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步行环境恶化和公共空间缺失是当前主要的城市问题。针对国内现有公共活动中心区步行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四种可行的建设模式,继而以上海五角场和徐家汇为例,具体阐释多层步行系统的可行模式及其所带来的地区活力。通过案例阐释,得出网络化、立体化的多层步行系统适应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密度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城市再更新这一结论,但也指出,应通过多种评估来定量剖析公共中心区步行空间实际需求,实现城市精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处于岩石封闭系统中,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在设计及表达上具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地面建筑及城市设计方法的类比,基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城市设计五要素,研究城市中心区地下—地面"双层"城市设计方法,旨在消除地下街的迷途感并增强地下空间开发的系统性。提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需要与地面城市相对应,包括"区域:空间的分区主题设计","节点:地下空间节点创造","标志:地下空间高潮点及中心","边界:地下空间界面设计","路径:导向系统及导视系统"五个方面,并形成地下、地面立体对应关系,构建完整的"双层"城市空间系统,为整个城市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3.
上海大都市圈是引导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正在积极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空间功能体系和结构.为提升新城在上海大都市圈多中心结构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基于城市-区域规划理论和新发展格局要求,研判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演变形势,形成"导流、引流和集聚"的新城总体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市域城镇体系间的网络化交通联系,优化新城与对外枢纽的锚固链接,创新城市交通服务和制度供给等新城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城市公共健康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通过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有效提升健康促进与可防疫能力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当前健康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基于相关理论梳理,构建健康促进和防疫支持的"双效健康城市"框架探讨环境更新要素与设计方法,结合苏州金鸡湖环湖绿道更新案例展开应用探讨,提出了城市既有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若干设计策略与途径,以期全面提升城市空间韧性和公共健康防疫力,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晓燕  黄一凡 《城市》2019,(8):55-61
绿色慢行交通以最优的交通效率实现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环境多元协调。作为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它满足了多种交通方式共存发展的需要,达到了实现有效土地开发利用的目的。笔者以银川慢行交通为背景,从步行街区、自行车道规划建设两方面进行了规划分析,探究了银川慢行系统中步行分区、街面设计、自行车道分级等关键要素规划内容,提出了银川慢行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焦作高新区防灾体系现存问题,建立社区公共空间防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交通、小型、中型、大型公共空间的防灾潜质,提出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增强社区这一城市基本单元的灾害防御与防灾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维礼  张琳 《城市》2019,(4):63-74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是以公共交通为向导的开发模式(TOD)引导城市发展的关键核心节点,科学合理地划分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轨道站点接驳策略制定、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研究、指导用地开发与土地利用等相关研究的工作基础。目前,常用的研究手段未考虑影响行人步行特征的各项因素,并且在划分影响区时易发生重叠现象。由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引入泰森多边形、提出步行指数,同时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优化完善传统分级分类方法,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符合各站实际情况的轨道站点影响区范围划分体系。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人群聚集下拥挤踩踏事故的频发,凸显了公共空间安全危机的时代背景。风险评估是预测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间盲区的有效手段,也是指导公共空间安全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整合度、连接度和可理解度等句法参量为评估因子,建立公共空间人群聚集风险的可视化定量评估模型,并运用于重庆动物园案例中,实现对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间盲区的预测。结果表明:第一,整合度高、连接度高的空间是人群聚集的风险区域;第二,空间可理解度低将增加人群聚集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路网结构、规划展区布局、完善设施系统的空间干预策略,为构建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9.
步行化作为当前城市发展理念中一个逐渐受到关注的概念与话题,呈现出来的理论归属与实践类型却是多元化的。文章将尝试厘清步行化相关概念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为城市步行化及相关步行空间环境的发展提供较为清晰的概念参考依据。该文将主要采用时空双维度的比较分析方式,在时间维度上,纵向梳理步行化概念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横向上选取德美两国城市中心步行区作为研究案例,比较步行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以及背后的机制动因。研究发现,步行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两次主要的概念特征转型,两次转向均发生在步行化的属性特征和空间特征,由专属化一公共化、室内化一室外化两组二元关系构成;而在比较研究中发现,两类特征的转型,属性特征更为基础与重要。所以,步行化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发展理念,在如今的机动主导时代,有着新的涵义和作用;同时,步行化是一个综合的理念渗透进入城市的经济、交通与社会发展,而非单纯的一种空间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10.
马聪玲 《城市》2015,(3):53-56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休息、娱乐、游憩的空间场所和设施,是政府提供给居民享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对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意义重大。城市休闲空间可以分为私人休闲空间、半公共休闲空间、公共休闲空间。从旅游利用的角度对城市休闲空间进行分类,城市公园、沿街绿地、步行街区、滨水区等均属于公共休闲空间。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政府或其他团体建设经营,融休闲游憩、环境生态、园林艺术、科教健身、文化艺术和防灾避难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  相似文献   

