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斌  刘奕  方煜 《城市观察》2021,75(5):52-59
在多年的城市更新实践中,深圳探索出了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更新模式,该模式在高效推动城市的存量空间再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城市不堪重负等问题.在反思深圳市场运作式更新的基础上,以深圳的非典型更新样本——罗湖口岸枢纽片区两轮更新实践为例,总结归纳了它所代表的公共产品导向型城市更新的模式及其演进.进而提出从更新目标、更新理念、更新财务模式三个方面实现转变,迈向公共产品导向型城市更新,并结合国内外经验进一步提出探索推广公共产品导向型城市更新开展的多元途径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更新工作不仅涉及为人们所熟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投入、市场运作、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组织实施等与物质建设相关的诸多方面,更重要的是,与社区营造、城市治理、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等人文社会因素也密切相关,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和细致的社会系统工程。社区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传统的城市更新与治理普遍停留在表象的物质空间层面,忽略了更新地段中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稳定的社会网络,缺乏对社区人文方面的深度关怀,出现社区文脉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更新在一系列制度转型下,开始抛弃了之前福利性更新方式,转向增长主义的更新方式。就主要特征来看,表现为如下方面:其一,更新价值不再注重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而是强调经济增长的效率认识;其二,地方政府在更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三,依赖市场更新(房地产)成为主要手段;其四,居民在整个更新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妥协。当然,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益于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逻辑下的更新行为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比如,居民空间漂移和绅士化、更新成本的转嫁和剥夺、加剧居住空间分异等等。特别是在2004年之后,受到基本农田保护和经济危机的内外羁束,使得城市更新成为取代城市空间拓展的另一重要开发方式,并随着大规模推倒重建所带来的历史文化丧失、弱势群体权利难以保障,以及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的拆迁冲突等社会问题将城市更新推上了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在以上背景下,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我国城市更新的现状进行剖析,寻找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更新运作机制——城市更新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其"增长主义"逻辑,向更为"包容性"的增长方式,即城市更新的主体之间享有更为公正的权利和利益分配。总得来说,笔者是从如下疑问开始研究线索:产生更新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即城市更新的运作机制存在何种缺陷?面对这些缺陷,如何实现这种"增长主义"更新逻辑的转变,即其解决之道又在何方?城市更新发展思路"包容性"转变的关键在哪里、具体途径是什么?本文围绕该线索,对当前城市更新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城市更新反映在宏观和微观的空间影响,究其内在矛盾则主要可以概括为更新机制在更新主体间权利和利益分配的非正当性安排。而究其困境根源,笔者认为当前城市更新理据于伦理学的功利主义,它用对经济增长"好"的要求来规范更新的具体运作机制,这也就成为当前更新运作机制在具体更新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包容性增长理念,它所理据于义务论公正观,强调增长过程性的公正逻辑要优先于对经济增长"好"的认识,形成对功利增长的理论应对。笔者充分借鉴其理念的逻辑思路,明确包容性增长的要点:对增长结果(目标)的可持续要求——增长的综合性;对增长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增长中落实政治权利、实现经济利益共享、保障弱势群体。在此基础上,将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操作性要点应用于城市更新的过程分析当中,重新梳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更新实施的组织模式、更新利益的分配和保障方式等与更新实施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为逻辑,从而提出包容性城市更新的概念,建构其理论框架。除此之外,本文还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实现这个过程的包容性提出具体实现途径,涵盖了对现有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参与权、共享权以及保障权的完整层次,对现有城市更新的运作机制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基于包容性增长理念,对我国城市更新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借鉴国外城市更新理念和案例分析,对包容性城市更新进行了理论架构,并对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将包容性增长理念注入城市更新的研究中,从伦理学的义务论公正观出发,突出城市更新在运作机制上的正当性安排。在理论上拓展了城市更新研究的视角,提出了包容性城市更新的概念和框架:包括更新目标价值包容、话语表达的包容、利益共享的包容、结果差别的包容四个方面,并明确了这一关键概念特点、构建思路、基本要素。(2)按照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分析框架,提出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实现路径,涵盖了对现有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参与权、共享权(众筹)和保障权的完整层次,对现有城市更新以及城市规划提供了实践指导。(3)本文研究中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城市宏观层面,对城市更新安置房源的空间分布提出评价方法和模型,并将其运用于重庆主城安置房源空间分布的选择上,提出较为可行的安置房源适宜度模型,为政府实施结果再分配提供了可供实际运用且较为科学的方法和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4.
