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观在具体发展中是有细微变化的。作为“性具善恶”思想成立基础的“一念心”具有三层含义 :其一 ,“心”与外缘相遇而起动的瞬间。其二 ,无明与法性的相即相待。其三 ,心即实相 ,实相即心。智的“性具善恶”有“法门教化”的含义 ,而其哲学论证则是“三因互具”。湛然谨慎地引入了真如不变随缘的观念 ,在本体论上提出了“一念心性真如”的提法 ,但在论证“无情有性”说时仍然偏于“理体”而未能妥贴地将一念心与真如合为一体。在性具善恶问题上 ,湛然贡献出了两个理论命题 ,即“修性不二”和“染净不二”。湛然引入《起信论》之说却引发了宋代天台宗内部的争论。在“山家”、“山外”之争中 ,知礼提出了“理毒性恶”的思想 ,将佛性具恶的层面提高到了“理体”的高度 ,这是性具善恶思想的极致。  相似文献   

2.
印度佛教属于都市(含近郊)佛教,但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却渐渐地远离都市,走上了山林化的道路,山林佛教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面对中国佛教的这样一种态势,中国的佛教思想家湛然和惠忠分别提出"无情有性"论和"无情说法"论,为"山林佛教"的合法性作论证和辩护,从而为佛教山林化提供了佛学依据。有"无情有性无情说法"以为理论支持和舆论背景,中国佛教的山林化得以不断推进,最终导致了中国山林的佛教化。山林佛教化乃是中国山林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天台宗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一性皆成)的积极倡导者。唯识宗一分无性论提出之后,荆溪湛然对窥基的理据进行了逐条反驳。为了与唯识宗之说划界以弘扬己宗,湛然树起“无情有性”的旗帜,一时竟能“中兴”台宗。从众生与佛的关系上,台家倡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并且在性具思想的根基上言“生佛互具”,这也是天台哲学独特之所在。不过,究极而言,台家之所以能如此言之,与其标立一念心本体密切相关,由“一念三千”所包含的“十界互具”,逻辑地可推论出“生佛互具”的结论。这可以算作天台哲学之细密处的例证。一、真如遍在与无情有性在…  相似文献   

4.
汉传佛教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建构佛教生态伦理理论有助于统摄佛教丰富的生态伦理资源。缘起论、依正论、无情有性说为汉传佛教生态伦理奠定了哲学基础;慈悲平等、珍爱自然、戒杀护生、节欲惜福和净心净土等是汉传佛教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与之相关的道德规范是佛教信仰者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和要求。上述三部分共同构成了汉传佛教生态伦理体系的构架轮廓。  相似文献   

5.
真如缘起论可以说是湛然的本体论思想之一。湛然在他的真如缘起论中,虽然引用了《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随缘说,但却又有所改造和发挥,即他是立足于自家实相原理的基础上来观待真如以及真如与万法的关系的,从而建构了一种别有天台特色的真如缘起论,也即实相缘起论,并以此理论来抗衡另以《起信论》为基底而展开无尽缘起理论的华严宗。  相似文献   

