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基于外资流入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内需视角重点探讨了行业外资溢出如何影响劳动者收入进而促进国内大循环。借助1998—2013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文章经验考察了外资流入影响工资差距的水平和垂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外资流入对工资差距的水平和垂直效应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业的上下游之间:行业内外资进入虽然会拉大企业间工资差距,但效果不明显;而上下游外资进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加显著,上游外资溢出对工资差距存在扩大效应,下游外资溢出对工资差距存在缩小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外资进入对生产效率和劳动技能结构的改变也会间接影响工资差距。在全球经济增长停滞的当下,文章对充分利用外资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基于出口产品质量改善的权属状况,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全球价值链攀升效应及其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是:相对于利用外资获得的出口产品质量改善,体现国内要素贡献的本土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更有助于出口行业攀升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升级拉大了技能工资差距;本土出口产品质量提高在直接扩大技能工资差距的同时,通过全球价值链攀升机制间接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利用外资获得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通过负向的全球价值链攀升效应间接降低了技能工资差距;在中间投入品进口较多、加工贸易占比较高、外资参与度较高的行业,最终产品出口质量虽然较高,但并未通过全球价值链攀升机制扩大技能工资差距;高技术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更容易拉大技能工资差距。因此,在提高本土出口产品质量,促进出口行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同时,要注重高质量外贸发展与技能工资差距缩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研究了不同培训方式对农村劳动者收入的提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培训和个人技能培训均能显著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企业培训的收入效应接近于学校正规教育;个人技能培训的收入效应在不同性别、年龄等样本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政府培训对于农村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效应不显著,但政府培训可能在农村劳动者就业和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于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提高政府培训的质量;另一方面应该鼓励企业和个人培训,对相应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减税和补助激励.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使用已经逐渐成为劳动者的日常行为,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2sls等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与劳动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体有互联网使用行为可以使个体劳动收入增加45.5%,加入就业身份、户口性质等变量后,结果依然稳健。(2)通过技能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技能群体的收入补偿效应更大,互联网使用使得低技能群体劳动收入显著增加53.6%,但是对中高技能群体的影响不显著。(3)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总体和低技能群体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总体和中高技能群体的工作搜寻成本的方式影响劳动收入。有鉴于此,政府应当降低数字化门槛,更大规模普及互联网的使用;利用互联网搭建更好的就业信息平台,把数字技能纳入就业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当前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高低技能劳动者收入差异的扩大成为社会总体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高校扩招政策导致高素质劳动力供给显著增加。基于导向性技术变迁理论,利用1997—2011年CHNS数据,采用RIF回归分解方法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短期内,高素质劳动供给的增加不会显著影响工资;长期来看,由于技术变迁方向改变,高素质劳动供给的持续增加会导致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通过显著提高高收入群体的所得,高学历教育扩大整个劳动群体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指数与县域经济统计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效应,这一结果经过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各维度看,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处于扩大阶段,而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及乡村生活数字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处于缩小阶段。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影响显著,对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在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均呈U型影响效应。机制研究显示,技能溢价是阻碍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发挥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需进一步保障数字乡村发展质量,提高农村居民数字技能水平,促进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和中国从全球118个国家吸引国际人才流入的宏观数据相匹配,检验国际人才流入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决策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人才流入显著提升我国企业在其来源国OFDI的参与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是国际人才流入外资促进效应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从国别收入水平来看,国际人才流入外资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提升企业对高收入国家OFDI参与度,呈现出一定的市场寻求特征。但是,从行业技术类型来看,国际人才流入外资促进效应却主要体现在促进非高技术制造业企业OFDI参与度提升,技术寻求特征并不明显。此外,从企业所有制来看,国际人才流入在提升内资企业OFDI参与度方面更为有效。基于此,加快构建国际人才网络,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流入所带来的融资信息和资本资源,可以成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外商直接投资在安徽制造业各子行业内产生了正面的外溢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行业中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与外资企业的类型对外资溢出效应的影响较大,在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以及外资企业外向型程度较低的行业,外资对行业中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中国的中间品贸易对技术劳动和非技术劳动的劳动需求弹性的改变进而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并选取中国加工贸易前九强省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劳动者的需求弹性受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效应、替代效应和行业效应的影响。中间品贸易的扩大使得技术劳动工资的上涨大于非技术劳动工资的上涨。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效应扩大了不同技能劳动的需求,但较低的价值链生产环节固化并压制了非技术劳动工资的增长,造成相对工资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东道国投资激励政策效应分析可知,激励政策不是FDI流向的决定因素,外资流入对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中国新一轮的外资政策调整对中国真实的外资流入规模不会有大的影响,却有利于利用外资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利用外资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外商直接投资在安徽制造业各子行业内产生了正面的外溢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行业中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与外资企业的类型对外资溢出效应的影响较大,在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以及外资企业外向型程度较低的行业,外资对行业中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劳动者的就业与劳动者的技能息息相关.