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战时期,经费是四川国防工程建设征用民工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来源和开支渠道是国库拨款和地方筹集.地方筹集主要有挪垫、借款、摊派款粮、征收代工(役)金.征工县(市)所得到的用于支付征用民工经费的国库拨款往往入不敷出而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筹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经济的困窘.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四川国防工程建设征用民工情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共征调304个县的119万余民工参加了76项国防工程的修建.省政府设立了常设专办管理机构和临时兼办管理机构,制定了征调民工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民工的编制等,规定了修筑不同工事民工待遇的发放标准.政府征用民工整修川黔、川鄂、川湘、川陕、川滇等公路,对保障战时军队调动、军需民用物资供应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修建飞机场共计33个,在短期内迅速加强了远东太平洋战区军队的作战能力;构筑防御工事如黛溪要塞、大巴山脉防御阵地,增强了重庆国民政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四川征用大量民工进行国防工程建设.民工的待遇主要包括工资、伙食费、病伤死亡抚恤费、工具费、工棚费.抗战时期民工的待遇主要以《修正四川省非常时期征工服役暂行办法》为纲办理.对于民工的待遇,政府当局制定了发放细则,在发放中存在实际问题,民工只得到了有限的实惠.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四川作为西南大后方建设的重心,大量征用民工进行地方建设.四川地方建设征用民工,主要是进行地方自卫、道路、水利、造林、垦荒、灾患防护以及其它公共福利工事的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川对征用的民工建立了管理和组织、规定了经费和待遇.  相似文献   

5.
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只应战,不宣战的策略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客观上是由中日实力对比悬殊造成的,主观上则是由于蒋介石集团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及其争取西方外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策略奠定了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中国前期的抗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唐前期两京官府工程的经费筹集方式多样,除通过国家库藏拨给调配之外,还有临时科率百姓财物劳役、征发官员俸禄、百官献纳、拆迁补料等多种途径。这种多样化的经费筹集方式的原因有三:一是工程建设并非国家的常规事务;二是负责营缮事务的将作监存在固定收入;三是将作监所需原料直接申报尚书省,由尚书省支拨调配。由于重大工程所需往往超出将作监的承受能力及以尚书户部为核心的财政预算,加上官府并无专项经费以供工程营缮的临时支取,所以唐前期两京官府工程营建过程中常常采用各种办法来筹集经费。这种面貌一直持续到后期设置了专项营缮经费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我国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工作总体水平较低的实际状况 ,侧重论述了前期控制和事先主动控制在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清前期四川曾有大量粮食运销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外研究者对四川粮食产量及外运量则有不同的估计。本文评述了美国学者珀金斯(DwightHPrekins)关于四川粮食单产量估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采用珀金斯的估计来计算四川粮食产量的局限,重新估计了清前期四川粮食总产量、本省消费量及可供外运的余粮数量。同时分析了影响清前期四川粮食总产量及外运量估计不确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夏衍一生的历史中截取“在华南”这个横断面,剖析其最突出的特征和意义;并从纵向上探究党派他领导文艺和做统战宣传工作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校筹资、投资普遍存在一定的风险,经费来源多元化道路受阻。通过对高校筹资、投资风险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强化高校筹资与投资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并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四川是抗战的大后方,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十分重视对这一地区的建设。因此,四川交通建设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其中邮政通讯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也存在不足。抗战胜利在即,四川邮政事业却面临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12.
走私贸易是抗战时期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抗战时期敌我双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因此,国民政府相当重视缉私问题,国民政府应对日寇走私策略演变的统一缉私制度尚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但略显迟滞,消极应战的政策和措施居多,不过国民政府的缉私制度在抗战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民族复兴思潮的持续展开与深化,是中国人民对民族与国家出路长期思考与探索的必然反映.在极为严酷的条件下,人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围绕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与讨论;认为民族复兴从根本上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复兴,弘扬民族文化,吸取西方文化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及文化复兴的根本要求;还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和建国思想,誉其为中华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民族诗坛》是抗战文学中的一种发表旧体诗的杂志,其撰稿人大多是国民党方面的政客、文人。该杂志的宗旨是“以韵体文字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之情绪”,作品多以控诉日本侵略,表达国土遭受蹂躏的愤怒为题。但有些诗作将现代战争隐没于风花雪月的咏叹世界中。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源于“旧体诗的感性”不问政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问题,已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的重大专题之一。文章对中国抗战时期难民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从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国性难民大潮,难民流亡成为抗战时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难民的救济与安置便成为战时中国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湖南铁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湖南铁路的修建是国民政府重要的国防建设项目之一。为此,广大人民特别是湖南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湖南铁路对于支持国民政府持久抗战以及促进战时湖南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湖南铁路的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湖南人民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慷慨解囊。募捐的主要形式有献机运动、征募寒衣、义卖、献金、出钱劳军等,并表现出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组织有方、数额巨大等特点。湖南的募捐,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士气,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战。  相似文献   

18.
国立中央大学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学府,也是抗战时期国内规模最大、系科最全的大学。中央大学在抗战期间实施的配合抗战、服务抗战的措施,诸如院系的整合与课程的调整、各类培训班的建立、以科研服务抗战以及对抗战建国活动的直接投入等,不仅发挥了大学教育的人才优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而且折射出了学术与政治间的互动。中央大学的内迁及其抗战救亡运动是内迁高校抗战运动的一个缩影和典范。  相似文献   

19.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这一政策的目标一是扫除文盲,二是提高民众的政治水平、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政治参与的热情。由于传统的文化背景、民众对识字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在社教中强化政治教育而弱化识字教育以及边区的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使扫盲的实际效果与扫盲理想相差甚远。边区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比较彻底的社会动员,后者显得更重要、更突出。民众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中共在乡村政权的认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共实现了在边区乡村权力主角的转换,并通过社会教育控制了全部乡村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