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历史不长,教育史自然更短。早期移居美国的清教徒他们只是为了读《圣经》而学习识字。但后来,他们发现那些有文化的人在生活中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根据清教徒的教义,那些生活中的失败者不是上帝的选民。于是,为了宗教信仰的需要,也为了生活中的成功,这些清教徒开始重视教育。毋庸置疑,美国的飞速发展与美国的教育密不可分。从50年代起,美国的教育体系迅速发展。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二战结束后的生育  相似文献   

2.
弥尔顿继承了清教徒重视教育的理念并加以发扬,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主张实用教育。受命定论的影响,弥尔顿心目中的上帝代表着人的精神的制高点,人类服从上帝是必要的,是得到自由的唯一途径。同时上帝也是理性和良知的化身,代表着永恒的理智和克制的价值原则。人只有使自己的欲望服从于理智才能自我得救。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台湾)《劳工之友》1991年第5期发表文章,分析美国工作伦理观念的演变。工作伦理见解不一,在美国有如下5种涵意:(1)清教徒工作伦理。这种基于宗教信仰的伦理,为追求神的荣耀而勤奋工作。后B.Franlin 予以世俗化解释,发展为技艺工作者伦理,成为历代美国人追求的理想目标。(2)技艺工作者伦理。与清教徒理念不同的是已不再认为工作是彰显上帝的荣耀,而是荣耀自己。这种伦理已被追求自力更生、自我奋  相似文献   

4.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上帝已经不是狭义的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了。它是指一种生活背后的神秘的终极力量。这个"上帝"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奥尼尔不同的作品中因主人公所处情势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象。有时它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机器;有时它是指清教文化环境下奉行聚财和禁欲的清教上帝,这个清教上帝实质上是清教徒们主观理解和建构的上帝,是清教伦理的拟人化与上帝化;有时它又指的是神秘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5.
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荒野描写是自然文学的起源,是早期清教徒认识和诠释北美荒野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清教思想与荒野描写结合,赋予了北美荒野为欧洲移民所熟悉的基督教意象,确立了对美洲新大陆的地域认同感。同时,富有清教精神的荒野描写促使欧州移民关注对人内心和灵魂的探索,使他们能感悟神的启示,即在蛮荒之地建造上帝之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构建本土化的民族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17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清教徒移民将清教契约思想带入英属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清教契约思想以<圣经>为依据,以世人对上帝的虔诚为核心,主要是对世人与上帝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规范.该思想被运用到新英格兰殖民地地方教会与世俗社会生活中.它所反映的自愿、平等、自由等思想与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对新英格兰地方自治乃至美国民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斯蒂芬·克莱恩的《街头女郎玛吉》和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两部作品,认为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玛吉和嘉莉妹妹,虽然分别属于社会最底层和中产阶层,但都受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指引,追求金钱与虚荣,最终精神空虚,走向毁灭,因而提出早在19世纪末美国清教价值观开始出现危机,早期清教徒的工作主义精神,实际、勤奋、节俭、自律、乐观的人生态度已不复存在,欲望使人变得空虚,在人们心中“上帝已死”,人们不再信任上帝,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人们坚信经过一段时期的迷茫后,人类最终会回到信仰时代。  相似文献   

8.
上帝——体悟美国文化的钥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要理解美国文化 ,首先要了解上帝在多数美国人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从精神世界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精神食粮 ;从道德标准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价值尺度 ;从理性追求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自由主义的保护神 ;从哲学伦理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实用主义的精神基础 ;从国家体制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道德屏障 ;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主义的力量源泉。造就和支撑美国文明的精神力量就是上帝。上帝是美国文明大厦的精神支柱 ,美国民族不可动摇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新少年》2013,(11):36-36,27
今天平我们要谈论一个美国人独创的古老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Day)。1620年,一些英国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洲寻求宗教自由。经过两个月的颠簸,他们在酷寒的11月,干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了。  相似文献   

10.
传说佛祖和上帝交换留学生,在选派中国信徒时,佛祖闭着眼睛指点,某人在某地,十分准确。上帝在点到美国信徒时,拿着拟好的名单,却总也找不到人。因为中国人安土重迁,讲究的是住祖上留下的老屋,几百年不动地方。  相似文献   

11.
清教主义伦理观是早期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清教徒移民追求宗教自由,却排斥和驱逐清教"异己";人们在殖民地草创期勤俭节约、清心寡欲,但随着个人资本和财富的增加,清教伦理价值观逐渐受到侵蚀;清教徒不仅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而且在现世生活中也积极参与选举,争取民主和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12.
"天赋使命"观是影响美国外交的重要功能性因素,它发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其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与使命。美国对其自身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迷恋、向外输出民主和推广自由的热衷以及拯救"落后"国家和救赎世界的冲动等,皆源自于这种使命感。通过解读"天赋使命"观的内涵及其思想渊源,来进一步理解美国的使命意识,有助于人们考察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3.
正一、美国的精神困境美国这个国家是根据清教徒精神建立起来的国度。遥想当年,一批流亡在荷兰的英国清教徒,为了摆脱政治压迫和宗教迫害,搭乘"五月花号"飘洋过海,踏上了遥远的北美大陆。然而,如今在美国,昔日清教徒的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精神早已荡然无存,基督教徒的博爱宽容精神也踪影难觅。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开始连根动摇了。无怪乎,美国  相似文献   

14.
《欧洲人》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继创作《美国人》之后的又一部"国际主题"的代表之作,它讲述了在美国寻求幸福生活的一对法国姐弟在渴望了解美国文化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碰撞,他们最终发现自己的道德观念与美国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找到了幸福的弟弟和失落的姐姐选择回到法国。该作品展示了欧美的文化冲突,对比了两种人生观—欧洲人的享乐主义与美国清教徒式的沉闷悲观主义。它是一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喜剧。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17.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是美国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促成实用主义出现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真正导致实用主义出现在美国的基础是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清教主义。清教主义注重实践的神学思想和注重事功的伦理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人实用价值观的形成,成了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宗教渊源。正是这些清教徒把务实、实干、勤俭奋斗、富于创新进取的实用精神种植在这块土地上,为强调行动、注重效果、提倡开拓进取的实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成为关国特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尼采宣称"上帝之死"以及福柯欢呼"人之死"之前,黑格尔其实已经宣告了超验的、彼岸的老上帝的死亡.与此同时,在黑格尔的"死亡哲学"那里,"上帝之死"亦同时伴随着"人之死".本文力图考察黑格尔、尼采与福柯各自的"上帝之死"与"人之死"的思想意蕴,考辨其深刻差异,以期梳理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9.
奥尔科特女士的《小妇人》描写了一个清教徒之家的平实有爱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普通美国清教徒,在写作中使用了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结构。文章通过对清教美国诞生过程的梳理和对《小妇人》文本的分析,探讨书中表现浓厚的清教情怀。  相似文献   

20.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在美国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清教主义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由此奠定了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可以说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与清教渊源甚深.本文试探讨马丁·路德的思想及教义对美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