当前,城市更新作为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一项战略,已在全国各地实施。城市更新规划实施是以投资项目的形式落地的。但从规划到项目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投资项目经济评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决策流程中被完全忽略,很有可能导致经济低效或无效项目的实施,浪费国家资源。本文根据我国国情,参照国际经验,提出如何界定城市更新投资项目,探讨城市更新投资项目经济和财务可行性评估的流程和方法。目的是通过构建一个科学严谨的流程,为城市更新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作用和责任。  相似文献   

5.
空间容量是城市开发建设运营中增值产生和分配的主要载体,不同的城市更新途径指向了不同增值分配方式下的空间容量增长.在中国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程中,面对既有的巨大规模的城市空间容量,如何在实施可行和容量限制的双向约束条件下,有效提升城市的空间运营,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城市更新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土地开...  相似文献   

6.
财政可持续是实现城市更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城市更新与财政可持续之间的现实矛盾,空间生产理论能解析财政推动城市空间再造和价值提升的内在逻辑,促进制度建设和空间生产实践的协调统一。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构建“制度空间重构—多元主体行为选择—社会空间重构”的空间生产逻辑框架,提出未来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的五大基本逻辑和四大基本准则。最后以北京劲松模式为例,实证分析本逻辑框架的适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旧城更新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和探索,取得显著的成果。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显现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在城镇化发展方面,笔者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东西部区域性的发展差距和不平衡,城市—乡村发展差距和不平衡,以及,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发展差距和不平衡。中国逐步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后期,乡村建设和旧城更新,将成为这个时期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事物的发展,具有其规律性,往往为时间、空间、事件、人物所影响,构成发展的轨迹和内在联系,形成结果,又反馈和作用于事物的演进和再发展,笔者将这种作用力的构成及其演进规律称为"生长性"。由此,论文讨论了旧城更新工作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提出对城市更新工作"生长性"的认识,这种生长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论观点,时空发展关系的生长性,地域技术关系的生长性,形成城市更新本质的影响和作用力。文章选取笔者所经历、并与重庆城市更新学术研究相关联的几个案例,进行探讨,从历史认识、教育认识、生态认识方面,探索旧城更新的时代意义及其影响价值,表达"城市更新"学术探索的生长性及其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立交桥下区域,已成为城市的"失落空间"及城市双修阶段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梳理了城市进程中的失落空间以及更新方式,然后以杨公桥立交为案例对重庆市立交桥下失落空间非正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使用者行为需求和空间运行机制,探索当下规划政策应对的盲区,并对此类空间的更新策略与治理手段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影响高密度城市的城市更新因素——以香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闻名于世。这种模式的形成或是由于城市新的发展需要,或是由于城市更新,后者是目前香港政府为提高公众居住条件和建成环境质量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本文聚焦城市更新,旨在突出当前香港城市改造实践中的不足,并从文献中筛选出影响城市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阐析它们如何能够从各方面支持本地社区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后期资料分析,搜集和评估了香港专业设计人士与市民的意见,提炼出提升城市更新项目可持续性的关键设计因素。但愿本文的结论能为香港的开发商、城市设计者以及政府官员在日后的可持续城市更新项目中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城市发展开始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优化并重转变,城市更新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更新从一种技术手段,向综合的政策转变。在当前实践中,城市更新的模式选择仍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呈现粗放化的态势。通过对城市更新动力的分解,发现更新模式的选择与主导力量之间存在直接关联。本文以研究区域内地块所受的主要动力作为更新类型的评判标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丹江口市老城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依据评价结果对更新单元进行类型划分,并根据不同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更新模式选择建议。研究表明,基于动力差异评价得到的单元更新类型,是客观选择更新模式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更新的精细化发展、促进更新规划的科学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要在东北亚地区中充分发挥作用并成为重要的国际经贸城市,就必须寻找使城市更新的动力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以便正确协调和处理城市的空间发展以及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威胁,这样才能找到一条使城市更新、持续发展并符合21世纪时代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针对我国城市更新的财务分析方法研究较为滞后。