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唐神女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中国有没有爱神? 在中西神话与文化的对比中有一个显见的事实,即中国上古神话体系(尽管残缺不完整)中看不到爱与美之女神的位置,而构成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神话体系中女神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十二主神中竟有五位是女神,其中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影响最大的不是众女神中地位最显赫高贵的天后赫拉,而是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黑格尔说她是纯美的感性显现,因而在希腊雕刻中以裸体出现是有理由的。如果说在造型艺术中阿弗洛狄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祭仪式。在古希腊戏剧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古希腊社会、宗教环境的束缚,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从古希腊戏剧的题材、结构、情节乃至内容里,都可以找到宗教仪式的影子,所以古希腊的戏剧演出自始至终都不仅仅是一种纯娱乐的活动,而是城邦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之人化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饶芄子教授负责主持的《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是纳入国家教委七·五期间重点文科教材规划的项目,该成果完成后于1987年7月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1990年在“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还获广东省高校文科类教材一等奖。《教程》较为完整系统地对中西戏剧进行了比较。首先它从文化学的宏观角度把握中西戏剧的特点,认为中西戏剧的比较,实际上是中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比较,由于中西戏剧分别处于不同的文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中西方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戏剧品种。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和喜剧;而在中国,完整形态的戏曲则是在公元12世纪方始形成。二者之间,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作为总结戏剧实践的戏剧理论,中西之间也是颇有差异的。l戏剧艺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便有着尊崇的地位。与此相应,西方古典戏剧理论对戏剧也是十分推重的。亚里斯多德(前384—322)就认为:“自从喜剧和悲剧偶尔露头角,那些从事于这种诗或那种诗的写作的人们,由于诗固有的性质不同,有的由讽刺诗人变成喜剧诗人,有的由史诗诗人变成悲剧  相似文献   

6.
<正> 美国J·刘若愚以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使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中国的文学理论》)。从艺术理论是艺术经验的概括来看,这话是可信的。本文便主要从中西戏剧理论上来探讨其共同性。中西戏剧艺术之别,论者甚多,以至有人认为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文学样式。但莎士比亚的戏剧能为中国观众所爱好,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亦为西方观众所赞赏,是必有其共同之迹可寻。人皆言异而我言同,其有未当,幸以门外剧谈者的大胆妄言视之;盖以应香港中大主办国际比较文学盛会之约而逼上梁山耳。  相似文献   

7.
中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黄书光“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一词是由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JohnMil,又译穆勒)首先使用的。他是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具有功利主义思想倾向的教育家则可溯源至西方古希腊和中国先秦。中西...  相似文献   

8.
戏剧美学研究的新突破──评《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陈水云彭修银博士的新著《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有关中酉戏剧美学研究的力作,它在过去比较戏剧美学研究的基础上有如下新的突破:第一,将戏剧美学放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比较中...  相似文献   

