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改进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劳均耕地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进而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我国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我国大概需要向城市转移3至4亿的农村劳动力,每年要转移1 800万左右。但目前我国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合理引导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流向了城市,文中通过模型对我国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69亿左右,而通过城市劳动能力容纳的测算,发现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着1 500万的就业缺口,从而得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要走农村非农产业转移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利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下岗问题已变得非常突出。据统计,1995年全国下岗职工约为400多万,1996年为800多万,1997年上半年已增加到1000多万人,若再考虑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约为13-15亿),从8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民工潮”的形式自发流入城市,进入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有增无减。1995年以来,农民进城就业已达5000万人。在“工人下岗”与“农民上岗”的矛盾中,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大中城市政府为解决本市劳动就业纷纷制定政策,分别采取了“按比例就业(即:规定在不…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就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道路,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关键所在。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依靠这种途径进城就业并不能带给农民工较高的就业质量,也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不能过多地依靠社会资本,政府应该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就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引入了城市就业概率的概念,认为一个农村劳动力是否迁入城市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与城市就业概率或失业率.他解释了传统人口流动模型不能解释的传统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与城市失业现象并存的问题.本文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理论,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失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提出在发展城市工业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同时,发展农村经济对解决城乡就业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近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农村人口虽然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表明户籍制度的影响正在削弱,但是通过对职业流动、就业的制度路径和就业非正规化的研究表明,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市就业制度仍然在阻碍着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阻碍着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这不仅对农村流动人口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资讯     
我国85个创业型城市扶持68.4万人自主创业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透露,我国首批85个创业型城市,已受理创业贷款申请72万笔,累计发放贷款资金288亿元,扶持自主创业总人数达68.4万人,带动就业238万人。他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依然很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均规模将达到667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  相似文献   

9.
在托达罗模型和周天勇修正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实际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两个关键变量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工资的上升会加重城市失业;劳动力转移成本的下降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失业率随城市就业部门的扩大而下降,城市实际失业人数在最大失业人数点之前随城市就业部门的扩大而增加,在最大失业人数点之后随城市就业部门的扩大而下降,城市就业部门的扩大能够内生地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因此,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对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农民工选择在城镇和农村之间流动是理性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预期收益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农民工流回到农村的根源在于城市就业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稳定而有秩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环境,降低其就业成本、增加其就业收益。  相似文献   

11.
“限制性”就业制度安排的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进入是否加剧了城市就业压力,影响了城市劳动力的就业比重,政府为保护城市劳动力就业而制定的“限制性”就业制度绩效如何,是应该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预测在未来5年的时间内,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入,企业失业人员以及每年经济活动人口的增加,西安市将面临着约50万人的就业压力,即使西安市在未来5年能够维持13%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也只能提供大约8万余个就业岗位,那么西安市每年存在着43万人的就业岗位缺口,因此,西安市政府要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成为导致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说 ,加快以扩大就业为前提的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为此 ,应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放宽农民就业限制 ;适当加快吸纳劳动人口较多的中等城市的发展 ;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 ,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农村籍大学生凭自身的优势,回农村基层就业不失为一个双赢的选择,既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鲜血液,改善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促进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就业状况正从农村和城市两方面得到改善。在农村,国家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各地加快了和谐就业的步伐。然而农民工就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户籍制度的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就业的总量矛盾。因此,用经济手段扩大城乡就业容量是根本途径。引导城市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农村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构造"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不足,实现城乡和谐就业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形成了农民工阶层,他们和城市原有居民在身份、就业、收入、公民权利、社会保障、消费水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差异明显,由此形成了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城市二元结构必将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加强对城市二元结构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就业行业期望、就业薪酬期望、就业城市期望等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期望不同生源地学生就业职位类型期望的状况不同,具体有技术型、安全型、创造型、独立自主型、管理型等;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对于职位类型的期望存在一定差别,尤其在创造型和安全型两种职位的选择上。制约就业的重要因素有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工作经验、综合素质、学业成绩等,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看重学业成绩,而农村大学生则比城市大学生更看重计算机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基础还很薄弱,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为残疾人服务的就业体系正急切地呼唤着有识之士加快开发助残服务业,这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9.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及其地域选择,是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相适应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转移途径是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的.过去的30年,我国八成以上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城市外延型扩张.今后应把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心放在就地转移上,即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农村小城镇.与此同时,还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相似文献   

20.
从公共投资、教育、健康、培训及迁移等角度全面度量了我国1978-2007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就业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量是非农就业总比重的单向Granger原因,即前者有效地促进了后者的提高,但其影响具有滞后性;人力资本投资量不是农村劳动力当地非农就业比重的Granger原因,即前者并未促进后者的提高,反而更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