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绿色5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从空间格局来看,新型城镇化指数上升,环境污染指数下降,两者均存在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污染水平较高;从直接影响来看,新型城镇化能够降低本地区的环境污染,且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发挥了主要作用;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人口城镇化加剧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从城市群来看,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对本地区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强,且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也能降低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
在明确新型城镇化概念基础上,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为指导,迎接东北地区城镇化新高潮。鉴于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将达到60%及生态、民生、社会、经济等六方面振兴目标,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需采取如下对策: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要逐步过渡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绿色转型;重视文化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全国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大约为1500万人."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上楼",将成为这个时代中国发生的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五年规划为研究视角具体阐述了历次五年规划的城镇化建设情况,基于 L -Q 灰色预测模型对“十三五”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势头良好,截至“十三五”末,城镇化率将达到64.26%,提前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制定的目标,并具体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分析了1985年至2008年湖南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湖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和环境污染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相同,都呈"U"型变动趋势;湖南省全要素生产力水平、污染指数和污染密度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湖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每增长1%,将使得环境污染程度增加0.313%,单位产出环境污染程度降低0.824%.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按照当前的城镇化速度,预测2014年左右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0%。在短时间内,城镇化进程不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加人数造成太大影响,而城镇化进程带来就业人数的增加却会导致更多的就业群体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所覆盖。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选取反映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状况的16项指标因子,构建反映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了兵团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综合效益、整体协同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并对兵团"十二五"期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程度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2005-2010年,兵团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的协调等级;协调类型由早期的城镇化滞后逐渐转化为工业化滞后。同时,兵团各个师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整体协同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由预测结果可知,"十二五"期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程度由弱协调状态上升到较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常态时期,深刻认识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之间内在协同发展规律对库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以重庆市范围内库区12区县1987-2014年年度数据,基于误差修正的Johansen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库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结果发现: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具有稳定的互动协调关系,产业结构演进促进了城镇化发展,服务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小于工业;城镇化推进了产业结构演进,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产值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对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网络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31个省份2011—2019年耦合协调度特征,探讨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011—2019年我国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网络化与城镇化综合水平呈波动性增长;各省份耦合协调度介于濒临失调和良好协调之间,"两极格局"现象突出;时间维度上,耦合协调度呈"W"型增长,上升与演进的速度缓慢;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分布与"胡焕庸线"基本吻合,整体上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需持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乡村地区网络化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更加公平.本文研究对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创新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湖北省人口进行预测,从人口迁移偏好、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供给四个方面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湖北省城镇化的影响,发现儿童数量的减少不利于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则会降低城镇人口数量,而2024岁人口以及2024岁人口以及2028岁女性人口的迁移意愿较强;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纯消费人口"数量增加,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进了城镇化水平;老年抚养比的增加促使企业和单位加快进行产业升级,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出生人口增加,成为劳动力人口巨大的"后备力量",对城镇化建设发挥积极影响。总体而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促进人口结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间接对城镇化产生积极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完善配套政策,为有二孩生育意愿的妇女减轻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基于二象对偶论,在完全空间下将城镇化系统设计为以城镇化水平表征的实象和以城镇化效率表征的虚象构成的二象系统。在对城镇化系统的虚实二象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中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城镇化效率则出现微弱下降。(2)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演进大致呈"M形";中部地区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在考察期内变化幅度较小,并且呈微弱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整个上升趋势中又伴随着"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动态变化过程。(3)不同省份之间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并且呈扩大趋势。此外,各省份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从国家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确立了我国"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即到201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要达到0.7以上.本研究运用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标体系,对"十一五"时期全国和31个省(区、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进行了测算和评估.测算和评估表明我国已跨入世界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行列,但国内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以下简称"五化")提出以来就受到各界的重视。本文运用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7—2016年河南省"五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五化"综合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实力日益提升;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系统间相互作用显著;协调度水平相对较低,均值介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之间。在空间维度上,"五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较低的地区从河南省的东南部转向西部;耦合度较高的地区分布在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较低的地区分布在河南省的东南部;达到初级协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勉强协调和不协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南部和西部地区。针对河南省"五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河南省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许华  王莹 《调研世界》2021,(1):54-59
本文根据IPCC①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测算陕西省1995—2018各年碳排放量,研究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关系的EKC曲线特征,然后加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三个控制变量对EKC曲线再检验,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19—2024年陕西人均GDP及EKC曲线拐点时间.结果表明:(1)1995—2018年陕西省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曲线呈倒"N"型,碳排放量预计在2024年达到拐点,此时人均GDP为105064.78元;(2)加入控制变量再检验之后曲线形状仍为倒"N"型,拐点提前至2020年且人均GDP为72402.78元.基于研究结论,从经济发展、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4个角度为陕西解除"碳锁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国—省—市"三级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不同城市、不同时期双重比较的视角,提出一种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新方法。以青岛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系统分析其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趋势与对策。结果表明,与中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以及17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相比,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处于中上等,且在2000-2012年呈显著的快速上升趋势,但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从以人为本、统筹城乡、集约高效、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出发,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是检验城市群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为切入点,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就长株潭城市群在2010—2018年期间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展开具体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维持在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达到了较高水平的生态城镇化;长沙市的核心效应明显,领跑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城镇化进程,同时长株潭城市群三市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有些区域差异;其三个城市或存在城镇化滞后与生态环境滞后等问题,延滞了其生态城镇化进程.未来推动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城镇化须以"两型社会"为引领,以"生态绿心地区"为生态示范,以绿色工业提升城镇化质量,将长株潭城市群三市打造成为以绿色为底色的现代化、生态化、一体化的高质量城市群,为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的推进提供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严防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态势加剧是切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总体呈现"双峰型"波动态势;西部地区ER指数始终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依据ER指数划分的各极化类型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在样本年内变动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呈"倒U型"关系.从全国整体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政府行为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从分区域视角看,部分因素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间有所不同.为改善城乡收入极化态势,须在把握总体演进阶段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一个舶来品,"城镇化"一词更符合中国国情.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实质上看,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城镇化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中国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发展进程、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规律、发展规模、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中国2000-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其中"十一五"时期每年平均提高2.59个百分点,"十五"时期每年平均提高1.51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实现程度分别达到88.0%、77.7%、71.4%和82.3%,区域差距依然较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灰色GM(1.1)的邯郸市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色GM(1.1)模型适合少量数据的系统预测.当随时间序列的数据只有少量几个时,无法采用统计和其他的预测方法时,它作为一种少量数据的系统预测十分有效.将1999~2003年5年中的邯郸的城镇化水平作为灰色预测的原始数据,建立邯郸市城镇化水平灰色预测模型,并采用残差估计进行模型检验,成功地建立了邯郸市城镇化水平灰色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