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再梳理政府、企业和社区三个层面村落物质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结合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湖村物质空间发展策略,最后提炼出构建"人—村—遗"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完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加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核心的村落内涵建设及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参与体系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生土村落民居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典型新老村落民居进行对比分析,在介绍村落区位气候、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完整呈现古村民居的建构材料、平面及主要功能布局情况,总结其乡土营建智慧和村居更新中的问题,分析得出新材料的引入、功能生活的"现代化"转型及平面形态的固化生长是地域乡土村落更新的主要异化表现,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与保留传承多样性的生土村居特征协同之策进行探索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遭受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加之“重文化、轻自然”的保护思想较为普遍,导致传统景观难以维持平衡状态而出现破碎化、异化与衰败等问题。本文基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系统解析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内涵与机理,并构建景观韧性评估模型,以陕南地区的12个传统村落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陕南传统村落样本景观韧性综合得分平均为55.282,处于景观韧性一般水平,最高为青木川村,凤镇街村、营梁村与云镇村得分均高于60,处于韧性较强水平,得分最低为西坝村处于韧性较弱水平;第二,指标准则层中文化景观韧性得分最高,是影响陕南传统村落景观韧性水平的主导因素,依次是生态环境韧性与社会网络韧性;第三,一级指标中陕南传统村落样本得分情况差异较大,主要受到自然环境、旅游开发、人口流失与移民搬迁政策等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景观韧性评价结果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从增强抵御干扰力、提升适应恢复力、优化学习发展力等入手,提出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分类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朱志刚 《城市观察》2011,(4):166-171
"城市村落"的概念提出,是对"城中村"概念的一次批判性反思。"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正如其概念一样,形成了单一性、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本文拟就广州城市村落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空间形态现存状况的分析,探讨广州城市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模式及注意问题,并提出"城市村落"的研究应从人文关怀之意义出发,更侧重于对其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阳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适应地域气候条件,形成了以"十三间头"作为典型单元的独特建筑文化.研究选取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在文献史料与现场测绘的基础上,结合软件模拟与实地测试,从村落规划和民居单体两个层面分析总结其在适应本土气候方面的空间特征与构造措施,为现代绿色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对生产、生态、生活之间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村落重要性认知的不断加深,以牺牲环境、无视生活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被“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所替代。然而现阶段“三生”之间的磨合与拮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禁锢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村落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等特性,为相关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基于此,论文尝试以“三生融合”为导向,构建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模型,旨在为基于分类基础上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策略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以环太湖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分类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分类模型可将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划分为成熟改善型、拮抗调整型及失衡重构型三类,能有效结合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三生”特征,针对性地总结凝练出保护发展的经验与策略,其分类过程与结果亦可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定位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文化消费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消费是一种以文化商品为消费对象的文明活动.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促进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本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467名大中小学生为例,在分析青少年文化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和引导青少年合理文化消费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将立德与树人二者辩证统一,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任务,转变为将道德培养与素质培养相统一的育人任务,这是一次教育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高校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凝练经验,让课程思政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并践行,通过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工作模式的优化,积极探索和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的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今年1月5日,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杭州召开全省扶贫工作表彰大会,景宁畲族自治县被授于“光荣脱贫县”称号.但我们在下乡调查和平时的实际工作接触中,发现许多乡村干部、群众在满怀喜悦地庆幸脱贫攻坚胜利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于返贫的担忧.  相似文献   

11.
冯萱  吴军 《城市观察》2014,(3):5-17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多元博弈的利益格局下,旧城更新具有多目标、多主体、系统性强等特点。然而传统规划管理体系中,上至市域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下至指导地块开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均因其编制侧重点不同,缺乏立足旧城整体、具有综合系统视角的规划建设指引。本文借鉴广州旧城保护与更新的经验,结合目前旧城规划管理方面的要求,总结提出了新城与旧城联动、整体系统更新、保护与更新差异化管控、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中观层面规划管控思路和方法,以期科学有效地引导旧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重庆市主城区选取了具有典型山地形态和丰富声景的碧津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声漫步方法对该山地公园的声景和视觉景观进行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碧津公园的声景组成可分为人工声(65%)和自然声(35%)两大类;人们更偏爱流水声、鸟叫声等自然声;公园平均声压级为62.7d BA,远超过相关标准的限值;声景的舒适程度与声景类型、空间的围合程度都存在显著相关性;近的—远的、单一的—复杂的、柔和的—刺耳的、无方向的—有方向的等词组是描述山地公园声景最贴切的形容词。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经济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网红经济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网红旅游地.笔者以闽南地区的网红旅游地梧林古村落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传统村落通过形象塑造、流量传播和情感传递获取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力流的模式,为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林生 《城市观察》2016,(4):141-147
街区复兴与更新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前门大街在历史中的繁荣兴盛与文化商务的融合存在密切关系。在街区走向复兴的过程中,文化商务融合仍是重要的支撑性因素,并以以市场为导向的重建或再开发、具有福利色彩的综合整治以及以改变街区核心功能等为融合发展的路径。但由于在街区更新中定位不清晰、商业活动乏力,导致文化与商务的融合出现脱节,制约着街区更新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媒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电视媒体品牌的创立是众多卫视发展的重点。实际上,国内媒体在品牌建构还只是刚刚起步,很多媒体品牌都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将着重以浙江卫视中国蓝为例,通过对电视媒体品牌建构与发展进行分析,找到其中问题,并提出思路策略及发展方针路线。  相似文献   

16.
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城市更新为主的城市规划将面向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从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到主体与物质空间相互叠加的社会+物质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作为协调多元主体需求和意愿的平台和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北京旧城保护区更新实践的为研究对象,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更新和社区主导型更新两种模式,选取四个典型案例,参考政治科学和政策科学理论,将公众参与过程看作一个政治互动过程,建构多主体博弈系统模型,研究不同价值取向的多主体及其博弈过程,进而对其公众参与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并提出城市旧城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归纳总结山地城市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规划重点,综合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禁限建要素等分析了如何对规划区空间管制用地进行有效组织、进而制定空间管制用地分区和管制导引,并依托ArcGIS9.3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山地城市空间管制研究方法,以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规划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2006—2011年重庆主城区的城市绿地演变,评估了绿地规划实施效果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约束作用。研究发现:重庆独特的山水格局及其山体绿线控制政策奠定了其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建设不断侵占原有绿地尤其是组团隔离绿地,致使原有绿地不断破碎化和孤立化,降低了绿地规划的约束作用;城郊公园和广场绿地有所增加,这些绿地主要是由农用地转换而来。本文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发展与绿地规划管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对城市绿地保护和空间格局优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农村自然村落改造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实证调研,分析了上海农村自然村落改造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结合当下的宏观经济背景和社会发展形势,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更新单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旧城更新中对土地采取单元划分和开发的策略,是基于土地的区域开发策略、用地功能组合调整、开发成本和收益平衡、经济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平衡等内容提出的,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和应用.更新单元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规划单元开发制度.传统的区划制度作为土地使用中的一种土地分区规划,是对每一个地块逐一进行设计与控制,面积较小,无法满足整体旧城空间的统筹规划安排,由于无法应用于大规模土地开发,后来被新型规划单元开发替代.单元的划分根据更新要求而定,范围可大可小,增加了更新设计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