究颇多,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引起学者们对其婚姻后果的广泛关注。顾宝昌、彭希哲(1991)在研究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态势中指出,婚姻排挤(即婚姻挤压)现象和人口老化一样,是伴随生育率下降的新人口问题之一。于学军(1993)则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婚姻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论证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的加重趋势及人口学成因。李南(1995)更深入一步,直接切入到高出生性别比的婚姻后果研究上,描绘出中国未来几十年间因高出生性别比而…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之间,由溺杀女婴现象引起的过高女婴死亡率导致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逐渐使较高的出生性别比下降,并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的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实际上是保持在正常范围的上限值,即107左右。“男孩即止规则”(有选择性的在生育了男孩后终止生育),以及一些可以孕前选择以改变怀孕时的出生性别比和产前性别选择的传统方法,都使出生性别比在正常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出生1生别比开始日益偏离正常水平,实质上是在家庭规模缩小和现代性别鉴定技术的发展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升高与生育水平的下降存在着时间上的紧密关联。生育水平下降所导致的孩次结构变化与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关系,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第二孩尤其是多孩生育的减少对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且作用幅度从1981年至1999年逐年加强,2000年至2010年又有所减弱。2000年以前,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主要由二孩及多孩出生性别比水平的大幅升高所导致,2000年以后第一孩出生性别比水平升高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的原因及其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学界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合近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存在的不同认识和争论,借助于阿尔瓦罗.洛佩兹弱遍历性理论和贝克尔生育选择成本效用模型的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通过对1940-2010年中国出生性别比数据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及变动原因的解释,本文得出结论: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失调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而要改善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现状,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经济社会条件,增强农民的创新能力,推动农村及城镇贫困家庭从生产性生育偏好向享乐式生育偏好的转变是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再论出生性别比若干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者在完成了出生性别比新理论的创立之后,又对出生性别比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指出出生性别比在排除性别选择条件下,是很少受社会因素变化而变化的指标。同时提醒人们,出生性别比不是专门度量性别偏好强弱的指标,出生性别比偏高与生育率下降速度无相关关系,并认为,生男生女是性别之分,不是质与量之分等  相似文献   

19.
王军 《人口学刊》2013,35(5):5-14
文章提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分层模型来研究生育政策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控制妇女个人和家庭特征、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情况下,生育政策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仍然有显著影响,生育政策越严格,出生性别比失衡越严重。研究还发现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出生性别比失衡有缓解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都可以减缓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程度。不考虑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容易低估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出生性别比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地区异常偏高的出生性别比是否由外来人口造成?结果表明,城市外来人口生育的性别偏好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都存在强烈的生男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同时,出生性别比出现了不分城乡的普遍升高和偏高,城市出生性别比偏高,既有外来人口的作用,也有本地人口的作用,外来人口并不是造成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唯一或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