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与合理流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有序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 ,必须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调节作用 ,与全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劳动力就业既有互补合作效应,也有竞争替代效应,竞争替代效应只局限于少数就业领域,绝大多数领域属于合作互补关系。现行的“限制性”就业制度是低效的、不成功的安排,不仅不能给城市劳动力提供有效的就业保护,反而损害城市利益发展,导致社会总福利受损,也延缓了未来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主要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农业经济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突出表现为以隐蔽性失业方式存在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目前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就业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进入攻坚阶...  相似文献   

6.
2002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净增1349万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对全国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2年全国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235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4.9%,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当年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1009万人,当年净转移劳动力1349万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统计,2000年农村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为1.5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1.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约620万人。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978年 ~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53元,平均每年增长13.7%,而同期农民的非农业纯收入由9.4元提高到993.5元,年均增速为23.6%,比农民人均…  相似文献   

8.
农村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初探宋华(安徽省财校合肥市)我国面临着加快工业化步伐的任务,即实现工业、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由于历史及其他原因,我国的传统农业仍占有很大比重。实行结构转换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问题在于,高速的工业增长能否实现充分...  相似文献   

9.
据来自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并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7年来,劳动保障部门制定颁布了4000多个工种标准,建立了50个通用工种的国家题库和地方题库,建立了6900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全国共有250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和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重要依据,也是境外就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的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现存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及利用价值。在对传统失业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的由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的制度变迁中存在一些障碍,我国已有的制度安排造成了路径依赖,城乡利益的冲突及知识积累上的有限性。为了促进这场制度变迁的实现,需要城市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助于这场制度变迁实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运用 AHP 方法构建包括4个层次16项指标的非农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利用来自贵州农村的1245个有效样本,计算各地非农就业能力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就贵州而言,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大,家庭环境因素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小;贵州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普遍较低,非农就业能力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贵阳市和铜仁市。建议加大对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庄伟 《金陵瞭望》2009,(6):66-66
近日.江宁区汤山街道举办了2009年春风行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型招聘会.场内场外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异常火爆。去年以来,汤山街道部分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停产、歇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稳定就业形势.扩大街道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有序引导劳动力就业,街道组织工会、劳动保障所、妇联、团工委等多部门多方筹集岗位信息.  相似文献   

14.
福利保障机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的基本内涵、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符合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制度的转型发展大国国情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的内涵、内在结构、整体发展思路、原则、具体选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整体落后于实践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实施方案的重现和经验概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保障机制问题的研究不足,还需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贵州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借鉴Grannovetter嵌入理论的观点,通过文献分析,提炼出农村嵌入性因素在推动和阻碍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的维度内容,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并以收集的434份有效问卷分别进行了劳动力整体分析和分代对比。研究结论对城乡协作推动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性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据当前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的现状 ,从分析原因入手 ,阐述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入后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机遇与压力 WTO是世界上唯一的多边贸易组织,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有机遇有挑战。机遇是存在的,但是它是隐形的,需要正确对待和积极把握。挑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作用于农村经济,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沈阳市农村经济经过了20多年的长足发展,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实行了企业转制、公司制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乡镇企业利用外资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农业以庄园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围、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为龙头,带动农民进行现代化农  相似文献   

18.
扶贫攻坚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加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精准教育培训,实现贫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手段。从山西贫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培训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山西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面临贫困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贫困地区产业支撑条件差、转移就业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就业转移培训组织管理较分散等困境及原因,从而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通过加大培训宣传和贫困村产业扶贫力度、构建完善的农民就业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最终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9—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运用条件混合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农保会显著提升农户非农就业和创业的概率,降低农业规模经营的概率。从家庭资源禀赋来看,新农保显著提升了精英家庭和互联网接入家庭农户创业的概率,对非精英家庭和未接入互联网家庭农户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讨论发现,信贷获得和风险态度是影响新农保就业效应的两个重要因素,信贷获得显著强化了新农保的创业效应,而风险态度在新农保促进农户非农就业和创业中的作用并不一致。因此,应充分发挥新农保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减震器”功能,但也要重视部分群体在就业创业中的“堵点”和“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在国家改革和与发展的宏观层次上对要素配置进行统筹考虑,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根本上寻求新的途径。本文对我国未来非农就业的主要载体以及就业载体扩容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