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远古的盘瓠神话、盘瓠崇拜,在我国很多南方民族地区源远流长。当地的多种民俗事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盘瓠文化,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关于盘瓠与辛女的传说演变而形成的民俗歌舞以及绘画、雕刻、服饰、神话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4.
5.
畲族"盘瓠"形象的民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国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63-70
盘瓠是图腾形象,是畲族盘瓠传说中的主人公.在传承的过程中,盘瓠形象不断变形,这是畲族民俗文化发生变异的结果.运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对盘瓠形象作了历史的回溯、民俗事象的引证,并对盘瓠形象的变形作了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盘瓠神话流传于五溪地区的苗、瑶、畲各民族中,由于受楚文化影响,瓦乡人的盘瓠信仰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形态,它以神秘的巫风,独特的地名和服饰延续着这一古老传说,在族群边界中突出自己的文化特征,固守着族群的自我认同形式. 相似文献
7.
以往一些研究者认为盘古即盘瓠,二者音相近,所以盘古是由盘瓠演变而来。事实上,二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神话传说与信仰,盘古是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和再生人类的创世始祖;而盘瓠和盘王是瑶族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8.
明跃玲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91-94
盘瓠神话传说流传于五溪地区的苗、瑶、畲各民族中,由于受楚汉文化影响,五溪苗族的盘瓠信仰呈现出多元化形态,它以浪漫的文学色彩、神秘的宗教仪式以及独特的服饰语言延续着这一传说,在族群边界中突出自己的文化表征,固守着族群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9.
10.
11.
盘瓠是南方苗、瑶、畲族所共有的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物。崇拜盘瓠反映了诸民族同源共祖的文化特征。五溪作为苗族先民历史大迁徙中最早的栖身之地和定居之域,是盘瓠神话的滥觞之所。苗族的盘瓠(犬)图腾是先民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的产物,是原始经济在宗教中的反映。在五溪地区至今仍流传有大量有关盘瓠的原生神话和衍生神话,保存有武山盘瓠洞、辛女岩等上古遗迹和盘瓠庙、辛女祠等物态化的产物,还拥有至今广为传唱的准史诗性的《奶夔玛媾》等古歌。因此,追索和探究苗族的盘瓠崇拜,能较清晰地寻觅到图腾崇拜的演绎轨迹,发掘其文化的多… 相似文献
12.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现代化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妥善应对和及时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向前发展,是一个必须努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民族关系所体现的平等、团结、互助就是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平等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各民族间地位和权利的同等性,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平等地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各种公民权,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诚信友爱的体现。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族人民增进了解、互相帮助,营造和睦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与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统一起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15.
16.
概览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利益保障和维护相关研究领域,笔者发现,一些研究者著述中存在易于混淆“民族利益”“民族地区利益”的观点.鉴于“民族利益”“民族地区利益”等相关问题往往是引发民族矛盾冲突的主要因素,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分子进行蛊惑煽动、制造民族冲突、实施民族分裂的切入点,因此,在切实保障和维护我国少数民族利益的同时,明确认识“民族利益”与“民族地区利益”,正确引导社会民众思想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月19日,根据国家民委主任杨晶的指示,受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委托,以中南民族大学校长雷召海教授为组长的中南民族大学调研组第一小组抵达海南省五指山市,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加快海南民族地区发展研究这一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而这样的调研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南民族大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一、甘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基本现状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5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39.97万人,占总人口的9.26%。主要聚住在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共21个民族县。民族地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7%。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青海民族地区地理、生态和民族文化等要素及特点,分析了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寻找切合自身实际的经济发展运行模式、更新观念、体制创新和强化项目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现改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其创建者郝苏民先生荣休(国外称因有学术建树而得到"退而不休"待遇的学者为Professor Emeritus,我译之为"荣休",我看郝先生当之无愧)之后不久,便给了我这个机会来座谈,我十分感激.此前我来过这里一次,第一印象是,这个教学研究机构在民族学上有其值得珍惜的特色.当不少同人仍旧沉浸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等学科之间的界线的"勘察工作"时,这个学院"偏安一隅",悄然进行自己的学科综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