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文化价值批判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非文化化"现象,认为当前大众文化丧失了精神价值的视野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导致文化的内在性价值逐渐失落而工具性价值却日益高扬。因此,制定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大众文化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发展中经济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实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健康互动是大众文化重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结合:人文精神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建设必须走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协调发展之路.只有通过精英化,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提升和进步;只有通过大众化,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普及,并提升大众的人文精神水平.人文知识分子是将精英化与大众化结合起来的载体,应该积极参与并影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的发展,发挥好沟通精英与大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众文化,我们希望更多地是从美学的视角进行探讨,分析高雅趣味解体之后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审美关系;审视大众文化的奇趣现象以及应时之作应有的审美地位;阐释艺术复制品与拷贝文化的审美价值,进而梳理其中的存在样态,使接受者更多地了解有关大众文化的美学存在与形式。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文化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各种形式的亚文化多元共生,相互影响。大众文化凭借大众传媒的力量试图越过自身边界同质化其他文化形态,但是不同的文化形态仍然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在这一背景下,正能量作为多样文化形态的价值契合点,对实现多样文化形态中审美价值的融合与范导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利用正能量这一价值契合点,为文艺批评实现多样文化形态中审美价值范导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却与延安文艺以来的“大众文艺”大相径庭,既不是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而是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电视大众文化正是这种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技术传播共同制造的“神话”。  相似文献   

6.
论大众文化消费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消费是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进行精神状态的自我调整,充实感情和复归人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大众文化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消费的大众化浪潮,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大众文化也成为大众传媒时代满足大众闲暇时间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最好形式。大众文化消费有其独特的消费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传媒大众文化对艺术消费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后新时期当代文化的重要表征,这与社会转型、市场运作、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的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大众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借助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消费者大批量地制造了世俗化、时尚化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形成"共谋"关系后,对大众艺术消费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众文化的兴起,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总体格局,打乱了一向由知识精英占据的文化园地.至90年代,大众文化蓬勃发展,领导人们生活的新潮流.大众文化的繁荣中潜伏着种种文化危机,知识分子神圣的使命及精英意识与普泛的大众文化诱惑之间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关系,坚守精英意识并呼唤人文精神应是历史赋予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精英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思想的精华。中国戏剧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占领主流地位。在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合拍于大众传媒与商业消费,对传统文化的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中国戏剧呈现出焦虑与失宠的现状。对此,应从现代主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各自的内在属性、接受者角度及两者的兼容性方面,进一步阐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风起云涌,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研究民变问题是透视清末社会恶性运行的重要视角。关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尤其是乡村民变)问题的研究,学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走群众路线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 ,坚持和探索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方法 ,实现群众工作制度化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邓小平群众观的研究,本文认为在邓小平一生中,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他在思想上尊重群众、相信群众,感情上贴紧群众、关心群众,行动上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对群众负责。目前,有不少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不尊重群众的利益,不关心群众的疾苦,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习邓小平的群众观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真正影响当代大众文化的是大众媒介,大众媒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是大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同时大众媒介又是文化的载体,引领了大众文化的“世俗化”“视觉化”和“平民化”。本文强调大众媒介对大众文化深刻的影响和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传媒时代"人类审美期盼的嬗变主要有:(1)由"仰视"到"平视"的转变。人们不仅要在与传媒的平等对话中审美,而且要在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审美,从而实现由"非完全审美"向"完全审美"的转变;(2)由对"沉闷"的容忍到对"沉闷"的愤怒和对娱乐的强烈追求的转变。所谓娱乐,既表现为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娱乐性,也表现为在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的鼓动下,由"文字解读"为主向"图像解读"为主,和由"抽象快感"向"视角快感"的全面转移;(3)美与生活由分离到同一的转变。"在生活中审美,在审美中生活"已然成为当代人类审美期盼的一个鲜明特征,而时尚则是这一审美期盼的符码。  相似文献   

16.
群众运动是中国现当代史研究的一条重要理路。学术界立足于群众运动的内涵辨析和特点剖析,对我国群众运动的发生原因、运行机制作出了解析,对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的关系、群众运动与反腐败、党建创新、治国方略、经济建设等的紧密联系进行了阐释。中国共产党党内群众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核。  相似文献   

17.
利用质量矩阵模型,得出MK*(23S1)=1578~1583MeV.算出的结果与实验上测得K*(1410)的质量1414±15MeV相差近160MeV.按照目前的结果,本文认为把K*(1410)安排为23S,九重态中的同位旋二重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还有待理论和实验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超女”与曾经流行的“超级模仿秀”及时下的“非常6 1”、“梦想中国”等娱乐节目,是商业精英与文化精英联手打造的“文化产品”与“时尚”。文化精英只是这种现象和理念的移植者,其产生取决于精英、大众与传媒三者相互制约、影响、建构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世俗生活的意义--对池莉作品及其评论的一种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池莉作品的评价上,专业批评与普通读者的分歧源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对专业批评的影响,使批评忽略了大众文学的特殊意义。这种意义首先在于大众文学对“平民性”的表现,其次是大众文学改变了把平民百姓的世俗人生作为“他者”来叙述的精英文化的审美模式。大众文学的出现暴露了我们的批评缺乏面对新的文学现实的理论和能力;巴赫金的“杂语”理论为大众文学克服自身的叙事弱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