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以经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诗经》被尊奉为人伦教化的神圣经典,与文学总集分途著录,形成了浓厚的尊经意识和文学总集不录《诗经》作品的学术禁忌.随着经学内部的嬗变和《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从隋唐“续经”到来熹提出《诗》入总集的构想,最终在明代后期出现了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暂时走下了经学的神坛,融入了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晚明总集选录《诗经》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文学现象,而与当时《诗经》文学阐释的繁荣局面相呼应,是《诗经》文学身份得到凸显和认可的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诗经》文学主体身份最终确立的精彩预演和关键步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诗经》属地,在河南省分布相当广泛,《诗经》文化遗产是河洛地区非常宝贵的财富,但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增强保护和利用意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高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和经济相结合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河洛生态文化旅游圈,并与周边的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积极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自汉迄明的《诗经》研究,用功最勤、标新意识最强者,莫过于何楷的《诗经世本古 义》。但此书至今未受到《诗经》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在论其书对《诗》学之贡献。  相似文献   

4.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之句逗露出了唐诗绍续《诗经》的意识。从载籍史料来看,《诗经》对唐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内在精神上,中唐以后部分文士的诗文集义例实际也自觉规仿《诗经》。《诗经》别称"诗三百",而中晚唐人编订的诗文集以及用于行卷的小集之篇目也往往以三百篇为限。此外,唐人集名如《唐风集》仿十五国风、唐诗诗题摘取全诗首二字、诗集中雅诗独立分卷、联章及篇题小序模仿《毛诗序》的文本结构,从中皆能看到《诗经》范式在唐人别集义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两汉的《诗经》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诗》学观的延续与发展,因而就总体而言,两汉的《诗经》研究,不论是鲁、齐、韩三家诗的今文经学派,还是以《毛诗》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都充满了强烈的经学意识,即把《诗经》看作是道德伦理的载体,判断美恶是非的准则.这种以经学眼光阐述《诗经》的主体意识,是两汉《诗经》研究的主要特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的进步,研究角度的多样化与文学意识的逐步加强,两汉《诗经》研究的非经学势态逐渐有所发展,虽然还只处于萌芽的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经学的冰块已开始破裂,脱离经学束缚的新芽已开始崭露了头角.两汉时期这种《诗经》研究的非经学势态,首先表现在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其次体现在《诗经》研究的角度与方法方面的突破.兹分别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虎 《晋阳学刊》2002,(3):76-78
《诗经》对司马迁撰述《史记》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他在追述商周的历史时,大都是以《诗经》中的相关诗篇为基础,以其他的文献材料相补充,加以改编、综合、归纳而成。于是《诗经》中所表露出来的一些历史意识,对司马迁的《史记》就必然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诗经》中的一些是非标准也就成了他理解和解释历史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宗教意识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的启示、否定的启示、肯定的启示三个层次,从这一进程观察中国爱情诗,就会发现自《诗经》肇始的中国爱情诗也有三个方面的倾向,即以《诗经》为代表的自然的、唯美的诗篇,汉代以后的思妇诗和数量众多的宫体诗。  相似文献   

8.
曹丕对《诗经》的接受,主要表现为诗文中对《诗经》的引用。从曹丕引用《诗经》的具体形式看,主要分为引用原句、整合句子、摘取词语、以作品主旨入诗入文。就曹丕引用《诗经》的目的而言,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与烘托环境、突出某一情感、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气势、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曹丕诗文中对《诗经》的引用,发展了《诗经》中的文学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日本汉诗推崇《诗经》,常用《诗经》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进行创作,主要表现为对《诗经》中的诗题、诗句、诗词、意象的引用和化用。日本汉诗引用《诗经》形式的多样性显现出,日本汉诗对《诗经》从刻意模拟、融会创新逐渐到适合日本文化审美需要的不断探索。日本汉诗引用《诗经》时不仅重视继承《诗经》所蕴含的文学灵性,而且在内在精神上与"温柔敦厚"的诗教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显现出对《诗经》政治教化功能的继承。这种学中有创的引用《诗经》的方式使得日本汉诗修辞优雅、婉转含蓄,丰富了日本汉诗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其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彰显了《诗经》在日本的文化影响力,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纲领。它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不仅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好教材。《决定》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很多,本文讲三点学习体会。 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解释,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力出发,还是从观念、思想出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根到底是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神、上帝或者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没有从任何思想、观念上过时的框框、教条出发,而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出发。《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  相似文献   

