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温室效应的日渐增强,使得环境清洁项目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有益处的,项目的可持续性成为利益双方关注的重要方面.根据清洁发展机制本身的各种特点,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层析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可能的最少原则等.应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建立比较判断矩阵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清洁发展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就是热点之一.以CDM项目与基准线项目相比较作为构建模型的基本方法,以多目标决策理论建立评价矩阵,以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运用效用函数对指标进行统一化处理和效用值的计算.对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相应分析,对可持续能力进行科学地评价,直接关系到CDM项目的开发和这一灵活的国际合作机制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该文总结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课程阶段式教学特点,提出了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过程性课程考核方法。首先,分析了课程教学的特点,将课程考核分为理论学习、实践项目提案、实践过程和总结4个阶段,并建立以“知识+能力+成果”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综合利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软件评价的多元化指标评价方式。然后,选用AHP-CRITIC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课程考核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分析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运用Qt-Designer搭建可视化课程考核管理平台,提升考核方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经之路,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是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必要环节.可以依据城市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循环经济系统的构成,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灰色"特征和指标权重的重要性,应用灰色关联方法评价循环经济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回顾国内外对学习型企业系统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紧扣学习型企业的基本内涵,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建立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平台、保障、目的、效果、反馈几个要素的闭环系统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确定各级指标的分值。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评价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十项原则建立评价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效益性、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导向性、稳定性、统一性、通用性、可比性和实用性十项原则。1.效益性。是指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应体现经济效益的实质、反映经济效益内涵、揭示经济效...  相似文献   

7.
张航  徐珂 《学术交流》2008,(5):76-79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逐渐推进,城市发展理论以及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逐渐开展,诸多学者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社会进步角度以及城市综合实力等角度评价城市发展,建立指标体系.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从国际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不同指标体系层次的构建、指标的选取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对研究城市发展理论以及建立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8.
依据胜任力理论,针对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特点,构建不良资产处置人员胜任力模型,确定不良资产处置人员的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三角模糊数理论进行评价.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在采用该方法时,不同企业面时不同的不良资产项目包括考虑的因素和侧重点,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在评估时,可根据模型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分析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若干原则,提出了由7类37个具体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确定指标权重、标准值以及进行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阐述构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特点、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构建了一套包含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多层次、立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支出在效益、效率、经济和公平四方面的绩效,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和在此基础上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