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根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7-20
蔡邕是东汉后期的文坛巨匠。他对于骈俪化的追求和探索,对六朝时的骈文创作有直接的启发意义。同时,蔡邕的文章,尤其是碑文,无论是对于儒家经典及其精神的体认,还是使事用典,都表现出学者之文富有深厚的经史传统的特质。这对于魏晋以来文坛上流行的一些浅薄庸俗的文风有针砭的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见于此两端而对蔡邕的创作、艺术风格及其文学史意义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尤其是专门将碑文作为独立的文体加以探讨,有力凸显了蔡邕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陆家桂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3):88-90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艺理论巨著 ,也是一部较完整的美学理论著作。从总结具体作品出发 ,不仅论述了文学艺术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 ,而且能突破传统观念 ,较系统地论述了形式美对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性。文章就《文心雕龙》论语言美的问题 ,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曾祥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5)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4.
刘午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刘勰的《文心雕龙》被称为“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确实,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巨著,在它颇具规模的理论构架中,涉及了极大部分文学理论问题。而其中,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尤引人注目。《文心雕龙》篇名中的“文心”二字,按刘勰的说法,“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为文之用心”,这不就主要指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吗?因此,刘勰的艺术思维理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马骁英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文心雕龙》中大量的小说论因子,散见于其《诸子》《史传》《宗经》《谐隐》等各篇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文心雕龙》中的小说论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曲缀”之“序”———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作为历史小说萌芽的史传文学的虚与实、《文心雕龙》的小说地位论与小说观。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心雕龙》中的小说论因子,是时代与文化共同催生的必然产物,具有深远的肇源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学》和《文心雕龙》是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对中西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就影响、规模、研究的对象、对文学范畴的界定、研究范式、思维方法、批判视角、文体视角、创新程度以及对后来思想传统的启发而言,从学术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上看,都是值得纵深挖掘的。因此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厘定了一些问题,希望对二者的研究,乃至于中西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在诗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诗学》和《文心雕龙》是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对中西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就影响、规模、研究的对象、对文学范畴的界定、研究范式、思维方法、批判视角、文体视角、创新程度以及对后来思想传统的启发而言,从学术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上看,都是值得纵深挖掘的。因此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厘定了一些问题,希望对二者的研究,乃至于中西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在诗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张庆利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龚贤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00-103,128
《文心雕龙》将"雅"与"俗"作为一对范畴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刘勰崇尚雅正,标举雅丽,认为文艺创作要内容纯正,符合"雅"的规范,形式方面要语言精炼、辞采华美;刘勰从作品的内涵及风格出发,认为风、雅相通,俗可以转化为雅;他还认为"雅丽"作为诗文创作的审美追求,作家创作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刘勰论文以人为中心,认为有人之雅才有文之雅。从总体上看,《文心雕龙》尚雅轻俗,刘勰是将具体作家作品、文艺现象等放到文学艺术史发展进程中来看待"雅"与"俗"之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郭鹏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4):25-31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体系性表现在理论体制上的完整性和各理论构成要素间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紧密关联上。这种完整的体制、周密的理论布局与精细的理论安排建立在刘勰深切细密的谋略意识之上。其谋略的用意则是对与作家和创作有关的诸多问题作出系统擘画与先期安排。其理论虽为救弊而发,然其意旨则在于对文学未来走向的深远关注上。其理论谋略决定了《文心雕龙》体大虑深的理论特色,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创作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77-83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桓晓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2):102-107
"神"是刘勰《文心雕龙》吸收总结中国古代巫术、哲学、宗教、医学、文学艺术等内涵发展而来的核心范畴之一,兼具多重义,在《文心雕龙》中以"神"为核心的范畴群也是构成"神"范畴内涵的重要依托。结合古代生命医学思想解读"神"义,更可洞识刘勰"神"的生命内涵及其理论系统性。"志"亦有多重义。强调"思"是刘勰为文用心之"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李秀卿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24,37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前后共出了五个版本。梳理这些版本,可以使我们对他宏阔的学术视闽、深厚的学术底蕴(纵横捭阖的恢弘气度)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并深刻认识一部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著是如何百炼成铜的。这对当今学界浮躁的学风无疑是一剂良好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5.
刘昆庸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汉魏六朝文学,以诗、赋和骈文为主要体裁,基本上是骈俪文学一统文坛的局面.完成于南齐末年的《文心雕龙》,不仅全面总结了骈文的创作经验,奠定了骈文学的理论基础,堪称“体大思精”,它在文体上的造诣也为后人所称 相似文献
16.
高文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5,(4)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笔者以为:要令人信服地说明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产生和成熟的时期,必须以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试图鸟瞰《文心雕龙》,并通过纵横比较来阐述其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目的在于有益于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其谬误在所难免,切望识者不吝批评赐教。 相似文献
17.
孙栋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6)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问题.刘勰在前人的基础上,在著作中对于结构体系、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方面都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其严密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文学思想、创新的理论见解,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王礼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文心雕龙》里并没有提及“灵感”二字,但作为文学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一特殊精神现象,刘勰曾对它进行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入的探讨,并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出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这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侯柯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5)
参古定法望今制奇先研究一下通变观的内涵。刘勰《通变》指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文章是逐日发展的,因此他要求为文者“趋时必果”。又说:诗文“弥近弥淡”乃因“竞今疏古”,因而提出“矫恶翻浅,还宗经诰”。合起来看,他认为作文应当趋时而不疏古,也就是要求既趋时变新又法古宗经,贯通古今,统一因革。这就是他所说的“通变”。所以他说:“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怎样参伍因革呢?“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 相似文献