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雪芬 《南方论刊》2008,(12):84-85,83
经历了人生的辗转和创痛,社戏对于鲁迅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异于儒家道统的文化因素以其狂欢姿态给他提供了新的生命状态的可能。和现实的惨淡喧嚣不同,回忆中的社戏具有久远迷人的温暖,是鲁迅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背对故乡──鲁迅的思乡心理与其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目中,故乡是感情的依托,也是失意时的退身之地。但对鲁迅来说,故乡已失掉了这一功能。他同所有游子一样,眷恋自己的故乡,可是那些灰暗的童年记忆和不幸的婚姻,使他思念故乡时,心中常常充满怨愤和痛苦,由此产生了无家可归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逼使鲁迅用想象来美化和装点自己的家乡,作为心灵的停泊地,但现实又将幻想无情地打碎。毫无疑问,这一复杂的思乡心理,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题材方面来说,大量取材于故乡的作品,成为他解剖国民性的切入口;先驱者与故乡之间的隔膜与对立,成为主要的故事模式。从情感层面来说,他笔下的许多先驱者形象,常常处在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  相似文献   

3.
文艺心理学认为:文学乃是作家内心情感外化的产物,任何作品都与作家的内在冲动息息相关,都要受作家心理的支配和制约.作家的心理虽然像那激荡的大海,其深难测,作家的情感虽然像那飘浮的云霞,色彩缤纷,但倘若仔细探索,却不难在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中发现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心理要素.笔者认为,鲁迅创作心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孤独情结.  相似文献   

4.
永井荷风有很多情结,比如,下町情结、游女情结等,但真正融入到他灵魂深处,并对他一生的文学创作都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他的隅田川情结,隅田川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作为自然河流的存在,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文学风土,一种对日本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一种对旧江户如故国般的乡愁。永井荷风的文学创作横跨了明治、大正、昭和前半将近半个世纪,但隅田川始终在他各个时期的创作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隅田川作为东京的母亲河源源不断地给荷风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的动力。奔流不息的隅田川,就像流淌在荷风文学世界中的新鲜血液一样,使得荷风文学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的小说<故乡>一直是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教材,甚至也是一些外国(如日本、新加坡等)的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6.
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的小说《故乡》一直是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教材.甚至也是一些外国(如日本、新加坡等)的中学语文教材。这篇课文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通过鲁迅对旧中国的批判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体现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革命思想,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闰土是善良、勤劳而朴实的贫下中农(“革命的依靠对象”).而庸俗的小市民杨二嫂是令人厌恶的。  相似文献   

7.
从1918年5月到1919年4月,鲁迅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和《他》共六首白话新体诗(此后,还有作于1926年10月,收入1928年出版的《而已集》的题辞)。尽管鲁迅新体诗创作的数量不多,历来也较少为人注意,但从《新青年》发表的六首诗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这是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创作实践的一个方面。这些诗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奠基者,他将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杂文创作,并铸就现代杂文的丰碑.鲁迅与杂文这一文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明显存在一种浓浓的"杂文情结".鲁迅"杂文情结"的形成,是急剧变动时代的呼唤,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素养、气质等,杂文文体的独异性三者相融合的审美凝聚物.正是这一情结成就了杂文,同时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9.
精神家园的命脉──精神王国巡诊记顿占民1说到中国眼下精神家园的现状,有人或以“乱”一字以蔽之,或以“人文精神崩溃”一言以叹之,或以“俗不可耐”而鄙视之,或以“只要有金钱和享乐足矣,精神何足挂齿”而漠视之.或以‘乱乃难免.乱后自治”的态度而旁观之。主张...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为人类对世界存在的意识反映的发生学原理,与文化人类学须从文学中寻找人类文化资源决定了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联姻,两门学科的科际融合丰富了学科研究的资源、视角与方法。鲁迅"故乡"题材作品文本"非语言活动交流系统"中所呈现的地理环境生态和族群文化质素,显现了作者故乡邵兴都昌坊口文化特质,它们共同描绘和构成了当地族群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特征。对鲁迅作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研究,不仅可以还原鲁迅故乡族群文化形态的象征性符号体系,而且丰富与拓展了鲁迅"故乡"题材作品的五四单一性启蒙价值主题。  相似文献   

