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区基金会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社区治理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在中央和地方制度驱动下,政府成为推动社区基金会生成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旨在通过社区基金会的“社区性”与“公益性”优势回应社区治理难题。区别于传统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模式,政府对社区基金会采取借道的行动逻辑,而社区基金会在发展实践中则逐渐形成浮动式的自主生长逻辑。借助“行政借道组织”的分析框架发现,政府在助推社区基金会参与社区治理时形成压力驱动、功能补位、制造绩效的行政逻辑,而社区基金会则通过组织外形化、造血式发展、依附式嵌入等策略参与社区治理,二者形成共生互补型关系。这种共生互补型关系的内在机理在于:政府与社区基金会之间的目标契合作为生成内驱力(利益机制),朝向社会化的合作供给与服务机制作为发展内驱力(社会机制),以及政府主导下的组织借力与治理创新作为成长内驱力(吸纳机制)。社区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助推第三次分配机制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进程。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考察了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与政府间关系的诸方面,分析了政府对基金会的规制的内涵与得失,及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金会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滥用基金会从事借贷、信托活动、股权投资、为企业提供担保抵押等背离公益使命的现象。基金会未来到底朝着理想的公民社会前进,还是走向浪费社会资源的穷途末路,成为爱心人士的散财之道还是商人和官员的藏私之器,如何实现私法自治与公共干预的平衡成为研究的焦点。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成果,我国基金会与政府的应然关系是向伙伴关系发展,实际上两者处于互相依赖、协作的阶段。最后,从基金会制度的立法模式、内部治理中理事责任、利益相关者利益及外部双重管理体制四个方面探讨基金会制度中公法干预对私法自治空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布莱尔政府对外政策中最根本的变化是英国与欧洲关系的转变,英国开始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欧洲事务。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布莱尔政府仍只能采取观望政策,试图从文化视角分析文化因素对布莱尔政府对欧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是一项特别的文化制度选择。这个制度选择是美国文化价值传统与社会政治现实博弈的结果。艺术基金会体制上的特点是政府文化职能的中介化,而其机制的特点是同行专业评审的基础性、运行的独立性和严格的程序性。国家艺术基金会是美国文化政策正式形成的标志。由于其在文化政策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因而也成了美国文化政策变动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6.
欧洲多元文化主义的危机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的多样性曾经为美国所羡慕,在几十年前,多元文化主义曾是欧洲各国政府倡导的新兴事物,但突然间成为各派政治人物抨击的对象,而且民众性排斥外来移民事件层出不穷,多元文化主义一时间危机四伏,大有彻底失败之势。欧洲多元文化主义危机的实质是政党的政治需求与公众的经济需求相结合的结果。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攻击,混淆了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事实及欧洲各国实施的多元文化政策具有残缺性这两个事实,而共生互补基础上的多元文化主义才是解决欧洲社会民族问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业经济体和文化输出强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体制,文化艺术基金会是其文化体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总结美国文化艺术基金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带动文化产业和发展文化事业两个层面发挥的不同作用,检视其管理运作模式和相关的配套法律政策,给我国发展文化艺术基金会提供经验借鉴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文的研究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为分析对象,围绕项目设计与甄选、项目实施、资源整合、过程控制和项目评估等问题,深入分析非公募基金会的项目管理模式,总结出标准化的设计、透明化的运作、多元化的参与、持续化的跟踪管理等专业经验。这些经验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促成基金会、资助方、受助方等多方合作伙伴关系,进而推动非公募基金会的整体发展,实现公益项目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属于金融机构,不得办理存、贷业务,要真正办成社区内的资金互助组织。”;“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农村合作基金会进行清理整顿。”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合作基金会已走入死胡同,相反,这为各地农村合作基金会走出误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本文拟就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牵涉到复杂的历史纠葛、现实利益。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大国,在处理台湾问题时,包含了现实主义势力均衡的权力相互依赖要素,也体现了自由主义主张的通过经济相互依存与经济融合,维护日本与台湾地区之间的稳定与合作。在日台关系中,日本与台湾地区不仅存在安全利益的关联、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历史与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也是研究日台关系无法回避的一个环节。日本正是通过长期的"文化渗透"与"文化制衡",通过培养彼此间的"日本情结"、"台湾情结"以及相似的价值观认同来强化日台双边关系,以维护与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特殊"利益。  相似文献   

11.