11.
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基础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世纪之交 ,生产力形态向知识经济的跃迁 ,对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确分析这些挑战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 ,根据生产力形态发展的最新趋势 ,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是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2.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7,28(1):59-63
《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承继《诗经》精神,尤其深受《诗经》大、小《雅》贵族士人忧国忧民思想之影响,其忧患意识约有八端:自修之忧恐,不遇之忧思,育才之忧患,颓风之忧叹,遭诬之忧愤,疏放之忧怨,民瘼之忧伤,国难之忧戚,而其忧患之焦点则在于“忧国忧民”。《诗经》与《楚辞》忧患意识的本质相似,而其内涵与形态则有差异。《诗经》表现为:人称多样,无主名,集体性,句短情促,多用复句与赋比兴手法,个人、家庭、社会忧患层面丰富,多呈平民化色彩;《楚辞》表现为:诗人直抒胸臆,有主名,独立性,句长情婉,多用香草美人比兴象征手法,集中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属贵族阶层身份。《诗经》、《楚辞》共同奠树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甚大。在21世纪,我们应当继承忧患意识优良传统,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世界和平等伟大事业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所谓国际生产力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分工与协作,国内生产要素与国际生产要素相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国际生产力的特点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并随之而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与协作是其形成的重要方式;载体的全球性;资源全球配置的高效性;国际生产力决定国际生产关系的特殊性;国际生产力系统的复杂性。国际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特色经济”中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勇 《学术探索》2004,(1):15-18
特色在特色经济中有特定的内涵和要求。其具体体现为独特的资源与生产技术,特有的品牌及主干产业,特殊的市场需求和特定的规模效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特色,是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特色理应成为竞争力和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商颂》 见存于 《诗经》, 有其历史渊源. 商周之际, 殷商文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渊源. 西周以后, 它演化为周代礼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商颂》 进入鲁国是华夏诸国文化交流的结果.它保存在今本 《诗经》 中当与孔子有关. 《商颂》 流传过程所表现出的殷周文化融合的纵向与横向作用,在华夏民族文化的形成历史上颇为典型, 是一极具理论意义的文化个案.  相似文献   

16.
《诗经》在先秦有彬彬之用 ,在汉代被“经”化而有经世之用 ,在魏晋南北朝其“经”的身份受到冷落而在隋唐又被重视 ,在宋代被重新阐释而有治心之用 ,在元、明两朝其“经”位再度中衰而重视对其诗歌性品评 ,在清代“经学”盛起而其“经”位也因此有所振起  相似文献   

17.
郑杰文 《文史哲》2006,(1):59-65
《墨子》引《诗》与“汉代四家诗”各本相应篇章对校,有40%左右的语句差别、10%以上的字词差别,另外还有名称、章次、句次差别等,这说明在《墨子》成书与流传的战国时期,《诗三百》有多种版本在流传。墨家引《诗》,遵循着“以《诗》为史”和“以《诗》为训”的《诗》学观念,论《诗》时没有“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这与儒家解《诗》论《诗》时所奉行的“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与儒家《诗》学观属于孔子开创的“诗教《诗》学系统”不同,墨家引《诗》解《诗》论《诗》所展现出的《诗》学观,应属于传统的“历史《诗》学系统”。  相似文献   

18.
韩宏韬 《阴山学刊》2005,18(3):40-43
在《诗经》十五《国风》中,《齐风》具有舒缓、中和、率真的审美特质。这与《诗经》时代齐国的经济基础、政治策略、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按教科书所讲,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生产力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然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在理论上早已迭成共识,那么,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是生产力,是否混淆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界限?科学究竟应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解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的关键是运用辩证法.我们认为,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这是科学认识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二是在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这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