11.
王腾飞 《城市》2015,(9):55-59
笔者着眼于绿色生态街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通过对瑞典马尔默Bo01街区、哈默比新区案例的深入分析,总结了欧洲城市在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同时从构建弹性开放空间网络、交通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改善微气候、保护生态及碳汇等4个方面提出了简要的规划建议,希望对科学合理地编制绿色生态街区公共开放空问相关规划、制定政策法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镇体系发展关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区域内部空间关系由城市间各类功能联系所构成,包括交通联系、产业关联、贸易联系、竞争与合作、科技创新联系、文化联系等不同形式的功能联系,反映出区域的空间关系,构建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空间格局。区域的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特色城镇,对区域的空间格  相似文献   

13.
新城是上海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增长极,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十四五"规划将上海新城建设引入全新的"都市圈新城"阶段,对其交通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对上海新城功能定位历史演变过程的梳理,判断在新发展格局和新定位目标下未来新城交通的发展要求,提出了都市圈新城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的建议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翔 《交通与港航》2022,9(1):11-17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城发力"是近期的战略重点,强调将新城建设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结合"五个新城"新的发展形势,梳理新城慢行交通出行特征与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围绕慢行交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网络完善、空间复合、系统融合、品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慢行交通规划策略,提升慢行交通吸引力,为新城打造高水平的综合交通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大学校园开放性与使用者密度增加的情况下,机动车与人行交通的矛盾日益凸显,校园步行交通环境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本研究从道路交通基础条件、机动车动静交通情况及使用者评价三方面构建校园步行环境评价方法,注重整体与局部、动态与静态、环境与心理多维度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收集并分析路网连通性、车流量规律、设施分布、道路宽度与路径可达性、使用者行为特征等基础数据,采用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遴选出10个校园步行环境影响要素,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步行环境量化评价算法;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低干预度的分级校园步行环境优化建议,以期为校园步行环境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建华 《城市》2007,(11):29-3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城市发展史上.前工业化时期城市空间扩展是十分缓慢的.城市的产业与人口向郊区迁移只是偶然现象.从工业化时期开始,西方国家城市空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由中心向四周扩张.城市存在的交通、教育以及犯罪等问题.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卫生问题.促使部分富裕人群先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有新鲜空间与充足阳光的地带.  相似文献   

17.
通过简述现代博物馆定义及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与广义概念,认知促进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三方面城市公共文化艺术动力基础,初步探析基于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集聚共享、混合使用、走向开敞、转化消极这四种类型的博物馆整合发展策略,以及其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藉此思考博物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前景。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作为以轨道运输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立体系统,成为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重大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象、新规律。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区域,对其加以界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出交通导向、环境导向、空间导向等三种概念类型;进而,在分析轨道交通站点、行人、城市空间等关键要素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站点影响域的概念自然生成;提出了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据探索等时代趋势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创新机制——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系,基于此提出未来精确划定站点影响域的"边界"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交通拥堵是国内城市中心区面临的难题之一,许多城市已经进入用地的存量发展阶段,以增量交通设施建设为主的交通拥堵治理策略已难以为继。以位于广州市中心区的环五山片区为例,研究提出存量发展阶段下的交通治理对策应转向存量设施的效率提升,遵循存量优化和适度建设的原则,从强化公共交通出行、挖掘道路潜力、扩充道路容量、提高转换效率等方面提出拥堵治理的相关措施,对缓解环五山片区的交通拥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敏  连华 《城市》2022,(8):32-44
为缓解城市快速发展而引发城市旧城区功能衰退、活力不足和业态发展滞后等问题,笔者在回顾总结城市触媒理论的基础上,以天津三岔河口中心地块为例,探讨构建天津三岔河口活力触媒点的原则和内容,并进一步提出以建筑物、民俗文化、功能业态和公共空间作为触媒元素的天津三岔河口更新设计策略,为旧城改造中城市风貌延续、地方产业发展及空间活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