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不仅为欧洲公民接受政治经济统一的现实奠定心理学和文化学基础,也制约着欧洲一体化的未来进展。然而在现实中,文化认同更多地指向民族层面,对欧洲的文化认同感相对较为薄弱。为此,应当从欧洲文化的同一性入手,通过欧洲范围的文化交流与协作,建构超越民族的欧洲文化认同,使欧洲朝着更为紧密的统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想象是"欧洲观念"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层面,它建立在文化优越论的基础上,在"欧洲观念"的建构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视"欧洲观念"中文化想象的成分,有利于人们从批评的视角更加客观地理解"欧洲观念"的实质.特别是当全球化进程对一切文化的边界造成冲击时,摒弃"欧洲观念"中本质主义的成分,以文化多元主义来建构新的体现文化差异的"欧洲观念"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事业不仅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而且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发达与文明水平。文化事业管理需借助政府的行政活动得到整合,并获得长足发展。其间,由文化传统和人际信任所生长出来的社会信任是重要基础。行政行为既要维护既有的社会信任,又要推广和深化现实的社会信任。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营造社会信任更应成为各级政府进行文化事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应成为行政伦理所考察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欧洲一体化史家的视野中,欧洲一体化在20世纪60~80年代中期陷入了停滞,但是以法律人格理论来考察,则会得出"在这个时期一体化或欧盟宪政不仅没有陷入停滞状态反而得到了重大发展"的结论。这种发展是以法律为中心内容的单线突进。正是这种突进,为欧盟宪政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宪法性基础。对于这种发展,可以从法律形式主义、政治与法律辩证的关系以及政策结构等方面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5.
自公元9世纪以来,拉丁语已不再是任何民族的母语了,脱离口语的拉丁文也因此而日益简明和准确,并逐渐取代其他字母和文字系统而成为全世界通用的科学和文字符号。在这一过程中,近代早期欧洲的拉丁语共同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内部而言,拉丁语共同体不仅奠定了欧洲同源多元的文化格局,而且还催生了欧洲认同观念,这是今日欧洲一体化的文化基础;对外部而言,拉丁语共同体为欧洲赢得了世界的话语权。因此,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而且还是构建共同体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事业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为后者的产品渗透着并体现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和文明的精髓。欧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要有文化创意产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为此,欧盟在促进域内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制订了较为明确的政策。欧盟试图将各成员国的文化政策统一置于同一平台之上,并注重文化项目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欧盟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既注重其经济效果,也注重其社会效果,并特别强调文化创意产业应定位于内容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仍发挥着影响。冷战前期 ,由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 ,中欧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和制约 ,2 0世纪 5 0— 70年代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 ;70— 80年代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双方利益的需要 ,中欧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双方并没有把对方放在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 ,双边关系中仍然带有冷战的深深烙印。冷战结束以后 ,随着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利益中的作用淡化、经济利益的加强 ,中欧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地域文学,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素以其鲜明浓郁的本土特色著称于世。然而,深入考查发现,其本土特质中却蕴蓄着丰厚的欧洲文化元素,尤以欧洲骑士精神最有代表性。聚焦“南方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所体现的欧洲骑士精神,探析其对欧洲骑士精神的吸纳与融汇,揭示骑士精神对该文学道德体系的筑基作用,为从异域因素探究本土文学特色的发生与成型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20.
比较视角下中国合作主义的发展:以经济社团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以及政府放权于经济实体的过程。自上而下经济社团的兴起是这一过程中政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转型而采取的重大措施,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管理机制和权力格局调整的必然趋势。这类组织既是政府下放了的经济管理权力的承接机构,又代表了政府对经济实体干预权的继续延伸。中国政府在推动自上而下经济组织的发展中有着明确的目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此,新型的经济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呈现出了合作主义的典型特点。然而,无论与北欧的社会合作主义还是韩日的国家合作主义模式相比,合作主义在中国出现的背景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带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在现阶段,自上而下的经济组织并没有真正成为其成员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代言人,这一点与其在合作主义关系中的定位不符。然而,随着体制转型的深化,体现在经济社团发展中的国家合作主义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及走向将取决于并反作用于未来的权力安排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