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对民族地区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成为湘西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湘西苗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过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产物.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顺应了湘西苗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态,满足了湘西苗族社会对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湘西苗族银饰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其品种丰富,形式多样,造型精美,色泽洁白明亮,让人们从头到脚,无处不饰,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刻的民间崇拜和信仰,成为民族文化的独特象征,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淀的文化结果,也是苗族民族性的重要表征和苗族的一种普泛性文化现象。湘西苗族银饰的产生和发展与苗族本民族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不可分割,其制作与工艺明显带有浓厚的湘西区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装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展示了湘西苗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湘西苗族妇女穿上苗族服装,配以精致刺绣、炫丽银饰……使她们与湘西的山水一样自然和谐、楚楚动人。随着社会发展,湘西苗族服装也不断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笔者借助文献资料对苗族鼓舞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湘西苗族鼓舞具有历史、宗教、文化、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有传统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外在价值,并能以文化的涵盖面广、知名度高的资源优势有机地整合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基于此,本文认为湘西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专门的舞蹈艺术行为,还能有效整合服饰文化、音乐、绘画、手工艺、祭祀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5.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土民族学者第一人忆苗族学者、教育家石启贵先生文/石路生平·事迹石启贵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湘西苗族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对近代湘西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政治经济状况的改善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1940年撰写的30余万字的《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  相似文献   

7.
武吉海 《民族论坛》2014,(12):58-59
湘西苗族椎牛祭亦称“跳鼓脏”,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习俗。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8.
民国政府为了建立民族一国家,以汉族文化为标准对湘西苗族进行了文化同化策略.其内容包括:对湘西苗族进行风俗调查和开展新生活运动,改变苗族称呼,兴办国民教育等.但是文化同化的初衷却以失败而告终,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民族-国家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文化同化策略缺乏持终性且实施不力;国家政权力量较弱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在经济不发达,教育相对落后的湘西苗族地区,振兴民族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湘西苗族山区的经济十分贫困,教育还相当落后,特别是基础教  相似文献   

10.
牛刚  吕培 《民族论坛》2011,(4):44-45
节目庆典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跳花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集中呈现了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在区域旅游开发背景下,节庆活动具有文化现象与经济内容的双重载体功能,本文以湘西风凰县山江镇苗族的“跳花节”为例,分析“跳花节”对苗族民俗文化的整合功能,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 湘西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不仅是他们叙事抒情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日常交际的重要方式。大量的仪式歌(如祭神歌、婚事歌、祝贺歌等)都是比较古老的,它们是我们认识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即使是那些随唱随丢的即兴之作,也总是会带上传统文化的痕迹。从他们的歌谣中,是可以发现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的。下面我们就来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论坛》2011,(12):11-11
近日,湘西州公布了该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名单,共计19个,其中深受广大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湘西苗族鼓舞、湘西苗族民歌、踏虎凿花、辰河高腔、湘西阳戏等均设立了传习所,将使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为推动全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地处湘鄂渝黔边界的湘西地区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土家族、苗族、汉族、瑶族等民族长期以来互通有无,共同演绎了湘西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从先秦时代的民族交往,到历时近八百年的土司王朝,直至清代的"改土归流",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以及诸多历史事件对于湘西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文化因子在互动中有机融合,构成了湘西特有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4.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现有人口42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湖北、广东等省区。其中,黔东南和湘西为“大本营”,历史上有“千里苗疆”之称。苗族地区在经济上的重大特点之一,是桐油和杉木生产非常发达。自古以来,桐油和杉木的经营对苗族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湘西苗族在丧葬仪式中自古就有“闹丧”的习俗,它蕴含了大量珍贵的苗族丧葬口碑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苗族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因此,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探讨,以求解开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正> 1992年7月12日至16日,由国家语委、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省、州有关专家学者和领导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荟集吉首,对《湘西苗汉双语文教学方案》进行成果鉴定,鉴定结论是:《湘西苗汉双语文教学方案》设计科学可行,数据真实可信,教学效果显著,在国内同类地区民族教育中是一个独创,具有先进水平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其他同类民族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如能大面积地推广应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语言教育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必将得到有效克服。如果说,1955年国务院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制苗文并授权中央民委批准试行,是苗族结束没有自己的文字的历史、跨向现代文明的第一步,那么,湘西苗汉双语文教学方案鉴定成功,则是苗族加速提高整体素质、向社会主义现代民族推进的又一步。  相似文献   

17.
王婷  于涛 《民族论坛》2010,(7):46-47
土家族摆手舞和苗族团圆鼓舞是湘西极具特点的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湘西土家族与湘西仡佬人(苗)具有亲缘关系,摆手舞和团圆鼓舞具有"同根异流"的民族特质,这对促进两族人民团结友好,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彭茜 《中国民族》2007,(11):32-34
这是一篇关于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古丈县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调查,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今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因劳务输出产生的一个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在古丈县,在很多民族地区也普遍存在。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问题都关系到农村儿童的成长和未来农村的发展大计,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声音,丈化是语言的内核。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人民都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和苗语,是湘西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湘西文化之歌中最悦耳动听的乐章。但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这些来自时光深处的声音正慢慢从我们的耳边消失,而新一辈的湘西人,已经很少有人能像老一辈人那样,用这些独属于自己民族的音符讲述和歌唱。  相似文献   

20.
除了独特的民族语言,湘西文化传承符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民歌、舞蹈、戏剧,习俗、节日,服装服饰、生活用具……这些浸润着民族和地方特色、洋溢着浓郁民族历史文化气息的符码,既是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又是解读和破译湘西土家族、苗族关于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历史记忆、生活憧憬的意象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