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经济区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空间,也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在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以生态循环理念引领农业经济区产业布局,破解资源环境瓶颈,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美丽新农村建设,成为农业农村地区挖掘新潜力、 培育新机遇、 拓展新空间的重要举措.笔者以天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其在生态持续建设、 农林产业发展以及村庄整合与服务等方面面临的困境;进而,从多学科、 多平台以及反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探索.最后,提出了生态循环主导下的农业经济区规划策略,包括以生态为先,融入社会发展新元素,实现多方共赢;以循环为基,建立林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示范;以村民为本,探索林下村庄保护与建设的新路径等,并对实施成效和机制建设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后,城乡规划学科迫切需要拓展对乡村的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指出目前国内乡村规划领域的研究,还缺乏在法律支撑、治理机制和规划技术表达手段三方面进行探索和积累。其一,规划界未厘清宪法、物权法、村组法、自治条例、土地法、环保法等对乡村规划行为的影响和赋权关系,导致乡村规划法律依据存在盲点。其二,规划界未重视乡村社区的自治特征,对自治权力与行政干预权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普遍忽视。其三,规划界在乡村地区采用城市规划的调研、编制和沟通方式,还未针对性地探索适用于乡村地区的规划调研、空间表达手法和沟通模式。这些都从根本上决定了乡村空间规划的理论、体系与内容,以及乡村规划的实践效果。指出,综合考虑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形成一套逻辑自洽、适应国情的乡村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3.
邵大妞 《公关世界》2023,(20):119-12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务实举措,是辽宁省大连市深入贯彻落实基层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为了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推进减负赋能增效,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本文通过研究辽宁省大连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基本情况以及基层赋权强能现状,寻求城市社区工作者赋权强能的路径,为大连市的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层面,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多纬度整合的规划思路。立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文章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了其中存在问题,并尝试结合案例实践探索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5.
<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乡村地区塑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高效富美的生产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障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情况,探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提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是乡村振兴的总牵引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实施的重要抓手,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构成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赋权青年就是激发青年在社会参与中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使青年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增强青年的获得感和自我实现感。印度政府通过组织赋权、个人赋权、弱势群体赋权等途径激发青年的社会参与,弥补课堂书本教育的不足,对青年职业技能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治理参与等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印度赋权青年社会参与的策略和路径对中国青年的发展促进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安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美丽乡村生态环境“谁来治?如何治?效果如何?”的讨论中,培育村庄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和促进乡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被视为实现乡村环境社会良治的重要路径。本文提出“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社区归属感)(1)-环境参与行为”解释框架,利用田野调查数据加以检验,发现:乡村居民的环境参与行为包括生态环境参与行为、生产环境参与行为和生活环境参与行为;村民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直接影响其生态环境参与行为,同时通过环境参与意愿间接影响三类环境参与行为;社区归属感差异化地调节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与不同环境参与行为的关系。因此,通过村庄空间再造,带动村民创业创收,激发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其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意愿和积极性,提升其环境参与行为,是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孙媛 《城市》2019,(4):75-79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其提出了包括生态宜居在内的新要求,使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意蕴。天津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紧紧抓牢生态美好的底色,坚持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环境的绿色宜居以及生态功能的拓展;并克服农村污染时有发生、环境建设软硬件条件不甚完善等问题;努力在城乡融合、突出差异、产业绿色振兴以及共建共享中探索以生态环境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借助乡村振兴这股东风,积极鼓励大学生在乡村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既能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积极作用,又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价值。但目前大学生返乡创业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大学生返乡意愿不强,就业观念保守;其次校乡企未联动,项目开展困难;最后乡村产业缺乏长期规划,产业集群难等成问题。本文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第一要宣传创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第二社会齐聚力,推动创业项目实施;第三建成帮扶体系,形成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大学生在乡村开展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1.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仿照自然界的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态系统的一种工业形式,是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生态工业共生体:生态工业共生体是一群从事相关产业生产的企业集聚成群形成的企业群体,其中的企业相互合作,而且与当地的社区合作,以实现对信息、材料、水、能源、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等资源的有效共享,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为商业企业和当地社区带来可平衡的资源。生态工业共生体的运作模式可以说是目前降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好运作形式。  相似文献   

12.
王景全 《城市》2011,(8):52-56
乡村休闲是指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为目的、以乡村空间环境和乡村特有的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观光、度假、娱乐及乡土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休闲形式。环城市乡村休闲产业承载着增加城市休闲供给、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与社会功能,是城乡合作、互利双赢的产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上海市D社区基于生活、关系、空间三维向度的城市社区融合共建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当前社区建设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动回归,通过社区动员培育居民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营造社区文化,深化关系联结,从而有效提升社区社会资本,推动社区多元主体整合,形成以基层情感治理为主线、以专业工作介入为手段、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城市社区整合共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物流产业是支撑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产业,但物流活动同时对所在社区产生显著的环境影响,随着物流产业在区域与城市空间的扩张,这种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展。文章选取环境正义的视角,着重阐释物流活动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族裔和不同阶层社区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是如何来自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文章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将物流设施纳入传统环境正义的理论框架中,通过分析物流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社会成本,探讨其对"物流设施-社区"二者空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的社会经济增长与就地城镇化转型,低碳建设已成为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乡村的产住元胞为小微单元因子,建构碳排放量化评估模型,并借助GIS模拟与解析乡村碳空间图谱的范式特征。以浙江地区的发达乡村为实证样本,结果表明:不同产住类型主导的乡村碳空间图谱差异明显,具有分散式点状、梯度式层推和核域式集聚分布等特征。进而,探讨现阶段乡村增汇减排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乡村碳排放的优化路径与策略机制,以期为低碳乡村的营建规划提供参考与经验。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三农问题"的愈加凸显和对"乡愁"情怀的愈加关注,近两年乡村规划以及乡村建设成为了行业的热点,但追问下来,物质空间的更新改造终究针对的是现象而非基础。各地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无一不是社会组织在物质空间建造上的投影,而当今传统村落的凋敝不仅与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乡村社会的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只有以村庄社会组织建设为支撑基础,村落物质空间的更新建造与之相对应,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才能得以有效和持续地开展,而非为寄托城市人"乡愁情怀"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8.
郭雨晴 《公关世界》2022,(22):18-20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如何实现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当前农民农村已实现巨大发展,但乡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振兴人才短缺、乡村存在不良之风、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和乡村组织力不足是阻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五大难题。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为抓手,探索农民农村发展路径,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服务是新媒体在社区建设不断应用的产物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下,社区在空间上发生了转变,打破了原有的地域性,社区的参与性与网络性更加凸显出来。社区赋权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从整体上提升社区能力,而新媒体可能搭建社区服务发展的新平台,构建社区的整体参与网络,形成社区共同体意识,从而推动社区赋权的发展。本文基于对当前信息化服务现状并结合了对厦门市30个社区的信息化服务初步分析,当前社区信息化服务中仍存在着重信息轻网络、重视程度不够、人才资金缺乏等不足。由此,本文对当代中国社区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其破碎化、边缘化、逐步消亡的态势突出表现为乡村与自然关系割裂,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和村落空间建设日趋无序,乡村道德规则碎片化,村民思想意识麻木。而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以甘肃省三益村中心公共空间修复为例,通过重塑空间生态伦理,以空间营建诠释"俭"这一传统文化,并逐步引导村民自主参与建设,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重拾。修复过程将传统文化融于村民的生产生活,使村民在参与建设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益处,同时唤醒了其自身的家园意识和文化自豪感,进而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