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组织形式,它的职责有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总结审判经验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重要问题。但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弊端。现针对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实际运作中的问题,提出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1956年6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现今沈阳北陵电影院旧址,对侵华日本主要战犯进行了历史性的审判。在这次审判中,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实行特殊的宽大政策,日本战犯也都表示诚心悔过,在自己余生中愿为中日两国人民的长久友谊做一点贡献。沈阳审判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当然首先是中国政府的英明决策,但与总结和借鉴组伦堡、东京和南京审判的经验,也有密切的关系。纽伦堡审判开创了审判战犯这种模式的先河,并针对审判二战战犯制定了相应的罪名,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东京和南京审判相继出现政治干预法律的情形,这些郝对沈阳审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组织国际法庭审判战犯,始于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之《凡尔赛和约》第7章。二战后,东京审判宪章为南京审判提供了法律依据。所以,南京审判完全符合审判的法定程序。而今,日本一些政要和右翼分子在为战犯招魂。中国人民决不允许为战犯们翻案。  相似文献   

4.
在司法实践中,高歌猛进的审判公开过多地注重其形式表现,而忽视了实质内容。在制度层面,宏观性审判公开制度缺乏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在目标上,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知情与监督要求的开放性需求被异化成了“选择性部分公开”中的保守性供给;在价值上,原控制司法权力的功能定位被人民法院的自保性策略所取代,最终导致了应当成为原则的审判公开退缩成了一种例外。只有努力开启审判公开的制度化,落实审判信息公开的规范管理,不断拓展法官素质的职业化,提升审判信息公开的自我管理,及时抑制司法心思的内卷化,优化审判信息公开的质效管理,充分打造审判设备的数字化,加强审判信息公开的技术管理,才能有效克服审判公开的形式主义倾向,将审判公开真正推向司法公开的实质化道路,从而真正保障社会主体与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督促法官不断提升其法律素养与职业道德,引导与教育社会公众知法守法,最终防止司法腐败并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规范分析法,对认罪答辩的程序性效果进行了研究。我国语境下的“认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同时包含了有罪供述和认罪答辩。认罪答辩的程序性效果在于规避审判,而有罪供述只能够简化审判。换言之,“承认指控”是否会产生规避审判的法律效果,直接决定我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认罪答辩,而速裁程序是规避审判的典型例证。实现规避审判的路径在于:通过协商程序获取认罪答辩,同时解决定罪量刑,消除诉讼争点,并最终确保认罪协议对法官的拘束力。规避审判遵循以效率为导向的结果主义进路,即虽绕过审判但应当达到与审判相同的效果,使刑事司法系统在犯罪控制与正当程序之间建立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里心”审判方式形成的社会背景、审判特点及成功秘诀的分析,展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方式,以期对中国审判方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委员会制度,在保证审判质量,加强执法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逐渐暴露出固有的弊端。为了使审判委员会制度发挥其在审判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应当对它的性质和职权进行分析和界定。从目前来讲,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应当完善其关于运行程序、人员组成的法律规定,严格执行“错案追究制”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快速的审判机制。本文认为,建立此种审判机制,首先应科学调整民事诉讼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9.
北洋政府时期,刑事审判法律相对稳定然而并不完备,导致刑事审判法律渊源的多元化。为了有效适用法律,维护刑事审判的公正,作为最高审判机关的大理院通过司法创制的形式确立了大量判例和解释例,成为这一时期刑事案件审判的重要法律依据。这种体现司法权本质的司法创制具有拘束个案的效力,并起到统一法律的作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舆论通过媒体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审判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被提出并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近年来,审判公开制度的大力推行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日趋活跃,促使审判与媒体之间的冲突趋于明显和频繁。对审判独立与媒体监督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冲突的协调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法治社会中公平审判与舆论监督具有同样的重要价值。舆论监督对于公平审判的作用犹如“双刃剑”,一方面保障和促进公平审判,另一方面也可能损害公平审判。同时,法院对舆论监督的不当排斥也会阻碍舆论监督。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是法治国家所期待的一项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现代诉讼制度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性地加以完善、改进行政审判方式,是行政审判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此,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依法保护诉权,及时正确收案。要重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充分发挥法庭的职能作用,完善审判方式与依法办案的关系,提高诉讼效益,保证行政诉讼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权力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得到良好的运行。行政权是通过行政组织运行的,审判权必须通过合理的审判组织运行。审判组织构成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审判权是否能够得到良好、公正地实施,同时也是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正要保证。笔者就我国现存的审判组织出发,阐述了现行审判组织的现状以及其合理性问题,并对其改革发展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借鉴外国审判模式的长处,形成我国现代审判的新模式,使我国的审判制度更趋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两次“猴子审判”相映成趣,两者都涉及自由教育原则,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次“猴子审判”借助自由教育原则帮助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入美国学校课堂,而新版“猴子审判”却在自由教育原则下试图用“神创论”和“智能设计论”取代进化论。“猴子审判”向美国自由教育原则提出了挑战,迫使对自由教育原则进行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与综合性的普通法院相比,专门的家事审判机构在解决家事纠纷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和比较优势,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家事审判机构独立处理家事案件。从世界各国设立家事审判机构的实践经验来看,家事审判机构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且构建过程存在阶段性。我国可借鉴少年审判庭的设置经验逐步推进家事审判庭的建设,从家事审判合议庭出发逐步建立三级法院内独立建制的家事法庭。待条件成熟后,从“家事审判庭”单独模式逐步走向“少年家事庭”合一模式,并在人口密集且家事案件量较大的地区设立专门的少年家事法院处理该地区的一审家事案件。  相似文献   

