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唐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来自西域的乐舞,更是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影响了盛唐的诗歌创作。西域乐舞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与盛唐诗人崇尚自然、直抒胸臆的审美风尚有着天然的联系。西域乐舞的大气磅礴,与盛唐诗歌的英雄色彩也很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田青 《云梦学刊》2008,29(3):61-63
《全唐诗》作为诗词艺术,丰富了唐代乐舞艺术的内涵,提高了唐代乐舞艺术的审美情趣与艺术境界,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唐代艺术空前繁荣,在开放的社会氛围和特定历史条件下,西域乐舞广泛传播,盛行朝野,并汇入到中华民族艺术中.唐代诗书画乐舞竞相争艳,相映成辉,西域乐舞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留下浓书重笔,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冬梅 《学术论坛》2008,31(1):162-164
踏歌乐舞肇始于汉代,流行于唐宋.这种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体性、狂欢性与娱乐性的歌舞形式,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大地到边地异域广泛流布.在唐代崇乐尚舞文化氛围的浸染中,唐代诗人以如椽大笔,生动传种地描绘了踏歌乐舞的盛况与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史料价值与文学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时期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鼎盛的时期.由于当时内外往来的频繁、贸易空前的繁荣,从而带动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突出的表现是唐朝乐舞对兄弟民族及外国舞蹈的广采博取、融汇吸收以及唐朝乐舞对兄弟民族及外国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舞蹈界应当借鉴历史经验,解放思想,摆脱羁绊,放开脚步,扩大交流,以促进我国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姹紫嫣红的诗坛中 ,边塞诗历来备受推崇 ,而边塞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成的边塞乐舞诗更具有特殊的韵味和魅力。这与唐代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和宽容博大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杨冬梅 《学术论坛》2006,(3):170-174
张祜的乐舞诗创作一枝独秀别具特色,是对大唐乐舞文化的诗化咏叹,故其成为唐乐舞诗的集大成者之一。从旋律悠扬的演奏到声情并茂的演唱,从美妙动听的乐曲到婀娜优美的舞姿,经过诗人惟妙惟肖的渲染和细腻传神的刻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唐乐舞文化的繁荣景象和迷人风采,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曾玲玲 《西域研究》2004,(2):94-100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 ,收集正史、诗文、笔记小说中四例凉州胡人乐伎的相关史料 ,剖析其中所蕴涵的地域因素及文化信息 ,借以说明该类胡人对唐代胡乐东传之贡献。本文认为 ,唐代凉州胡人乐伎所展现的凉州乐舞文化 ,虽渊源于西域乐舞 ,但个中的创新既反映中西乐舞的融合 ,也证明西域乐舞传入中国以后发生了变异 ,对此凉州胡人乐伎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赵喜惠 《船山学刊》2015,(2):95-101
西域乐舞大量传入唐朝,乐舞作品主要有《胡旋舞》、《胡腾舞》等,乐器有羯鼓、筚篥、鸡娄鼓等。此外,大量西域乐人也纷纷东来,他们也把西域乐舞艺术带入了中原。这些进入中原的西域乐舞对唐代乐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或开创性的成就。特别是诗歌创作,更是达到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境界。唐代文化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人们对此大概是不会有异议的,但要正确解释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却并不容易。近年来的论者较多地强调了政治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富裕,中外交通发展对唐代文化繁荣起了促进作用,这些当然是对的。但具备这些社会历史条件的朝代并不仅止于唐,其余的朝代却并没有都象唐代那样在文化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可见唐代文化繁荣还有其特殊条件。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文化固然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国家权力对文化的促进或破坏作用也不可低估。唐王朝实行的文化政策就是促成唐代文化繁荣的特殊条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一部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大成之作,其中的每篇诗章都是一幅完美的乐舞画面,表现为诗、歌之韵律,乐、舞之节奏合为一体。广义上的乐舞为六代乐舞之名;狭义上的乐舞则专指具体的舞名。在乐舞的形式上,又可将乐舞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通过人体肢体的动作而表达寓意;武舞则通过持兵器之舞而传达威武之意。《诗经》中乐舞的作用,主要为统治者祭祀、祭祖而歌功颂德,也通过乐舞教化民众以移风易俗。乐舞文化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尚舞的社会之风。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河中,中原地区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西域少数民族戏剧,尤其是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其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文以时间为线索,以输入中原的西域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依据,梳理了汉代、南北朝、隋唐以及元各个时代西域胡文化之乐舞戏剧在中原的发展、呈现。通过此种阐述以期对异域文化中的戏剧因素有所认识,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原戏剧发展的过程和脉络。  相似文献   

13.
途经宁夏北部灵州的长安--灵州道,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吐蕃民族占据西北地区后,唐朝政府连接中外的著名丝绸之路.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初已成为一条国际交通线,灵州也成为一座国际交通都市,西夏崛起后灵州道停滞.唐肃宗灵州即位,为这条通道的畅通、灵州政治地位的提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的中亚粟特人,大量移居灵州;盛行于唐代的胡旋舞,同样在当时灵州境内留下了最为珍贵的乐舞艺术的实物资料;宗教文化,是这一时期主要文化现象之一,它不但在当时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东西传播,而且为外来宗教--景教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对西夏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乐舞诗的创作兴起于南朝,较其他题材的诗歌略晚.南朝时,乐舞诗兴起,萧梁时代出现小规模的创作高峰.乐舞诗在这个时期兴起,是受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即前代的音乐赋、六朝时期的咏物诗和宫体诗的影响以及南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尤其是乐舞文化的新变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冯晖墓于1992年初因被盗而为世人所知,其壁画、彩绘浮雕、砖、墓志铭等件文物,皆稀世珍宝,既填补了五代考古空白,又补正了史缺。这是继前蜀王建墓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冯晖墓中的彩绘砖雕乐舞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新发现的佛寺壁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了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新发现的佛寺壁画,对壁画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这批壁画的时代上限在7世纪晚期,佛寺为唐代遗存。  相似文献   

17.
仿唐乐舞     
《仿唐乐舞》是陕西省歌舞团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可见史料为依据,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探索,在艺术上的再创造,再现了唐代乐舞之一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反弹琵琶”形象渊源的探寻研究,通过对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乐舞图像的解读,及敦煌壁画中琵琶功用的多元化发展得出:此种形象是舞伎反手持琵琶做出的舞蹈造型,琵琶在此是作为一种增添舞蹈魅力的舞蹈道具使用,并非“反弹”.  相似文献   

19.
柘枝舞是流行于唐代的西域三大乐舞之一,具有炽热的节奏,艳丽的服饰和动人的舞姿。新颖独特的乐舞激起了唐代诗人心灵的震荡,他们以激昂的诗情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柘枝舞的表演过程、美妙舞姿与富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服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察了独具魅力的唐代休闲文化,它是唐文化的重要分支,是唐代自由奔放、恢宏大气的民族心态的展示;其对民众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蕴藉极具影响,是大唐精神潜在的熔铸力量.对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