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严峻社会问题.针对现行未成年人犯罪公诉制度的优点和不足,本文提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批捕、公诉检察工作机制,改变传统的对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两种极端做法,创新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2.
公诉权的概念及其权能是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存在较大争议甚至普遍性迷思的理论问题。公诉权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法定的专门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决定是否起诉犯罪,以及如何起诉犯罪和请求法院做出实体判决的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公诉权是实体性审判请求权、私诉替代性权力、公益代表性权力和审判范围限制性权力。公诉权的权能主要包括:提起公诉权、不起诉权、支持公诉权、公诉变更权和上诉权(抗诉权或者提请再审权)。  相似文献   

3.
网络诽谤犯罪的公诉化,虽然有利于打击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网络诽谤犯罪行为,但预防此类犯罪的不当公诉化,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防止网络诽谤的不当入罪,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以及开启网络服务系统对信息的鉴别功能,无疑是抑制此类犯罪不当公诉化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诉权是人民检察院的一项重要职权,而我国的公诉权能又有其特殊性,不仅具有追诉功能,而且具有监督功能,所以,要保证公诉权的正确行使,必须根据我国的宠政制度和司法实践,应从公诉引导侦查、强化外部监督和程序内监督等几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公诉权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以实现既能追诉犯罪又能保障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人民检察院揭露犯罪,维护正义,宣传法制,教育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法律监督机关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直接关系到打击罪犯保护人民,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而法庭辩论,则是整个出庭公诉的核心环节,在这里,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规律,提高法庭答辩的敏锐洞察力和快速反  相似文献   

6.
公诉证明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诉讼法把公诉证明标准定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诉讼法学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现行公诉证明标准要求过高,完全是一种理想主义;但对于如何重新确定我国公诉证明标准没有达成共识。根据提起公诉证明的自向证明和他向证明的双向性特点,公诉证明标准从两个方面来体现:自向证明检察人员首先应达到内心确信,他向证明则应该是有确实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犯罪有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油气资源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资源犯罪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资源犯罪,其形成机制主要缘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油气管理体制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羁绊及相关法律法规欠完善。预防和应对油气资源犯罪需综合治理,首先得改善社会环境、以公平原则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其次要深化油气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油气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最后则是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公诉制度一方面受到世界法制发达国家诉讼制度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大陆法系国家,另一方面也内发于我国的政治制度与司法实践的具体经验.因而,我国的公诉制度有其自身的独有的特点.其中最本质的地方体现在我国的公诉权从属于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在社会矛盾增多和日益复杂化的当下,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至关重要,改革和完善具体的公诉制度则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护人权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刑事诉讼追求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双重目的支配下 ,国家利益、被害人利益、被告人利益构成了公诉制度中三种基本利益 ,对任何一种利益的保护过分上扬或萎缩都有可能导致诉讼客观、公正、民主的离去。因此 ,一方面确保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是公诉制度追求利益衡平的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 ,代表国家利益的公诉权需要制约是公诉制度利益衡平的现实需要。我国现行公诉制度利益衡平实现机制同我国刑事诉讼的双重目的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 ,在强化对辩护方利益的保护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微信独特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引发了大量新型网络犯罪,给公安机关执法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微信犯罪具有一些新的特点:案件类型多为侵犯财产类犯罪;受害人多为年轻女性;作案成本较低,取证相对困难。为及时准确地打击各类微信犯罪,为微信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虚拟社交网络的健康发展,公安机关可利用微信的注册功能、通信功能、“附近的人”搜索功能和“朋友圈”功能等打击微信犯罪活动;同时注意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加强学习研究、提高虚拟社会管控水平,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审核机制,多渠道防范微信犯罪。  相似文献   

11.
融合传统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以及类似人际传播的双向交流特点的网络诽谤犯罪撼动了传统诽谤犯罪立案管辖的理论和规则.公诉案件的网络诽谤立案管辖存在对公安部解释的适用效力、标准、度的问题;自诉案件的网络诽谤案立案管辖涉及证据的收集问题.在公共言论与一般言论区别对待原则和审慎运用刑罚原则指导下,文章提出了网络诽谤罪立案管辖制度的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公诉制度的诞生以检察官的出现为标志,以人们对犯罪客体的全面认识为理论前提。对公诉制度的界定必须围绕公诉主体、公诉目的两个方面进行。公诉制度的变迁遵循了适用范围日益扩展、公诉机关日益独立统一、起诉条件日益规范、起诉原则日益科学的发展变化趋势。我国现行的公诉制度在向国际刑事司法准则靠拢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依然存在着不少缺憾,应该从厘清检察职能和实现控辩平等的角度对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犯罪问题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犯罪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而对于老年人犯罪,社会防御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家庭人员也要多关爱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要多组织老年人的社会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对于已经犯罪的老年人,我国对其的刑罚处罚没有特别规定.比较国外和我国古代的立法,对老年人犯罪的刑罚处罚大多规定了从宽,我国的刑罚执行应该采取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合理政策.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指出了黑社会性质犯罪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寻求政治保护伞;势力范围逐渐扩大;稳定、严密及暴力性的四个组织特征。提出了完善对黑社会犯罪财产刑的立法,彻底摧毁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物质基础;加强反腐力度,彻底扫除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社会基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防治体系,从根本上铲除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土壤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主要对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及其诉讼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对这些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归属做一分析,然后据此分析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相关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其次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犯罪类型进行总结,主要有网络游戏中犯罪和真实社会犯罪两种类型。最后,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归纳,得出虚拟财产刑法保护的两种方法,即扩大司法解释和制定新罪名。而采取公诉还是自诉模式主要是根据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来判定。  相似文献   

16.
职务犯罪是腐败的极端表现,预防职务犯罪应从"不想"、"不敢"、"不能"三层次展开;严格用人制度,加强廉政教育,普及刑法知识,以致"不想"犯罪;加强查处力度,严刑峻罚,以致"不敢"犯罪;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以致"不能"犯罪.  相似文献   

17.
洗钱犯罪是最典型的"国际犯罪",它不仅扰乱了各国的金融管理秩序,而且腐蚀了各职能部门的人员,更促使了"上游犯罪"的发生.目前,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限定于贩毒、黑社会、恐怖活动、走私四种特定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提供资金账户等方法掩饰、隐瞒这四种特定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行为;犯罪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我国应建立配套金融法规,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和相关机构在反洗钱中的预防作用,完善反洗钱刑事立法,扩大上游犯罪的范围,加大对洗钱犯罪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8.
因受传统法律观念影响和公安机关规避执业风险的现实需要,大多数轻伤害犯罪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均通过刑事公诉方式进行处理。由于犯罪被害人合法权益保障方面的立法、司法存在缺陷,导致参与刑事公诉程序的轻伤害犯罪被害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通常承担着较大的经济风险,主要体现为诉讼支出的必然性和物质损失获得有效弥补的或然性。为合法规避这种经济风险,现实生活中轻伤害犯罪被害人可积极申请刑事和解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青少年犯罪特点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目前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为:从规模上看,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持续增大;从构成年龄看,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犯罪组织形式看,多系团伙作案,有的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从作案手段看,方法简单,手段单一,并向暴力化、公开化发展;从相关因素看,网络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关系正在日益密切;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亲情犯罪是指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犯罪。亲情犯罪挑战道德底线,破坏社会秩序,引人关注。传统道德约束力降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家庭暴力等是亲情犯罪发生的主要原因。重塑家庭道德观、构建家庭矛盾化解机制、加大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力度以及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防范亲情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