6.
禅宗认为"即心即佛"和"无情有性",即佛性遍布于一切,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它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既有契合点,又有极大的不同.禅宗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决定了它所显示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也决定了它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中兴天台的理论贡献中,天台九祖湛然明确提出了他的“理具三千”说。在这一学说里,他拈出了一个“理”字点示了智者大师一念三千说的理论基底,并以“二具”说对天台“具”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系统分析。由此不仅继承了智者“一念三千”的师说,而且还丰富和补充了这一理论,同时也使天台的中道实相之旨得到了进一步重申与彰显。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生态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具有独特的生态观。缘起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 ,整体论和无我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佛教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无情有性的自然观 ,众生平等、不杀生的生命观 ,追求净土的理想观。两千年来 ,佛教徒不断创造出方便易行的生态实践方式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精神本质上 ,佛教的生态观是后现代的。仅凭佛教 ,不可能解决当代生态危机 ,但佛教为生态平衡的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一、道是无情却有情 读鲁迅小说,总觉得里面有着浓厚的诗意,既富有感染力,又耐人咀嚼。这一特点和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感情的真挚、选材的严谨、形象的凝炼都有联系,但最主要的还在于渗透在作品中的浓烈而深沉的感情。记得张定璜曾把鲁迅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冷静”,说他站在人流的旁边,用冷眼观察着,并用手术刀似的笔,无情地解剖着生活,解剖着各种人。这话不无道理,但鲁迅在“冷静”与“无情”之中,却又蕴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青年工作。毛泽东同志曾满怀激情地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并特别强调说,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基本路线要管100年不变。基本路线变不变,谁来保证,保证的因素很多,但关键是人。只有老一代不变,青年一代不变,一代一代始终朝一个目标前进,才能达到基本路线100年不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2月12日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安全部门领导人贾努扎科夫说,不排除今年春季再次发生国际恐怖主义分子侵袭吉部分地区的可能,但那些企图入侵的匪徒将面临无情的打击。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说,贾努扎科夫在吉首都比什凯克表示,国际恐怖主义分子、宗教极端主义分子近两年来连续袭扰吉南部巴特肯地区,严重威胁吉和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目前吉各强力部门每天都要对巴特肯地区的局势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2.
<弘决外典钞>是具平亲王针对唐僧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施加注释而撰成的,其中大量引用了平安时代流播至日本的中国汉籍.本文着力考证<弘决外典钞>中引用<史记集解><经典释文>的部分,借此来探讨平安时代中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具平亲王的学问及其周边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3.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境地之义。中国佛学典籍中常以“境界”一词说明对佛的觉悟程度,如《无量寿经》说:“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入楞枷经》言:“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元代耶律楚材的《湛然居主集》中说:“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集。”随着历史的发展,“境界”一词用以表示学业和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活动等所达到的高度和造诣。在伦理学意义上,“境界”是指道德修养所达到的程度和修养者精神生活所达到的高度。在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古代贤哲们十分重视境界问题,他们在各自的道德修养学说中,都把人生…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这样一个母亲”十分罕见,那么,写出“这样一个母亲”的这个“我”也十分罕见,甚至更为罕见。在这世上,无情母亲虽然很少,但总还能看到一些。而敢于将无情母亲之无情以如此方式公之于世的女儿就少而又少了,至少在笔者有限阅读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故而也可说是一个“另类女儿”。也正因此,一些熟悉并爱护李南央的人,在为这篇文章打动而表示赞许的同时,也为作者本人担着一点心,担心她很难为一些人理解。一《论语》记有孔子与叶公的一段对话:叶公说,我们这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就告发他父亲(吾党有直躬者:其父…  相似文献   

15.
论图书馆管理的无情与有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正清 《云梦学刊》2004,25(1):123-124
无情管理其实质是科学管理,有情领导其实质是人文管理,图书馆管理需要这两种管理方式相结合。而图书馆管理者是实现无情管理与有情领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坊间著作多以皎然诗句之半"诗情缘境发"为据,以为皎然所论在于"情"与"境"互相生发,境为情源;而忽视了此半句之下文"法性寄筌空".以全诗论,皎然所论情、境,不同于物感说"心"与"物"之感发. "心"与"物"之空观,在于物迁与物不迁、有情与无情之中道.皎然并末因"境空"和"无情"而走向寂灭的空巷.心不为物迁、心不为境转,心不为情动;且能寂照双行,转物转境,这是大乘空宗中观的诗意写照.  相似文献   

17.
耶律楚材是我国蒙元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学者。他辅佐蒙古最高统治者数十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贡献。对此,前人和今人都评说较多。本文不拟涉及这么多的方面,仅围绕着耶律楚材和他的《西游录》一书,就目前论著鲜见的几个问题,谈点肤浅看法。一、关于楚材的思想形成及特色耶律楚材,字晋卿,法号湛然居士。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在带给我们深重灾难的同时,也让人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在宇宙、自然、社会中的地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我们在这次大地震中的得与失:人力是否无所不能?"人性"对别的生物是否意味着无情?生命的价值如何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温州创造了独特的经济发展之路,并表现出全国首屈一指的强烈的功利观和市场意识?很多专家学者已从经济角度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这里,笔者就非经济因素的宗教、思想文化传统和政治角度加以定位,粗述一些浅显之辞,以求教于大方。一、宗教对世俗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不经意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缭绕在人们的心间。对温州地区的影响较大的首论天台宗,这是隋唐之际我国创立最早的佛教宗派,代表人物为慧思、智、湛然三人,开创人为智。天台宗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最可靠、最根本的实体,事物的存在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洋人称作东方神秘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种直觉的智慧。即是说,中国的古代文明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西方文明固然也很重视直觉,但是,它更重视经验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及其特点,集中表现了中国人致思趋向的直觉特征。“道术”的混炖性产生了《易经》的神秘智慧之源。其中原始朴素的唯物论倾向和辩证法色彩,都是靠圣贤之直觉而来。在以后的漫长发展中,从多方面强调了通过直觉获得智慧。“体认”、“顿悟”、“诚明之知”、“湛然之知”、“藏识”、“禅定”等,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直觉之蕴含。张载肯定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