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渊明《读山海经》13首的具体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是系于归隐之初;二是系于宋武帝永初三年。本文认为:13首并非一时所作,当起于归隐之初,止于武帝代晋。组诗《读山海经》可视为陶渊明归隐之后情感的浓缩,凸现出其性格的多面性。其性格及爱好与书中描写的内容有某种契合,其情感从阅读与创作中得以交融宣泄,这就是作者对《山海经》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 ,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 ,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 ,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 ,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 ;在表现手法上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文采的传统 ,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绵密、郁勃含蓄的另一种风格  相似文献   

3.
去年八月,在九江市举行的全国第一次陶渊明学术讨论会上,围绕着陶渊明的评价,对陶渊明的归隐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众说纷纭,各执其是。归隐问题于渊明评价实在关系重大,是不能也不应回避的。笔者最近重读《陶渊明集》,正本清源,若有所获。试申述于后,就正高明。  相似文献   

4.
1、陶渊明享年研究:历史的回顾与审视 (李文初)《九江师专学报》一期 2 、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书评的状况与特点 (王晋华)《九江师专学报》一期 3、新论陶渊明尊重女性 (王振泰)《九江师专学报》一期 4、中日学者的“陶渊明情结”──(日本)《六朝学术学会报》创刊辞 (石川忠久文,李寅生译)《九江师专学报》一期 5、试论谢灵运与陶渊明归隐的差异性 (傅兴林)《汉中师范学院学报》一期 6、论陶渊明咏风 (高国藩)《盐城师院学报》一期 7、陶渊明“桃花源”社会理想新论 (刘刚)《鞍山师院学报》一期 8、陶渊明与道家思想 (巫称喜)《江西教…  相似文献   

5.
琴曲“归去来辞”或作“归去辞”,是依东晋诗人、隐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意境创作的古琴曲,意在表现隐士离世隐逸之情和自然闲适之美。要较好地把握曲意,须对陶渊明归隐前后的思想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感情,可以归结为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五个方面,这些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鲜明展现.琴曲“归去来辞”就是试图将陶渊明上述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之心境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从陶渊明反反复复的仕隐经历,"质性自然"的本性,魏晋社会思潮的影响及其归隐后的主要作品四个方面分析了陶渊明的归隐心态。不为官场所容,是归隐的直接原因;"质性自然"的本性使他与官场格格不入;魏晋社会思潮下个体意识的觉醒对归隐起了促成作用;通过对陶渊明归隐后所作诗文的分析,认为陶渊明归隐后一直处于孤独矛盾痛苦的心理状态,他固守自己高洁人格,摆脱矛盾痛苦的办法是酒醉下的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自41岁(公元405年)冬赋《归去来兮辞》毅然归隐后,就步入了22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政治态度入于明确,思想入于成熟。我们沿着其生活的历程,可看到他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至《桃花源记》前后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教的熏  相似文献   

8.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有时代社会原因说,有个人思想原因说。本文提出,陶渊明直率、质朴、淡泊、自由的性格是决定他走上归田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至六十三岁辞世,迄未再涉仕途。历来论者们最感兴趣的陶渊明的归隐问题,就是针对他生平中的这一段提出来的。钟嵘最早在他的《诗品》中送给陶渊明以“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过于皮相之论了。别的不说,即从陶渊明之后既有隐逸经历又以诗人见称者来看,情况就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一位公认的情操高尚的隐士 ,人们多认为他在归隐时的生活是和谐的。实际上 ,壮志未酬一直是他的遗憾。同时 ,士大夫的他也未能真正与周围的农村、农民还有劳动生活融合起来。本文即是力图发掘陶渊明看似和谐的归隐生活后的不和谐 ,由此发现陶渊明诗中的矛盾的原因 ,并进而更深层地认识一个本来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格真挚、纯朴、自然、平淡;他的这种真纯、自然、平淡的诗风,反照出他的真淳人生。 下面,我们从陶渊明亲自参加躬耕,不辞辛劳;与农民交往,毫无介蒂;田园诗风真淳、平淡等三方面,来说说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生于一士族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时叱咤风云的人物,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他归隐前也做过州祭酒、州召主簿、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虽然到他时家境  相似文献   

