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加强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西部民族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原生态恶化和污染严重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相对贫困、人口的增长以及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等是造成西部生态环境不好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加强西部生态环境的立法、完善刑法中关于破坏环境的相关规定、规范生态环境的执法行为、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才能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危机与重建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处在十分脆弱甚至是恶化状态,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原因是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人口压力过大、资源利用方式不当、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的负面影响所致。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生态重建战略即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恶化原因 ,阐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探讨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两类生态经济问题的威胁,以农村为中心的生态破坏,已成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农村生态经济环境恶化的态势,则主要表现在占国土总面积60%以上的民族地区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它严重困扰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贫困山区,陷入了人口膨胀、生态破坏和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局面。严峻的现实,唤醒人们的警觉,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的生态经济问题,将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转移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来。本文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借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对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学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而复杂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它地处我国第一地理阶梯和第二地理阶梯的高原面上 ,地形奇伟 ,气候寒旱 ,众多民族交错聚居其间 ,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单元 ,且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大体吻合。由于处于西部生态环境的源头位置 ,它能够深刻影响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新型人地关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才能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现状和特有的生态地位,分析了该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及生态保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对构建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畜牧业生产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产业是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着四大挑战:中国总需求结构调整、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开征碳税、生态环境恶化。西部民族地区只有通过转变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途径,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生态贫困与生态型反贫困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状况的发生和贫困程度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中国西部地区有着更明显的体现。中国政府对西部贫困地区一度实施开发式扶贫政策,但很快就从反贫困问题转向“返贫困”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的生态贫困使其不具备经济开发的基本条件。不能够按照传统的一般性经济发展实现脱贫目标,应从生态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建立生态型反贫困战略。其基本思路,是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扶贫政策的中心,重建西部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西部地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历史上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掣肘作用,找出了实现生态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对接、生态系统与开发方式的对接以及保护与建设并行等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链接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及保障制度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的现实根据、核心内容和实现保障,是有效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根据是实现民族地区在缓解贫困中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根据是环境建设和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原理。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可以设计为静态框架结构和动态实现安排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然环境恶化状况令人担忧,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有历史文化、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片面不科学的文化理论误导的影响等,其中最主要在于文化教育落后.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自然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可持继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必须做好文化层面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九大制约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成效。本文认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九大制约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社会发育程度低 ;交通落后 ,信息不畅 ;科学文化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低、增长快 ;经济基础薄弱 ,结构不合理 ;商品经济不发达 ,市场机制不健全 ;发展资金不足 ,经济增长乏力 ;改革滞后 ,软环境过“硬”。这九种因素相互作用 ,阻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中,大多数居住在中西部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加上历史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偏低和法律、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大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中央西部大发战略的提出,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文章从立法、司法与守法等方面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环境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力图通过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环境,从法律方面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为提高我省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民族团结、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 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原因,我省民族教育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 题。为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五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我省民族教 育,我们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民族教育方面唯一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 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子课题之一的《西部大开发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研 究》,并提出了我们的总体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战略决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托克旗,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鄂托克旗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天课制度被中国穆斯林视为"天命功课",现今依旧存在于西北回族聚居区,继续发挥着其效力,深刻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甘青地区穆斯林社区个案研究,阐释西北回族天课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并努力反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表达环境与发展议题的关键。广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选择优先发展的项目和利用现存的自然、社会资源的优势上理应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把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加强广西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鼓励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强化民族地区教师充分利用本地区课程资源的意识;鼓励支持民族地区教师根据民族学生的认知和生活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影响到西北地区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影响到少数民族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到对少数民族下一代的教育。制约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影响,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的历史影响,少数民族封闭心理的制约,女性自卑心理的影响。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化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从深层次上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及社会化发展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环境犯罪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未来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中国政府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中国的环境状况却继续呈恶化的趋势,特别是环境犯罪数量日益增多,危害不断扩大。作为破坏环境资源的极端形式,环境犯罪不仅是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实威胁,而且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巨大的障碍。预防和遏制该类犯罪是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法制保障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全面审视和清理中国现行的环境刑事立法,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环境犯罪的执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