基于地方政府的视角,结合现代会计准则,构建了具有中国城市化特色并且与城市用地空间紧密结合的城市更新财务模型。城市的居住用地、公共配套用地以及产业用地分别对应财务模型中的融资、资产和收入项。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地方政府在城市投融资阶段结束后,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寻求运营阶段利润的最大化。在基准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放松假设前提,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对城市更新典型模式的分析,解读不同模式的财务本质以及背后隐藏的财务风险。结合以上分析,从用地结构调整、开发模式选择、公共资产盘活、产业用地出让以及用途和产权变更五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城市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13.
李嘉珣 《城市观察》2021,72(2):105-116
城市老旧社区有机更新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完善城市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议题.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海岛城市国家,曾经面临着社区老化、居住条件差等问题.199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相继推出多个更新计划,持续翻新和完善公共住宅,有效提升旧社区的功能,恢复社区活力,促进种族间的融合,其更新政策和经验成为全学界和业界学习的典范.通过分析和总结新加坡城市更新计划的发展历程、内涵理念、实施方案和更新内容,为我国城市老旧社区有机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始终.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行,如何把握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文章以国土空间视角下国内城市更新与空间优化的研究成果为对象,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城市更新"主题获取文献,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实行国土空间规划以来近10年内相关研...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城市更新的概念和技术路线,探讨了体育场馆建设在促进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体育场馆建设可以有力地促进城市的经济更新、环境更新和社会更新,进而促进城市的整体更新,城市的更新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进而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国内外机场外迁引发的城市更新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机场搬迁遗留的城市空间断裂问题,引入"缝合"理念,提出分层组织要素、重组功能结构、构建功能连接区、疏通城市脉络、重塑历时景观五个更新对策,旨在为机场更新时把握发展机遇、利用地区资源、实现城市与机场共赢、创建有活力的城市新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博物馆、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博物馆与城市更新的互动关系,指出我国在城市更新中,应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重点发展地方性、专业性的中小型博物馆以及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应丰富博物馆的功能、参与性和体验性,努力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促进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与对话。  相似文献   

18.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9.
沈艳兵  单晨 《城市》2023,(3):16-24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更新改造阶段,城市更新行动已成为“十四五”规划中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文旅产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对文旅产品开发提质增效、文旅服务改善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城市更新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文旅产业与城市更新双向赋能,既能提升城市更新能级和品位,也能促进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质量。文旅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行动双向赋能,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管理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在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培育和文化浸润等方面提升城市更新品质。  相似文献   

20.
李越  黄韬文 《城市》2015,(10):39-43
笔者针对大都市近郊型传统开发区的当前问题和亟待改造提升、融入城市的宏观趋势,探讨切实可行的传统开发区城市更新具体路径。通过实际案例的操作,分析开发区需要退出和引进的各项功能,摸索出一套可以量化的准入退出标准机制,并在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开放空间体系、保障通勤效率、近人尺度下土地混合布局、美化市容环境等方面加以针对性的考虑,为大都市近郊型传统开发区的城市更新策略提供现实样本。相关规划研究成果已应用落实在具体项目的城市更新规划和近期实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