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井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夏商水井为考察对象,初步研究夏商时期我国水井文化,以期拓宽先秦水文化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三次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即先秦时期,唐朝和五四时期。文章从各个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状况为切入点来考察各时期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政治并非此消彼长,文化在宽松和支持性的环境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文化发展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形势。文化与政治是一种共荣的关系,在当代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这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化和将文化作为一种竞争手段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模糊时间词对情景模型建构的影响,研究一通过模糊赋值的方法考察了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研究二让被试阅读8篇记叙文并在句子之间判断事件边界。结果发现,所选定的汉语时间词具有不同的模糊度,模糊时间词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并与句子过渡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因此,汉语时间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时间词对情景模型建构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研究对儒家天人观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考察儒家天人观在先秦、汉代、宋明时期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儒家天人观的考察,研究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推动儒家天人观发展的内在因素,从而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湖南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过程及空间布局的研究,基本复原了先秦时期湖湘地域文化的时空结构体系,并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6.
武陵文化产生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武陵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晋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繁荣于元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7.
水井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与水井相关的文化观念也渗透到原始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诸方面,从而产生了许多与水井遗迹有关的无形的文化现象。以先秦水井为考察对象,初步研究先秦时期我国水井文化现象,以期拓宽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试论桑主题的文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播文化的源头。当时的传播媒介经历了从口语到文字的发展过程 ;建立了传播的最初形态 ;传播活动促进了经济政治发展、加速了社会统一进程、传递了社会文化。研究先秦时期的传播活动 ,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经历了3次较大的波动和若干小波动,先秦时期文化可以分为至少4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对该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制约和影响,人类开发对脆弱的西北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增加,但并未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1.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上考察,如果说,先秦的名辩逻辑是我国古代逻辑发展的高峰,那么,两汉时期则是对先秦名辩的评论最为盛行的时期。为什么两汉时期会重视对先秦名辩的评论?各家评论的得失如何?对后世有何影响?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而弄清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资我们今天发展逻辑科学的借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天人关系为视角,对先秦时期咒语巫歌与诗骚文本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先秦时期巫术文化向理性文化推移轨迹的把握,从诗歌内容、思维方式、取象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先秦诗歌的艺术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秦汉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商业的繁荣驱动了商品广告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实物陈列广告、声音广告和文字广告在承继先秦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文字广告尤为兴盛,铜镜上的广告更是独具特色;一些新颖的广告物和广告形式也在此时出现.考察秦汉时期广告的发展变迁,不仅可以了解彼时的经济面貌、商业文化和民风民俗,对我们当下的经济生活也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玉的审美价值不仅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发掘,而且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了政治化、宗教化以及道德化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玉崇拜,不仅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烙印,而且融入了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深刻影响了后世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先秦海洋文化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该时期的海洋文化色彩尤以两周时期最为明显,因此研究两周时期的海洋文化发展意义颇为重要.同时,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又是从物质层面对海洋文化的重要反映,因此本文着眼于海洋渔业捕捞、海盐资源开发和海产品加工、利用三方面,认为两周时期的海洋渔业捕捞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沿海的诸侯国凭藉地利会捕捞到少量的海洋渔类;国家设专职管理盐业资源将其纳入国家轨道,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海盐资源的重视;海产品加工内涵丰富用途广泛,展示了先秦时期人们高明的智慧.总而言之,从海洋资源利用和开发这一方面看来,两周时期的海洋文化内涵还是颇为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7.
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实际由齐、鲁两支不同特色的文化构成。周初,周王室对齐鲁分封动因、政策、封主及对土著政策的巨大差异,奠定了齐文化与鲁文化不同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而正是这两支文化既特色不同又密切联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的"杂交"优势,使齐鲁地区成为先秦时期的最高文化区,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中,发挥了核心和主干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考古资料和先秦时期汉文典籍记载表明,在先秦时期,西域就有了汉人先民的活动,汉语的使用范围也随之逐渐扩大。西汉时“汉之号令班西域”之所以能推行无阻,正是基于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汉语的使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纽带。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形成并逐渐发展,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汉书》时间词组的考察,从位置和语义指向分析其与动词的关系,分析了时间词组的前后归属问题,从而解释了杨树达先生《古书句读释例》中指出的一类句读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偺、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偺、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