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儿童本位”论是贯穿于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历史的最重要的儿童文学观,它产生于五四时期,经过当代的理论诠释和创作实践,已经成为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思想。近年,儿童文学学术界有学者提出了以“主体间性”来超越“儿童本位”论这一理论主张。本文认为,试图以“主体间性”超越“儿童本位”论的理论主张,没有真正理解“儿童本位”的本义,没有认识到在儿童文学这个世界里,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着其他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具有的特殊关系。在现阶段,“儿童本位”论依然是远比“主体间性”更具有历史和现实实践之有效性的一个方案。作为历史真理,“儿童本位”论在实践中,依然拥有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性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儿童本位论曾给予滥觞期——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以重大的影响,这已被学术界所公认。如蒋风主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说:“我们只要对初创时期的现代儿童文学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儿童本位论几乎成了当时许多儿童文学文论的立论依据,直接间接地吸收过其中的合理内核。”这个论断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但问题在于,当建国前许多人极力张扬儿童本位论和建国后异口同声地批判它的时候,都未对儿童本位论的内涵进行过科学的阐释和界定,致使对它的张扬缺乏分寸,对它的批判也显得无力。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儿童本位论的基本内涵,及它在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中的流变,以初步揭示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周作人同时投身“救救孩子”的新文化运动,以人道主义思想基础同时接受西方“儿童本位论”儿童观,构筑其大致相同的儿童文学观。十年以后,各自思想发展历程不同,其儿童文学观亦发生变化,一个提倡儿童文学培育新人,一个仅仅主张顺应儿童需要;一个主张“有味”与“有益”并重,另一个只提倡儿童文学的“趣味”。  相似文献   

4.
梅杰的《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将个人立场与历史细部相结合,坚持还原历史,论从史出。这一重写不仅以新的史料质疑了部分儿童文学研究的主流定论,也探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古今关系、儿童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本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儿童文学作家主体性与作品成就之间的关系、作家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传承影响关系等。这些关系有所区分地整合进了文学史的叙录评断之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一体化书写范式。“儿童本位”论与“泛儿童文学”观的对照书写,突显了中国儿童文学观的历史演变进程及“儿童本位”的重要意义,对此后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撰写、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以及儿童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儿童观是一切儿童文学的原点,对儿童认知的变化标识出儿童文学的不同面貌。尽管中国儿童文学在诞生伊始就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但在实际创作中却一直呈现出“成人本位”的倾向、特征。郑渊洁童话的出现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固有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他所创造的皮皮鲁式儿童依靠自我启蒙,切断了传统“听话”模式,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表现出鲜明的批判精神,演绎出独立理性的智慧儿童形象;在艺术表现层面,郑渊洁童话卓越的想象力和游戏性特色,不仅表现出其童话的审美现代性,更构建了以“想象”和“游戏”为本质的童年观,形成了荒诞幽默的童话书写形态。郑渊洁童话体现了其独有的儿童本位观,其影响力的持久性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它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性和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儿童文学是以“文学现代化”为特质的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百年演进史与现代中国的转型具有同构性。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有效地融通了“演进”“演进史”与“演进史研究”的内在关联,对重绘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图景与文学谱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研究不是做断代史的叠加,而是以“新人想象”为主题导向,突显生成论意义上的奠基、延续、发展、变通、对立及争议的内在脉络,以儿童观、审美形态的演变来表征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从而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格局中展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读者论(日)西田良子一、儿童文学读者层的双重构造“儿童文学”本来是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的名称。至今为止,有许多人提出过多种多样的定义,不过这些定义都强调了“读者”(即儿童)。例如:“成人以儿童为对象所创作的文学。”(滑川道夫:《教育学事典》)“...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郭沫若的童话剧创作冯乐堂1922年,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以其世界性、现代性的眼光,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出现了叶绍钧的童话,王统照的儿童小说,冰心的儿童散文,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繁荣局面。而...  相似文献   

10.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 ,2 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 ,集中到一点 ,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 ,到 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 ,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 ,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八九十年代的新潮儿童文学回归“五四”,继承了“五四”儿童文学“以孩子为本位”的传统精神;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的儿童文学的分类,直接激活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力;重建人的意识、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与作家的人文担当。这三方面的合力,直接促进了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2.