12.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化与道家化于一身,两种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3.
晋末大诗人陶渊明,自沈约《宋书》将他列于“隐逸传”开始,后世就不断有人尊其为“隐逸诗人之宗”;、人们一提起陶渊明就想起“归隐”二字。其实,贯穿陶渊明整个内心活动的,并非单纯是隐逸思想,仕与隐的矛盾在他的心中常常交错地流露出来。陶渊明一生中,先后做过江州祭酒、刺史幕僚、镇军参军以及彭泽令等官,其间三仕三隐,时出时归。29岁首次出仕,确是想做一番事业,但因刚直坦率,“不堪吏职”而辞官回家。可是,他壮志犹在,对统治者也仍抱有幻想,于是在36岁左右第二次出让,做了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由于桓玄企图夺权称帝,陶…  相似文献   

14.
创造了优美恬静的田园诗的陶渊明,他自己的思想并不平静。本文拟从陶渊明的诗文自身出发,分析一下他那动荡不宁的思想经历,看看他是在几个层面上展开这种内在搏击的。一、仕隐冲突这是陶渊明思想中第~个严重冲突。我看陶渊明的归隐有三个原因:1.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他多次表述,仕途社会对他犹如“樊笼”和“尘网”,他在其中过着“心为形役”的生活,这种违背心牲的生存方式,令他感觉耻辱和痛苦(即“志意多所耻”);还在做建威参军时他就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归隐多年之后,回顾那段仕宦生涯时还说:“在英经十载,…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为《绿色生活》。当数以万计的考生将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梦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梦硬让阅卷老师“重温”,令其昏昏欲睡时,一篇内容清新的高分文章脱颖而出,获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请欣赏——  相似文献   

16.
再论陶渊明的归隐及其对中国传统人格的影响沈宁生一、陶渊明归隐的双重身份及意义人类社会是在无数的“之”字形上前行的,如果说,汉代的大一统是对先秦的自由意志的否定,那么,魏晋时代的崇尚个体。又是对汉代大一统的否定,而且,由于汉代大一统对个体极端的钳制,作...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归隐一方面有他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上的原因,客观现实对他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最终的归隐给其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作品由最初的渴望建功立业转向“近自然”,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陶诗《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其中的“尘网”,向来被解作“仕途”。可是,从陶渊明出仕到归隐,算来算去,怎么也够不上“三十年”。但若从二十九岁初仕为江州祭酒算起,至辞彭泽令归田,则恰恰十三年,于是吴仁杰断然改作“十三年”,王瑶注《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66年版)因之。近人或雨说并存。张芝《陶渊明传论》谓:“何孟春本引刘履说‘三当作踰,或在十字下’,陶澍又说‘三当作巳’,那就是这句话有这样几个可能:一去三十年,一去踰十年,一去已十年。但他们都没有注意‘一去三十年’是陶渊明所常说的,正如上引‘闲居三十载’见《还江陵》诗。且宋曾集本校各本异同最富,但此句下并无异文。故作‘一去三十年’为是。”这个结论是对的。只是,仅以“三十年”“是陶渊明所常说的”为论据,则嫌单薄。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极重亲情,为嫁给程家的同父异母妹和堂弟陶敬远分别写过祭文。程氏妹之死是陶渊明归隐的导火线之一,而敬远乃是水平和风格都不低于渊明的真隐士。读这两篇祭文,可以大大增加我们对陶渊明生平经历和内心世界的了解。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都不爱学习,而《责子》诗表明渊明对此态度很旷达。曾经有人认为《责子》诗的主题在于绝不能让儿子们出仕于新朝,要让他们同自己一样做东晋王朝的遗民,所以没有出息正好。此乃曲解陶渊明的奇谈怪论,完全不可凭信。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一个人的人格行为和生活理想,夫妇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历代学者研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个人行状,并未直接涉及于此。本文以较为翔实的资料,考察了陶渊明所崇敬的老莱妻、黔娄妻等五位女性的行为品德,并以此反观其夫妇关系,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陶渊明高尚冲穆的人格行为和不求闻达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