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菊香 《江淮论坛》2013,(3):157-160
女性文学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性别视角的转换导致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作家从女性视角叙事,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话语;男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剔除原著的女性主义倾向,彰显男性中心意识、美化男性形象。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两性应该在平等对视的空间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文学创作始终立足于她的女性立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和审美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该文将萧红的作品放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深度解析,通过两性性别冲突,体现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凄惨命运,揭示其背后国民劣根性的文化心理及两性冲突的本质和危害,从独特的视角发掘出萧红作品中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3.
女性乡土叙事是新世纪头十年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一股崭新的创作潮流。其表现形态、文化意蕴,与以往的女性文学,或以男作家为创作主体的"乡土文学",都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它将性别意识带入一向由男性垄断的乡土叙事领域,呈现被遮蔽、被修改的女性乡土经验,提示乡土经验的复数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将乡土/底层经验带入女性文学中,提示女性经验的复数形态。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标志着女性写作的转型,但转型不等于放弃性别立场,而是超越性别书写性别,将性别视阈引向广阔的乡村生活领域,在性别与乡土的互动中构筑了乡土叙事的别样空间。这对于新世纪女性文学和乡土文学的未来走向都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30年女性成长叙事从妻子、母亲等视角展现了女性寻求性别角色的自我认同的努力与困境.在成长过程中,女性在妻子、母亲、女人三重角色间摇摆,表明女性成长的艰难与主体建构的困厄.在文本写作中,作家试图从爱情婚姻、物质欲望、女性自我三个维度来寄托女性精神突围的热望.本文借用“症候”这一术语深入挖掘女性成长叙事背后的创作动因与叙述盲区,分析女性成长小说超越性别存在的价值和理论意义,结合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表述来思考两性关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电影百年,女性成为银幕上一道绚丽的风景,但电影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和电影叙事实际出发,探讨了1915-1949年问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内涵,对男性导演视角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发现1949年前的中国电影中,女性只不过是作为"被看"的对象,作为客体满足着男性看的欲望.作为银幕上被表达与被隐瞒的对象,她们仍然是无言无奈的.  相似文献   

6.
性别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无区别的概念。对"性别"的关注和思考,构成其互补共存的基础;而理论背景、关注焦点、批评对象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又使之在文学审美和性别诗学的建设等方面呈现出不尽相同的风貌。性别批评力图摆脱男/女二元论的文学批评模式,融入复合式的批评视角,在女性文学身份疆界和叙述疆界方面有所开拓,总体上呈现出流动、复合、多向延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风”绘本作为原创绘本里异军突起的一支,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经典更为道地的理解与重述获得了童书消费者的较高认可度。在以重述经典见长的“中国风”绘本中,作为文本重要维度之一的性别书写,整体而言仍然沿袭了传统脚本、文类的性别话语惯习。但近五六年来,“中国风”绘本内部一种标志性的“创新”重述就体现在“性别”这一牵涉最广的身份分划及其叙事中。其主要表现为民间童话重述脚本中颇具“性别翻转”意味的、具有强力量的女性主导者新传奇的缔造,以及文人经典重述脚本中女性视角、呈现女性欲望故事的生发和“超性别/双性同体”文本的增多。这些变化为当代文学性别叙事和“中国经典”的重述拓展了新的思维和疆域,为性别平等叙事增添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王冬梅 《晋阳学刊》2008,(4):113-1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中国,宏大的民族国家话语是战争文学叙事的主流,但性别视野下,男女作家的叙事并不完全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女性作家的战争文本显示了对主流话语一定的疏离,透露出战争叙事不应有的漠视和遮蔽。对这种差异的把握与反思,将会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写作和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丰乳肥臀》和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皆将中国19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为背景,以母亲形象作为叙事中心,书写大家庭的兴衰与人物命运。但这两位不同性别的作家笔下的母亲史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母性的理解,男性作家莫言认同的是父权制度下的"为母之道",而女性作家任晓雯更偏重于从女性主体角度进行发掘;在叙事伦理上,莫言广泛采用男性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将塑造母亲形象作为其完成消解正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任晓雯运用全知视角兼顾聚焦母亲心理活动,完成伦理判断。究其原因,两性作家在两性文化影响下所站的相异立场、性别话语的不同诠释,以及代际产生的差异性是造成两部作品呈现"同调异曲"现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丁玲早期的女性小说创作,无论是描写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还是对男性文化和新式婚恋等的审视,都体现了一种对封建父权文化和传统妇女形象的解构和颠覆,是真正从女性视角,基于女性立场的性别叙事和女性言说.  相似文献   

12.
性别研究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在国内文艺学界,性别研究依然没有得到以男性为主的学界的重视,在文艺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中女性经验都处于缺席状态.当今的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阅读状况,也亟须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平等的学术立场.  相似文献   

13.
作为被言说的客体和对象,底层劳动妇女在中国现代男作家的文学叙事中,成为他们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工程中建立自我主体、确认性别身份最为便捷、最为有力的"他者".底层劳动妇女的社会价值、精神结构、生存状态都随着国家民族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流动而演变,但是,在其丰富多变的表层形态下,女性被对象化、客体化的传统社会性别身份并没有变.  相似文献   

14.
在海峡两岸当代女性小说中,由叙述视角所表明的性别立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他看”,即以男权价值观规约女性,弱化、消解女性的主体性,凸显的是性别霸权;二是“她看”,则是以女性主义立场审视男性和观照女性自我,关注和探索两性共同面对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在平等的基础上建构男女两性的主体性.从“他看”与“她看”的纠缠和更替中,传递出女性冲破男权文化规约、构建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意图与努力.  相似文献   

15.
如何从文学叙事层面对性别政治进行有效分析,一直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张爱玲利用细节与宏大的变奏,探索了女性与政治新的关联方式,但在性别政治内涵方面建构性不够;借助重复,张爱玲对女性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深意的改写,但离家别国之后个人生命体验的萎缩,又使得这一改写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因而,张爱玲的参差对照的叙事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性别政治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语境中性别政治实践的艰难。  相似文献   

16.
李昂等女作家不约而同地创作出了五部"杀夫"题材的小说,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禁锢与扼杀,在家庭中男性的复杂、病态心理给女性带来的伤害.女作家们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她们对同一现象不同的思考,体现出不同的价值立场,亦可从中窥见社会变革中家庭婚姻两性关系所呈现的张力和女性生存的处境.  相似文献   

17.
形式与情感/行为:性别对叙述以及叙述对性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叙事学通常注重分析性别与叙述的关系,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关于性别的假设对叙事形式的影响,不过,最近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开始关注叙事形式如何通过阅读行为影响读者本人的性别行为.这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探索性别意识展现方面进行的努力.本文将"行为"概念引入叙事文本的分析和阅读层面,揭示阅读某种具有明显性别倾向的叙事文本如何影响读者本人对于性别文化、性别身份的认同或拒绝.  相似文献   

18.
农村妇女的贫困与反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福建省九个地市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在对农村贫困妇女的基本生活状况作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力求用性别视角,深入分析农村妇女生存状态的贫困和网络资本贫困的现状与成因;提出建构融入性别视角的反贫困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观,标示着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女性书写已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蔽中解脱出来而浮出当代文化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20.
对女性性别魅力的极力张扬是当今中国大陆女性小说的一大特征,它分为故事型小说的外视角"客观结撰"与自叙型小说的内视角"自我剖白"两种表现形态.然而在这种性别魅力彰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女性"主体"地位在遭遇消费性文学接受潮流时,则陷入了无以摆脱的悖论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