9.
张昀韬 《云梦学刊》2001,22(3):81-83
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创作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诚挚的,感情强烈的,烙有原始悲剧概念印记的戏剧作品",奥尼尔的悲剧体现在"命运"之美,奥尼尔对现代社会中制约和压抑人的"命运力量"之内涵及古希腊悲剧中"命运力量"之内涵的阐释,是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西哲学对道的不同理解入手 ,试图为中西古代语言观的差异找到原因。在西方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逻各斯 (Logos)与神的隐性统一 ,还是中世纪的“Word”的“三位一体” ,都体现出强烈的神本体论倾向 ,而语言作为神性的集中表现 ,它就是神的现实化。因此 ,西方近代以前的神本体论实际上和语言本体论并行不悖 ,语言在西方具有本体意义 ,语言和道契合无间。但是在中国 ,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对语言的重要性只是作了有限的强调 ,认为语言与道之间有差距 ,这种差距甚至要通过“象”来沟通 ,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中国古代对审美境界的探讨。审美境界 ,是以言、象为基础 ,以超越为手段 ,以道为旨归 ,以“游”、“忘”为心理特征的生成性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中西“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两种审美理想中,人作为主体,都明显地只是作为客体———天或神的派生和对象,主体人的潜能的自由实现,只能表现为对作为客体的天、神的顺从与趋同。可以说,中西古代的美只是大自然、天、神之美。这完全符合“依生之美”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依生之美”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六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以"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为旗帜的戏剧繁荣局面.与之相比,我国戏剧艺术成熟较晚,是在别种艺术成熟之后,经历了一番取长补短、综合融汇的过程,才独立于艺术之林的.明代中叶之后,徐渭、沈璟、汤显祖、王骥德、吕天成、凌濛初等的理论活动,把我国戏剧理论批评推进到一个新时期.但真正把戏剧的审美作用突现出来的是清初的李渔.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各国原始时代曾普遍存在过图腾崇拜,其中尤以太阳神崇拜较为普遍。古希腊人崇拜日神希利奥斯,罗马人崇拜梭尔,英国人立石柱祭日神,墨西哥人杀人以祭日神。更有不少民族自称是日神的后代,秘鲁人的酋长自称为太阳之子,埃及国王与太阳神同称,非洲许多部落的酋长自称为太阳之帝,日本人的天皇,其本义亦为太阳之帝。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两种文化同属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化.古希腊著名的作家埃斯库罗斯甚至把它们比成天神的姿容美丽的孪生姐妹。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研究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对于我们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思想,产生了误会。认为古希腊罗马是"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从开始就走上了海外贸易的发展道路,从而"重商轻农";而我们是"大陆文明"或"黄色文明",一直是农业社会,所以"重农轻商"。其实这是极错误的观念。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言论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来看,古希腊罗马社会和我们一样是极重视农业的;而且从神话学角度分析,古希腊罗马人对农神得墨忒耳和酒神、丰收之神狄奥尼索斯的特别崇拜也反映出他们对农业的重视。因此可以断言,古希腊罗马社会的重农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一、西洋喜剧观念西方喜剧,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是古希腊喜剧。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中,悲剧的含义是“山羊之歌”,喜剧的含义是“狂欢游行之歌”。古希腊人是泛神论者,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神支配的。他们相信宙斯管雷电,阿波罗管光明与诗,雅典娜管工艺,波塞冬管海,赫米斯管商业,得墨尔管农业,狄奥尼苏斯管酒与万物生机。为了祈祷与庆祝丰收,古希腊人就在春秋两季举行酒神祭祀。到了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时,雅典僭主庇士特拉妥(605—527)把它变成了法定的全民节日。每年到这一天,由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论是中西文论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文论与先秦文论的比较研究是其他比较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具有其特殊意义。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古希腊文论和中国先秦文论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古希腊文论从理论内容到理论形态都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而中国先秦文论则是片断的语录体诗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和”为中心 ,考察中西戏剧文学样式中诗体 /散体的不同侧重与发展 ,继而进一步考察二者在原始阶段对于“乐”这一戏剧要素的不同认识与表现 ,从而论证西方戏剧以“真”为其核心 ,而中国戏曲则以“美”为其环中 ,而这一区分也正是西方戏剧重文本、中国戏曲重表演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作为继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后现代主义戏剧大师,品特虽深受贝克特之影响,但又未完全背离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戏剧传统。品特的剧作喜剧性与威胁性相统一,荒诞性与真实性相融合,语言破碎、简洁、诙谐幽默而富有潜台词,别具艺术风格,因此被誉为"威胁性喜剧"。  相似文献   

20.
吴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2023,(5):57-86+205-206
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需要考察整个西方哲学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它在这一建制中的独特展开方式,以便通过考察的具体化而将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这一考察包括:形而上学是什么,“超越”问题,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四重区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以及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等问题。在没有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之分割—对立的地方,也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不起作用或无从起作用的地方,才是中国哲学在其中活动和展开的那个境域。由此而来的分野从源头的实质上标志着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正是此种差别在决定性的大端上规定着中西哲学不同的性质、构造与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