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保罗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1)
据笔者所见,在许许多多的藏文典籍中,都将吐蕃第八代赞布的名号认定为止贡赞布,直至今天仍沿习采用,对此未能产生过丝毫异议。这也难怪,因为在敦煌文献和《贤者喜宴》等书中都有一段关于第八代赞布名号由来的记载,故而使得人们心目中对第八代赞布的名号已定型无疑。为此,在摆出自己的异议之前,有必要先概要介绍一下所谓“止贡赞布”其名的含义和由来,否则难以说清问题。 相似文献
2.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止”。“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这涉及到今人所关注的“认同”问题:自我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内容上讲,知止这一观念强调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内在贯通。由此,知止的观念又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此三义辐辏于第二义而贯通为一体。其特点则表现为一个“复古”的历史精神。但“知止”并非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在“进”与“止”之间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协调的关系。“知止”观念从存在实现论意义上凸显了一种历史的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差异原则。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材(1519—1595),江西丰城人,字盂诚,别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为晚明著名学者。李材别立宗旨,所倡“止修”之学,卓然成一家之说,在当时有着重要影响。嘉靖四十一年,李材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以学未成乞归。穆宗、神宗时,历任兵部郎中,广东佥事,官至云南按察史、右佥都御史。曾师事江右王门著名学者邹守益,学王守仁“致良知”之学,为王守仁再传弟子。李材一生酷爱讲学,所到之处,皆以讲学为务,即使身在军中,依然乐此不疲。万历十五年(1587年),李材巡治勋阳,曾毁军中参将署为书院,聚众讲学,一时致激兵士哗变。次年,因破缅事发,发戍闽中,卒于1595年。李材一生著述甚丰,据《明史·艺文志》所载,著有《孝经疏义》,《论语大义》、《教学录》、《南中问辨录》、《将将记》,《兵政纪略》、《经武渊源》等书,涉及孝经、四书、儒家、兵家四大类,达一百二十四卷,逾百万余言。其哲学著述,主要有《大学约言》、《道性善编》、《论学书》、《知本同参》等。 相似文献
4.
丁隆永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臣舍人相如止臣”是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的一个句子,课文后的练习题中要求回答这句中的“止臣”是不是使动用法。教学参考书把“止臣”解释为使动用法。曾仲珊同的《古汉语使动用法》(见《中学语文教学》83年7期)一文中也把“止臣”解释为使动用法。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是,原《语文园地》(今《阅读与写作》)85年10期发表的杨立国同志《关于“臣舍人相如止臣”》一文则持相反意见。笔者认为杨立国同志对“止臣”的解释有其代表性,而且最容易被中学生接受,但这样的解释确实不妥当。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为人们的进止选择提供参考。《周易》亦是一部义理之书,为人们明道而知德奠定思想基础。《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知止”思想。首先,按词性分类,《周易》之“止”的含义可划分为名词、动词、状态词。其次,对于人何以能“知止”的问题主要从能力与需求两个方面展开。最后,《周易》经、传亦存在对人应当如何“知止”的回答,对于我们在当今时代思考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