本文总结了国际上度量劳动力技能的观点和方法,归纳了中国目前统计劳动力技能的方式,阐述了中国劳动力技能度量的局限性,提出了在中国度量劳动力技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两个视角对工业智能化和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结合2003—2019年我国地区及行业层面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等方法,以制造业为例考察了工业智能化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智能化对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不同行业对智能化技术的吸收存在差异,传统制造业行业在应用智能化技术后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得到了明显缓解;行业间生产率差异的缩小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是其重要传导机制。不同行业在推进工业智能化进程中应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防止其对收入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FDI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主要基于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且不同类型的行业在能源消耗模式、外资进入程度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从行业角度分析FDI影响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传导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中国投入产出表构建FDI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指标,利用中国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FDI影响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三种传导渠道,以便得到不同传导渠道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FDI影响中国工业能源强度最可能在水平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两种渠道,但两种渠道产生的作用相反,外资水平关联效应能够降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而外资后向关联效应是负面的,外资前向关联效应不显著。同时本文的结果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3~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大类面板数据,运用MLD指数、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变系数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行业的MLD指数呈下降趋势,但收入分布集中程度降低、尾部变厚;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是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对不同行业影响强度的差距在6.9%左右;随着其他影响因素的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对单个行业影响程度在逐渐降低,其影响强度在行业间差距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收入差距一方面是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但经济开放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对其扩大起了作用:半制成品的进口可以增加国内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而国外优质廉价商品的进口又可以打破国内的某些行业垄断,原本可以缩小收入差距;但我国以往进口结构不合理,对能源以及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过高。出口会扩大收入差距,因为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基本上嵌入的是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出口量越大,价格就越低,所以劳动者的收入就越下降。外商投资具有明显的地理和行业选择性,会扩大我国地区间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对于收入差距的治理,一方面仍要保持“新常态”下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但同时要走新型的开放道路:一是改善进口结构。二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开拓国内消费市场。三是适度减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以应对诸如英国脱欧、美国宣布退出TPP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17.
将劳动力错配作为中介变量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各地区收入不平等影响的传导机制,并采用较前沿方法衡量城市级别开放指标,具体以2005年中国340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劳动力错配的中介效应进行详尽地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可以改善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贸易保护程度上升对劳动力错配程度存在推动作用,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可以改善劳动力错配程度。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劳动力错配下降从而导致收入差距下降,存在显著的贸易开放通过劳动错配影响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且在不同收入差距指标衡量下都具有稳健性。基于本文结论,我国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消除政策引致性的要素市场扭曲。  相似文献   

18.
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2008-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文化消费、区域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显示:(1)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显著缩小了我国各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作用效果相对薄弱;(2)东、中部地区文化消费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较为显著,而西部地区则尚未发挥出来;(3)经济干预程度和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水平则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东部地区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中、西部地区这一效应并不显著,而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干预程度均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经济开放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影响收入分配:Stolper-Samuelson定理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经济开放引致的技术进步效应能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将经济开放分为贸易开放和外资开放,利用我国1995~2005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均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所幸的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目前仍处在U型关系的左边,因此在我国经济开放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贸易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是国际贸易领域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拟从一个新视角——出口质量,研究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可以显著促进发展中国家低质量产品升级,以及发达国家高质量产品升级。研究还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中技能劳动力在质量升级中获益最多,在贸易开放过程中主要依赖中技术劳动力而非高技术劳动进行质量升级。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质量升级会扩大发展中国家中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收入差异,而缩小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收入差异。对发达国家来说,贸易开放过程中的质量升级将提高其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扩大高低技能工人的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