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本文根据青海乐都地区多家谱牒、民国时期史学家慕寿祺手记、《创修渭源县志》及相关史料,通过对当地民间传说的调查,对明王朝与瞿昙寺情结、乐都杨氏家族与瞿昙寺特殊关系的分析,以及瞿昙寺颇具皇家建筑特征的考证,认为建文帝逃出南京城后,削发为僧,几经辗转卥①游青海乐都,并最终园寂瞿昙寺。  相似文献   

2.
谢才华抄录的《耕余琐录》保留了二十余篇有关青海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的史料,其中的部分内容因为谢佐所著《瞿昙寺》而为人所知,但另外一些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篇章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择其要者,予以刊布,以期有助于同道学人。  相似文献   

3.
奇洁 《阴山学刊》2013,(4):23-27
乌素图召庆缘寺是乌素图召鼎盛时期的主寺,其规模较召内其他寺院宏大。庆缘寺的建寺年代目前较有争议,多数文献史料的记载和分析倾向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目前庆缘寺壁画保存状况较差。庆缘寺东厢殿壁画所体现出的绘画风格在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中是较为独树一帜的,无论是绘画技法、色彩效果、尊像造型、画面构图等都具有一定个别性,在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形成了别致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克孜尔石窟中一幅主题不明的佛传壁画.壁画描述了牛袭击人的暴力事件.以此为线索,笔者认为壁画讲述的是弗迦沙王皈依佛法后死亡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李白与杜甫的咏画诗歌中描写过盛唐山水壁画风采。李杜所咏的山水壁画大多为无人物的纯山水画,说明盛唐时期的山水画已从人物画背景中脱胎而出。李杜所咏的山水壁画大都为带有隐逸色彩的名山胜景或海隅福地,这与盛唐文人们游心仕隐之间的人生观不无联系。盛唐山水壁画一扫晋宋纤弱画风,变体为劲墨挥洒的雄健画风。盛唐时期的山水壁画大都采用全景式构图原理,色彩方面则主要盛行青绿山水画法。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的自然景物造就了李成、郭熙画派的绘画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绘画风格在南移过程中因地域原因而发生了巨大的风格变化.通过大量文献对元代几个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分析,考察了元代绘画的壁画性特征以及因地域性因素而产生的北方绘画的壁画性因素及其风格成因.进一步讨论了元代绘画在风格上的继承和影响,元代绘画介于两宋和明代绘画...  相似文献   

7.
敦煌壁画中的形色统一与设计平等性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基于信息视觉传达目的而存在的造形行为日益呈现对于"形"的极度曲解,将其单一的对应为"形状"、"轮廓".而对于构成完整"形"的概念不可缺少的"色彩"元素却仅限于"固有色"认识的做法,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习惯,相应的产物因此流于形式.色彩的缺失于事实上导致了实践的偏颇--设计平等性的丧失影响到最终信息传达目的的圆满达成.对于越来越需要形色方面理性认识的现代造形实践而言,久已存在于敦煌壁画中的形色和谐共存的实例,成为不可或缺的养分.  相似文献   

8.
明人佛郎机情结是中国传统外交模式遭遇葡萄牙人强力挑战、西方商业殖民势力长期租住中国领土行将造成尾大之势以后,晚明朝野对佛郎机问题敏感、困惑、内心焦虑的一种反应。它因对葡外交之伤痛经验和传统华夷观念的双重作用而产生,突出表现在对佛郎机问题无法释怀、不断检讨对葡政策的成败得失以及借佛郎机故事警示对欧外交等方面。晚明佛郎机情结不仅左右着明代中欧关系的历史进程,而且影响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质推进。  相似文献   

9.
"佛郎机现象"是明清时期中国中心观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源于中国地理知识的陈旧,兴于中国文化观念的保守,主要表现为排斥或漠视新航路开辟后来华的欧洲国家.在欧洲势力不断向世界推进之时,"佛郎机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19-123
从北朝佛传故事图像艺术中的乘象入胎、逾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等几个故事片断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社会取得的长足发展并逐渐与中国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表现出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顺从。最为重要的是,佛教本身具有的某些思想实质上迎合了中国人的思想习惯,深察之,即佛教思想中蕴含的济世观念。  相似文献   

11.
敦煌历史上西夏曾两度攻占瓜沙二州。公元1068年,西夏再克瓜沙二州时,将原先瓜沙二州的统治中心由沙州迁移到瓜州。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西夏早期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绘制多延续晚唐五代和北宋的风格,属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发展到晚期民族艺术逐步成熟,在壁画的创造和审美方面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创造:如对莫高窟中历代装饰纹样的借鉴与发展,对唐宋以来“水月观音”形象空灵静谧、超然物外的发展,对文殊普贤变中山水由陪衬向主体背景方向的发展,对传统神话取经故事的演绎与创造,对汉传与藏传佛教艺术的融汇和吸纳等等。除此之外,与敦煌以往的壁画相比较,西夏晚期经变画中界画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无论在空间的布局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上,都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成为敦煌壁画发展史中重要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12.
人类追求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体认感,社会的认同证实了存在的权利."佛"意象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种涉及宗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张爱玲通过文本中"佛"意象的诠释,集中体现了她和她同时代人面对人性压抑和冲撞时,在战争和爱情中如何获得佛教境界的心境澄明和人性如何借"佛"得以安放的心理情结以及隐藏其中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图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佛教美术题材。文章从五台山图的构成要素及构图形式两方面对早期五台山图的底本来源进行了分析,得出早期五台山图与祥瑞及祥瑞图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进而文章还以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为中心,对不同时期五台山图中所含的祥瑞数量及种类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五台山化现图和五台山图的异同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正人本质包含双重属性,即社会性与自然性,自然性作为人本质的基础是指生理心理和基础感性内容活动,保证人身体的存在。[1]此自然性的意义等同于生物性。目前学术界已经广泛接受自然性概念,本文也分不开这两个术语。作为主导方面的社会性支配着自然性,决定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因此,人成为人。可是,一旦自然性失去社会性的控制和支配,变成主导方面,决定人的存在方式,自然性就变成动物性,而人则成为动物。  相似文献   

15.
~~玄言·佛言:从玄言诗与佛理诗的关系看玄言诗的界定——从《资治通鉴》中的两段话谈起@白盛友$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1]张可礼.刘勰论魏晋玄言诗[J].文史哲,1995,(6). [2]王钟陵.玄言诗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8,(5). [3]龚斌.玄言诗流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  相似文献   

16.
宋代儒学和佛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陈寅恪先生、余英时先生等学界前贤硕学极为关注的重大课题。李承贵博士著《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一书,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了该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学术突破和进展。作者明确指出:在儒佛之争中,宋儒始终坚持"儒学本位"、"儒体佛用"的立场,坚持唯有儒学的核心价值,即儒家之"道",才是重建社会秩序的最后依据;宋代儒士为复兴儒学这一伟大事业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们对佛教的"群体性误读"和"失真的理解"使他们的佛教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但这些"相反而适相成"的佛教观不但为新儒学的建构提供了繁富的心智资源,而且对佛教本身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士佛教观对于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而言,并不是完全否定性的,也是有积极性、建设性一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