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尼采宗教(尤其是犹太-基督宗教)批判的主要论点,并且表明,这一批判揭示出了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思考的主要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根本道德取向。作者认为,一方面,尼采的批判未能看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这一形而上学既能顾及尼采的大部分关注,又未放弃一种哲学的、甚至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的取向;另一方面,尼采也未能充分理解,在犹太-基督教的宗教和伦理传统之中,存在着一种道德的、法律的、甚至政治的理性和权力结构,这种理性和权力结构深深植根于古老的东方思想,直到如今,还在西方人道主义的道德织体中提供着最为重要的伦理支柱。  相似文献   

2.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病根归结为形而上学,并试图通过基于强力意志的"重估一切价值"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来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而且建构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即极端的主体性形而上学,所以,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被克服,反而得以完成。当然,关于尼采是否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查拉图斯特拉形象作文本学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形象的起源和意义,并且揭示了促使尼采启用这个形象的风格上的动因.本文指出,作为狄奥尼索斯的"代言人",查拉图斯特拉以"酒神颂歌"的声音歌唱生命,既承担着"非道德论者"的否定,又以"永恒轮回思想的思想者"担当超越虚无主义的最高肯定.  相似文献   

4.
尼采认为,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们都在道德的引诱下构建形而上学体系,他们看似追求真理,事实上“雄伟的道德建筑”才是其真正的关切.道德是哲学家的喀尔刻,是形而上学的真正基础.尼采把自己的道德批判喻为挖掘地基.不过,他的道德概念所指涉的并非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规范,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解释,一种整全的视角;相应地,他的道德批判所针对的并非人类生活中的道德虚伪,而是道德的真理性.在尼采看来,自然和生命是非道德的,作为“有良知的人”,他要抗拒道德的诱惑,持守这种现实主义,并批判形而上学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5.
将尼采从海德格尔释义为“形而上学完成者”的“牢笼”中解救出来。一方面,基于尼采本人的立场,回应海德格尔利用“权力意志”和“相同者永恒轮回”将尼采界定为“形而上学家”的诘问。另一方面,关于海德格尔给予尼采的形而上学立场,又基于海德格尔本人的何种立场,长期以来是一个受到忽视的问题。尼采认为“复仇精神”驱动了形而上学历史的发展,海德格尔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和认可了尼采的观点。二者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集聚在了对“复仇精神”解脱的问题上。然而,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相同者永恒轮回”并未从“复仇精神”中解脱的解释是失败的,反而是海德格尔利用“尼采”作为“形而上学完成者”的形象,发动了对“形而上学”的复仇,这表明海德格尔本人没有完全脱离形而上学的藩篱,而以“颠倒的柏拉图主义”的方式曲解了尼采哲学,并以这种方式加强和巩固了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尼采所思考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间的关系的分析,对虚无主义进行分类,对他的虚无主义批判与道德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形而上学史与存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探讨了尼采的虚无主义批判,认为正是尼采在其虚无主义批判中表露出来的价值之思遮蔽了存在.在这种意义上,尼采形而上学就是本真的虚无主义.只有真实地去经验存在之遗忘,才能真实地经验虚无主义,从而真正地去克服它.  相似文献   

7.
下述事实多年来给我留下了印象,即一个革命主题把一大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形而上学家同他们的前辈分离开来。尽管这个形而上学家集团成员中间有很大的分歧,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始终被看成是没有时间性的形而上学真理多少是和历史分不开的。如果尼采断言没有上帝,柯林伍德主张形而上学假定是不可证明的,他们两人都没有说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尼采和施特劳斯都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回到苏格拉底,重提苏格拉底问题的。黑格尔揭示了苏格拉底从伦理到道德的精神转变,勾画了伦理缺失的西方主观道德精神发展史。尼采在苏格拉底文化转向的背后看到了希腊乃至整个西方由伦理的和美的文化向道德的和科学的文化的巨大转变。施特劳斯揭示了苏格拉底的政治转向,指明了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异质性,以及现代政治科学对这种异质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的《道德哲学的问题》主要还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中间隐含时代之思。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思考受尼采和韦伯的影响比较大,尼采对康德进行了激烈批判,阿多诺对康德的思考努力纠正尼采的极端.阿多诺与韦伯的对话建立在与尼采更深的对话的基础上。阿多诺看到了尼采和康德的本质的相似性.康德的绝对律令这样的主体的内在性在当下的不现实,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也一样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0.
尼采后期坚持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反形而上学者,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拒绝承认的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之后他又完整重构了新的形而上学。尼采的批判性主要针对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方式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本体论、形而上学目的论,而重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利用抽象思维为世界生成变化概括出一种本质或基础——权力意志;二、阐释或者建构人类主体性——超人;三、寻求一种时空超越性慰藉——永恒轮回。尼采深刻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史,具有巨大的转折性意义。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尼采批判性的成分,拒绝其新的形而上学建构,这一现象是形而上学自身消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宗教伦理是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一个边缘交叉研究对象,但有人认为,“宗教无道德”,本文从宗教、伦理的本义及人的神性与人性来讨论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认为宗教伦理是我们当今进行现代世俗道德建构时必须加以活化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使伦理道德具有了神圣性、精神性、文化性特征,道德的实践得以圣化、提升。探讨宗教对伦理道德育化的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符合道德精神的行为范式。中国现代女性礼仪的构建要体现现代中国伦理 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为基础,形成义利统一、公正平等、自尊自律的价值观念体系和以平等、尊 重、宽容为基本原则的礼仪规范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礼仪教育和文化培植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 ,这反映了人类伦理发展中的一种深刻的变化。生态伦理是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而出现的 ,它不是已有的伦理学理论在自然中的一种推广和应用 ,而是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因此 ,它不能被理解为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那种坚持认为必须把生态伦理置于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框架下进行考察才有意义的观点 ,事实上取消了生态伦理存在的一切可能性。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结果 ,它把道德看成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封闭的体系 ,否认了道德能够进化的一切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商会乃中西文化冲撞与融合过程中催生的新式行业性组织,其形成、发展本身蕴涵着对传统落后伦理道德思想的清算。在近代伦理道德重构中,商会志士围绕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爱国与利益统一;在思想内涵上致力于中西伦理道德结合;在具体规范上崇尚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竞争、团结平等,在理想人格上努力塑造近代经济人格,并积极社会实践,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道德权利问题几乎未被纳入我国政治学、伦理学和法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从80年代中期开始,道德权利问题才逐渐受到伦理学界的关注。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们的共同根据只能是现实的经济关系。道德权利从施行方式上说是为一定的道德体系所认可的、由特殊的道德调控方式所维系的权利,从要求方式上说是索要相应义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重视公德和私德的统一、重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重视群体主义和个人事业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当前社会治理德治是基础 ,法治是根本 ,要做到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 ,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重建当代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把世界的根本理解为“权力意志”,其目的是想表达生命世界的生成、创造和提升的特征。尼采笔下的权力意志具有非主观的实在性、追求自身力之保持或增长的能动性以及价值关系性。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原创的权力意志和颓废的权力意志,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尼采的哲学—伦理学的价值论特征。“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感性能动地理解世界,恢复了“价值创造”在世界中的地位,否定了幸福主义意志论的被动性和理性主义意志论的抽象理智性;其根本局限在于无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陷入了抽象的还原主义和唯意志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