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阶段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宽筹资渠道,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扩大保障性住房房源:保障性住房配售过程透明化;提高经济适用住房政府补贴;进一步落实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管理制度等完善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住房的特殊性决定了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所以,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政策的效率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有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可供选择,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供给方补贴、需求方补贴等。政府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对需求方和供给方施加影响,具体的效率取决于对各种政策工具的理解和对结果的预测。文章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政策的效率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保障全体居民的居住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3.
分析沈阳市保障性住房的现状,深入剖析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因素,运用调查问卷和SPSS因子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最终从政策、市场、住房消费人群因素入手,提出推动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着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渠道不畅、社会资本参与水平偏低等问题。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困境,政府应从健全住房保障的法律体系、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完善公积金制度出发,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  相似文献   

5.
住房保障是住房政策及社会保障的重点领域,关系社会公平与和谐,也是发达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德国是最早提出社会保障的国家之一,在住房保障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经验对我国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德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包括公共住房制度、房租补贴制度、补贴建房购房制度、住房储蓄制度等,充分发挥了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与责任.目前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和保障房制度建设应充分借鉴德国的有益经验,强化政府责任,完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并适时调整制度内容从而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还应不断完善配套制度,为我国的保障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一个包括廉租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限价房政策、公共租赁房政策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之后的安置房政策等的政策体系,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厘清利益关系、开拓多元的政策执行主体,拓展融资渠道、丰富政策执行资源,适时调整政策、创新政策执行方式,科学合理规划、提高政策执行质量,健全监控机制、强化政策执行监控,是促进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住房不仅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保障性住房政策对于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历年出台的有关保障性住房政策,将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重要阶段,研究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全面构建与快速发展阶段的轨迹和特征。结合1997—2012年国家及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以及建设数据,对保障性住房,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保障性住房存在资金、立法及监管机制等方面问题,并为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建立保障性住房运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之后,建设部等七部门又联合发布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茬鼢,这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它将大大促进我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与建设。房地产市场分为两大块: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市场由市场自发调节,政府需要的只是正确引导,而要管理与调控的是关系民生的保障性住房。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公共住房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共住房并没有提升中低收入居民的幸福感,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共住房未能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于公共住房位置较为偏远、质量不高、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导致的,同时发现地区房价水平、居住者收入水平、家庭是否有未成年子女等因素对公共住房居住者主观幸福感具有调节作用.上述发现说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该从住房区位、住房质量、配套措施等角度提升居住者的居住质量,同时以居住者的需求差异为基础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主体,其行为偏好决定了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在现行财政体制和激励模式下,保障性住房的提供不能有效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官员晋升的竞争力,使得地方政府供给动力不足。通过构建包含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激励和晋升激励的理论推导模型,在选取全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滞后效应,土地财政仍是影响保障性住房供给的重要因素。财政分权激励和晋升激励对地方政府行为偏好的改变都正向调节了土地财政对保障性住房供给的负向影响,但该作用受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发展的异质性影响。认为地方政府财事权相匹配及在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中加入保障性住房供给考察因素有利于推进住房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缺口,分析了沈阳市近四年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与利用情况,论证了住房公积金直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了住房公积金直投保障性住房建设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有效利用住房公积金,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住房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民生问题,低收入者福利性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提出了住房弱势群体的认定,分析了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已有经验和我国国情实际,从立法、住房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保障性住房管理和实施机构、住房保障对象、保障性住房供给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住房弱势群体住房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的映射.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的现状及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相对滞后的原因,阐释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在借鉴国外优秀住房保障体系经验的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塑造地方特色为辅,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房价居高不下,中低收入群体仍然面临买不起房、住房难的困境。新加坡"人人有房住"的理念与我国住房的现实状况相比存在极大差距。当前,我国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但是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从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借鉴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可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日渐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笔者界定了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特点,梳理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意图,并借鉴国外住房保障模式的成熟经验,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探讨,以探索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保障性住房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了指标层的权重,并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建立了保障性住房满意度的评价模型.利用模型对沈阳市保障性住房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沈阳市保障性住房满意度指标排序依次是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房屋情况.周边环境与基础设施满意度高于综合满意度,房屋情况和管理与服务两个指标低于综合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江海纵横》2008,(6):43-46
住房问题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建立健全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政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措施。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缓解住房供需矛盾、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李会勋 《南都学坛》2012,32(4):76-81
"住房保障"和"保障性住房"虽差之毫厘,但内涵外延相距千里。住房保障立法停滞不前跟二者的理解偏差不无关系。在保障性住房立法已经具备了理论和实证契机之际,界分"居住权"和"住房权"的权利属性,把握"住房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的外延内涵,以社会权能动性、基本生存权利国家保障性、国家—社会—公民关系互动性理念为保障性住房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架构,借此先行推动保障性住房立法,是回应现实需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落实民生关怀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装配式建筑体系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推广,通过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对装配式建筑体系的促进作用以及装配式建筑体系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促进作用,对比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装配式建筑体系的特征及关联性,从而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装配式建筑体系的互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10,(31):6-7
国土部、住建部9月27日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要求,各地在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总量70%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选择地块,探索以划拨和出让方式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供地建房、逐步与廉租住房并轨、简化并实施租赁住房分类保障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