“双性同体”翻译论强调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视角,能根据原文语境的变化灵活地转换视角。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双性”视角不仅能帮助译者更全面客观、生动形象地阐释原文,而且有助于儿童从作品中接收到正确的性别社会化信息,实现儿童文学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关注并表现人的心灵世界的文学来说,人性问题是必得进行思考和选择的价值领域。儿童文学也是文学,它同样有着自身关于人类生存的哲学。信任儿童的本性是儿童文学的人性观。检验作品对儿童本性所持的观点,可以见出其作为儿童文学的真伪高下。《蝇王》正是由于表现儿童人性恶的思想,才暴露出它在人生哲学层面上是儿童文学疆界的入侵者;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则由于它对儿童本性的信任而成了儿童文学的亲密盟友。信任儿童本性的儿童文学是一种乐观、前瞻的文学,它的使命就是“给这个世界再次带来信仰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只要它能独立存在,就必须有自己的美学性格,诗有诗的美,小说有小说的美……。但儿童文学不是一种和诗、小说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只是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才从一般文学中分离出来。它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这样。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问题,儿童文学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即表现在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品中却又和其他类型文学有着明显不同的美学性格呢?在许多人印象中,儿童文学大凡都是“小猫叫,小狗跳”或“小妹妹,穿花鞋,摇摇摆摆上学来”之类的东西。人们会问,这样的东西也值得拿到美学上进行分析么?是的,在这儿,既难找到表现得含意深远的意境,也不易发现刻划得十分丰富的人物性格;既没有对社会问题作鞭辟入里的剖析,也不大可能有重大的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小猫叫,小狗跳”“小妹妹,穿花鞋”之类的作品确实占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可以说,自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就出现了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一般认为:我国的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过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的巨大变革和中、西文化的渗透交融,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应该说,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直接受到西风东渐的巨大影响。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以西方儿童文学作为参照系的。所以,“五四”时期,一些学贯中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儿童文学随着教育论、工具论的愈演愈烈,到60年代,完全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大都描写少年儿童与阶级敌人的斗智斗勇,他们个个都是降妖除魔的小英雄,能发现成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完成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儿童形象的游戏天性被血雨腥风的阶级斗争所蔽,儿童文学的美学精神——“游戏精神”也就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对信息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主要表明在电视节目的“娱乐至死”口号与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混淆上;电视注重挖掘禁忌新闻使儿童小说蒙受的影响是使小说趋于新闻化——对信息的凸显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弱化;电视的媚俗一一对高收视率的追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是追求销售量。这些影响的背后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是文学堕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由“大人写给小孩看”的儿童文学,尚存在诸多并未将儿童设为目标读者却大受儿童欢迎的“非传统”儿童文学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大师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即是典型代表之一。本文以该作为例,探讨此类“非传统”作品获得经典性的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小银和我》包含“真”“善”“美”的内在特质。上述三点构成了它的经典性内涵,满足了儿童读者阅读需求的德育认知、审美天性以及思维习惯。这正是《小银和我》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值得儿童文学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生存论转向”表达了现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在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中,现代哲学正是从“生存论转向”中“坚定出场”。它超越传统的知识论路向,开启生存论路向;摧毁“实体存在论”,开显“生存论存在论”;解构永恒“在场”的“非历史性”,凸显人的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相对照才能存在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儿童文学的本质论只有在与成人文学的区别中才能建立。儿童文学是儿·童·的·。儿童这一生命存在与儿童文学本质之间存在着衡定的唯一无二的本体逻辑关系,因此,儿童文学本质论必得以诗化的儿童生命哲学———儿童观为最根本的理论支点。建立儿童文学本质理论必须具有“名著意识”并以体验在先。儿童文学本质论是一种整体观。儿童文学本质的研究者应该在儿童文学本质与自身的生存哲学之间寻找到沟通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