11.
徐红 《理论界》2013,(5):136-138
鲁迅、老舍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与他们积淀在内心的“父亲情结”密不可分,“父亲情结”贯穿他们的一生。鲁迅经历了缺失父爱,寻找父爱,为父亲向腐朽的父权制复仇,重构现代父子平等之爱这一过程,鲁迅寻找父爱的过程与他“立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老舍幼年失去父亲,但老舍有父爱的替代与补偿,父亲的伟大人格像一棵参天大树生长在他心里。深深地影响着老舍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13.
鲁迅把自己的第二本小说集取名《彷徨》。书名“彷徨”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有6种释义:(1)徘徊;(2)盘旋貌;(3)优游自得;(4)谓坐立不安、心神不定;(5)犹疑不决:(6)虫名。第6种作“虫名”释义的辞条引《庄子·达生》:“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成玄英对“彷徨”注解说:“其……  相似文献   

14.
鲁迅谓之的"兴感怡悦"在其创作中已经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情结,在创作风格上主要表现出作品中人物形象平庸丑陋、景物描写沉闷凄凉、作品语言尖刻冷漠等,甚至文章的结构也是重视内容而淡化形式。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写实主义和"为人生的艺术"审美倾向,鲁迅的悲剧情结为其冲破黑暗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激励起千千万万企望光明美好的人们。  相似文献   

15.
童年的记忆──鲁迅性格探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深刻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与其独特的性格心理密切相关。本文从鲁迅童年时代的经历探讨了其性格成因,指出家庭遗传和影响给了他刚正、峻刻、犀利的品格,而家庭败落后所看到的“世人的真面目”则铸就了他专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黑暗面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这为他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鲁迅──爱国主义的伟大旗手──试论杂文与爱国主义宣传乐秀良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一场纪念抗日战争,歌颂抗日英烈,毋忘国耻国难的爱国主义教育,正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展开。在这欢庆胜利的日子里,更让人怀念伟大的爱国主义旗手、现代杂文的奠基人鲁迅。旧中...  相似文献   

17.
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关于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思考高长江一世纪末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地平线上。市场文明的崛起,不仅使中国大众走出匮乏进入丰裕境况,而且使大众的文化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政治教条、精英文本从大众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游离出来,处于边缘地...  相似文献   

18.
1925—1926年,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高峰。因为这两年鲁迅写的杂文,大部分收入杂文集《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①;又因为这两年正是鲁迅在北京,以杂文为武器攻击旧社会,但又不断遭受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文人诬陷打击、“交着‘华盖运”’之时(《华盖集·题记》),所以,这两年便被人们称作为鲁迅杂文的华盖集时期。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不仅数量丰富②,而且在杂文创作思想与艺术实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不仅旗帜鲜明地确立起以社会批评和文学批评为宗旨的杂文创作纲领,而且确立起他杂文最基本的艺术特质──强烈的情感性和丰富的形…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华文文学重镇之一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肇始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中国的各种想象。作为想象原动力的故乡情结,长期表现为对中国的热情关注,即使描写南洋当地风物,所采用的仍是中国视角。国家认同转变后,中国想象逐渐出现了变化。马华新生代出于强调马华独特性的需要,则将故乡情结虚化为原乡神话。  相似文献   

20.
由于重复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强烈的表现性符合诗人的情感律动和诗歌抒情表意的特征,因此,重复在诗歌创作中的高频率出现和妇熟自如的表现风格,几乎使之成为诗歌艺术的专利性标记,小说等其他艺术门类在这方面望尘莫及。然而,细读鲁迅的小说,你会惊奇地发现,其中重复手法的广泛存在和频频出现,甚至超过了他的散文诗集《野草》①。在小说中,重复除了具有上述诗歌艺术中的审美功能之外,还在叙述艺术中大显身手,发挥着更广泛、更奇异的审美作用。显然,这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艺术表现现象,理解和掌握它,无疑会对鲁讯的小说艺术乃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