17.
审判委员会是中国司法制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审判委员会存在案件审理简单化、法官选任待遇化和司法思维行政化三个缺陷。对此,已经开始摸索诸如细化审判委员会的讨论案件的范围、建立摆脱官职论位的专业委员会和完善开会制度等完善举措。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完善审判委员制度的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18.
科学测算案件工作量是法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的公平保障,也是法院进行审判管理和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更是推进法院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相对于传统的案件工作量测算方法,在司法大数据时代,“审判流程—要素法”是诸多方法中较为科学、简便、可行的一种。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所需处理的具体事项,将审判流程进行要素切分,通过计算各个流程要素的耗时来测算案件整体的工作量。通过选取上海市H中院,应用该方法开展实证研究,具体测算不同审判庭、审判团队的法官审理一审和二审(再审)案件的平均耗时,填补了中级法院案件工作量测算的空白。实证结果证明,通过构建新型审判团队,由速裁团队分流一定量简单案件,让普通团队专司疑难、复杂、新型案件,能够显著减轻法官工作量,提升审理效率。同时,基于案件审判耗时的统计结果,可以确定绩效考核中各类案件的权重系数,评估各业务条线的审判压力,指明人员调配的方向,并对司法大数据进行经验校准。  相似文献   

19.
[提要]为了疏解法院日益严峻的案件压力,增强司法服务的协同性和实效性,对审判辅助事务实施制度化剥离并进行集约化管理,是当前法院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审判辅助事务不需要高度的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通过遵循流程化和重复性的程序规则就可以完成,因此可以对其集中管理以提升工作质效。从社会分工和分配正义理论出发,并考量当前法院遭遇的“案多人少”的困境,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无疑是缓解法官压力、提升司法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一项有效改革举措。传统上,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个案涉及的审判事务实行的是混合管理模式,核心事务与辅助事务交织,法官与辅助人员分工不明,而多数现代化国家则通过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人员分类管理实现了审判事务的分离,为集约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总结已有的地方实践并结合法院的现实需求,下一步我国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要实现法治化应从内外两条路径同时推进:对内是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组建专门团队,将部分审判辅助事务集中到诉讼服务中心由专业化团队负责;对外是引入社会化力量,将适宜外包的审判辅助事务集中委托给社会组织、法人或自然人处理,并出台统一的操作规程,为业务实践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审判赖以运作的基础是计划经济,不可避免地反映出统得过死、透明度低、审判专制的种种弊端。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客观上需要经济审判在消除人治、扩大民主、保障公正和充分调动诉讼当事人积极主动性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一、对诉带式经济审判方式在理论认识上的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审判方式需要观念上的更新和认识上的重置,以改变各司法主体、诉讼主体乃至于立法主体的惯性思维,以利于整个诉讼机制的改革。所谓有中国特色的诉带式经济审判方式(可简称为诉辩式),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